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义与利议论文开头

义与利议论文开头

详细内容

义与利议论文开头(一)

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

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折中、不上进”,不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中庸之道不仅被永久的载入历史的功劳簿,以后也必将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如果社会过于强调法治,那么美德何去何从?如果过于强调经济效率,那何来经济公平?如果过于强调物质文明,那我们岂不是就失去了精神文明?过分极端,缺少中庸,我们的社会终将停滞不前!

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民族问题主权问题一国两制

个人:治病用药吃饭做人

正所谓“人为财死”,许多人放弃义,仅仅却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罢了。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收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多少医院为了利益见死不救,多少药厂为了利益制造假药,多少医生为了利益小病大治。

他们没有清楚认识到义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这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而这也正是为什么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当代,人们都视见义勇为者为英雄,视损人利己者为丑类的原因吧。

在突发灾难面前,身为记者,是先救人还是先抢新闻?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选择了前者。义在利先,是我们生活处事的不二法则。除了利益,社会上还有道义值得我们去捍卫。今天你帮助了别人,或许某一天你在遇到危难时,别人也会及时伸出救援之手。

可以看到,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立刻败得溃不成军。当“义”遇到“利”,前者不但向后者缴械投降,甚至有时还鸣锣开道。人们对“义”已经一无敬畏,遂以“利”来量度一切事物: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

孔子的儿子子思在魏国,穿的是破袍子,二十天才吃几顿饭,贵族田子方听说后,就派人把珍贵的白虎皮裘送给他,怕他不肯接受,特别交代说:“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就忘了,我送给别人的东西就算是扔掉了。”子思不收,田子方又说:“我有你没有,我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收呢?”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把东西抛弃在沟里。我虽然贫困,但不忍心把自己当做臭水沟,所以不敢收。”

在“利”面前一个人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坚持用“义”来衡量,义然后取。对于别人主动送上门的“利”,必须要“见利思义”,合“义”的取之,不合“义”的要坚决辞之。大千世界,“利”海沉浮,或金钱、或美色,无处不在的“利”时时诱惑着人们。如果见利忘义,经不起“利”的考验,就会陷于不义,被动、失节,悔之不及。为了一点小利,污了一身清白,是不值得的。

义与利议论文开头(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

义:是指道义,即:社会认为“应该如此”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

利:是指利益。

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生动反映了对义利关系的正确认识,深刻诠释了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重要思想观念。

义字当头、重义轻利,可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延续。然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有不少人在利益的潮起潮落中迷失。有的人心中只剩下一个利字,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准则,满腹得与失的算计,为了谋取私利,不顾道德公义,甚至击穿底线„„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多一点理性,做一些权衡,更好地为自己考虑,无可厚非。关键是在义与利的坐标系中,找准最重要的价值原点。

义与利并非不可兼得,而是有机统一的。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两户相邻人家最初因宅基问题起争执,后双方把围墙各退三尺,巷子因故得名。清代的这段故事,至今仍给人启示。市1

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既有冲突性,又有相通相融性。不能见利忘义,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党员干部,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求利原则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系;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等价交换的经济原则与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利益的党性原则的关系;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实践义与利,必须具备奉献意识,尽心尽力工作,努力多出业绩,通过诚实劳动,追求个人利益。

作为一家企业,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一是管理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利义观。企业是盈利性组织,经营企业自是为了获得利益,没有利益,员工工作不能积极,企业不能发展,社会物质不能丰富,国家也不能富强。因此,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然而经营企业时,必须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对于利益必须取之有道,不义之利不可取,不义之行不可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违反道德法律,危害社会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义之利是断然不可取的。二是管理者当正确处理己利和他利的关系。企业是集体共同努力在运营,经营企业并不是为了谋一己之利,也是在为所有员工谋福利,因此管理者必须对员工有义,与之共利,如此才能维持企业内部的和谐,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三是管理者要正确处理私利和公利的关系。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社会,企业发展后,在获得巨大利润的同2

