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详细内容

篇一:《《双城记》之英汉语言对比论文》

《双城记》之英汉语言对比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双城记》英文原著及其两本中文译著的对比分析,研究了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并总结出一些特点,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这些语言不同之处的重要性,给他们提供可取的英语学习方法,即在对比的基础上学习。文中讨论了两种类型的不同点:一种是物称与人称,另一种是静态与动态。研究者从《双城记》原著及两本中文译著中提取了大量例子,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生动鲜明,每种类型的不同之处都在文中有系统详细的分析。关键词:对比分析物称人称静态动态

1、引言

本文所分析的小说《双城记》的作者是查尔斯·狄更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两本译著中一本是罗稷南翻译,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是石文礼和赵文娟翻译,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两个版本都将书名译为《双城记》。通过对比原著及其两本译著中的语言,英汉之间的语言差异显而易见。本文重点讨论两个方面的不同点: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

2、物称与人称

英语常用物称表达,尤其是在书面体中。因为物称表达显得更客观、间接、严谨。但是,中国人较为重视主动思维,因此趋向于使用人称表达。这一不同从英汉句子的主语可以清楚地看到。

2.1抽象名词与无灵事物作主语

篇二:《汉英语言对比之静态与动态》

汉英语言对比

——静态与动态(Stativevs.Dynamic)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我们这学期开设的汉英语言对比课程,我认为是在不同语言中进行