时,也应当不忘回馈社会。管理者当有公利之心,多做义举,对社会的建设和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小利和大利,企业之义于民族之利的关系。

3

义与利议论文开头(三)

义与利

120105011512文管李海萍

在义与利两者的关系中,孔子主张个人利益的追求要采取正当手段,反对见利忘义;孔子倡导“欲而不贪”的适度原则,反对贪得无厌,主张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人的利益,反对损人利己,要求人们从大眼出发,反对急功近利。

每个人都会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愿望,追求自己的利益应该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如果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么这就成为了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求利的同时也应该兼顾道义。在学习乃至今后的事业追求上,我们也应该遵循孔子的义利观,凡事不能急功近利,达到目标,追求成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急功近利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在当今的市场大潮,我们对待“义”与“利”的时候,应该“轻利重义,凭义求利,见义思利”,在遵循社会道义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我们不免要遇到种种利益诱惑,只有始终遵循应有的道义,才能拒绝诱惑的驱使。在利益诱惑面前,我们更应该把“义”放在第一位,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义利不能兼顾时,做到舍私利而取公义,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贯彻的原则。只有心系大众,心系社会,个人的价值才能在社会中实现,让“义”“利”双收。

义与利议论文开头(四)

新材料作文“义与利”导写

作者:刘胜利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3年第05期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3年2月3日下午,一位农民工骑着助动车去银行存钱,他原本打算把1.7万余元存入银行,却不慎将钱撒落在地。周围的路人见状,竟然争相哄抢,仅仅几十秒的功夫,钱就被捡没了。这位农民工模样的男子半跪在街头,给拾钱者磕头,请求大家把钱还给他。农民工说,这是他一年的血汗钱;但除少数人归还外,很多人则拿着钱匆匆离开了。最终这位农民工仅捡回3700元。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想或类似的经历?请选择一个侧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得偏离话题的范围写作;③不得套作或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展现的是前段时间各大媒体广为关注的哄抢农民工钞票一事:2013年2月3日下午,一位农民工去银行存钱,在上海市北翟路、协和路口不慎将1.7万余元钱款撒落在地,周围的路人趁机竟相哄抢。最终他自己捡回了3000元,路人还给他的仅有700元。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13年1月30日,苏州一辆大卡车在高架桥上侧翻,价值十几万的货物从高架桥掉落,仅仅几分钟后,就有一大群人蜂拥而至,开始哄抢货物,司机急得大喊:“不要抢我的东西,我也是打工的。”但是没有人理会。2012年兰州高速车祸后,价值几十万元的葡萄被哄抢,车主倾家荡产。

在这一幕幕疯狂哄抢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国民道德的丧失,良知的缺失。在金钱、利益面前,不少人见利忘义,全然不顾尊严和道义。解读这则材料应该主要以“路人”为立足点,以“义与利”为中心话题,从现象到本质,多角度挖掘,进而确定立意,如:见利忘义是严重的缺“德”;公民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要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是一种大爱等。参考拟题:向见利忘义“亮黄牌”、拷问良知、物质“富翁”与精神“乞丐”、金钱诚可贵道义价更高、归去来兮等。

[佳作示例一]

归去来兮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8)班蒋茜

面对污浊的官场,陶渊明大声呼号:“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毅然回归田园。现今,面对疯抢农民工血汗钱的国人,是向他们的良知发出“归去来兮”召唤的时候了。

“想吃果冻,舔下皮鞋;想吃老酸奶,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药,还是舔下皮鞋。”这是“皮鞋事件”被央视曝光后网友的恶搞。此后数日“余震不断”,“皮鞋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修正药业“黑客门”、雀巢亨氏“致癌门”、南京红烧肉“添加剂门”,噼里啪啦摊了一地。面对各种事件“门”,民众只能表示深深的无奈和伤不起。近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罪魁祸首究竟是谁?纵观当今中国,“金钱至上”早已成为“黄金法则”,人的良知和道义逐渐消退,道德滑坡,众多安全事故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对于金钱,古人是一直提倡“君子之道”的。孟子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几近疯狂。“有钱能使鬼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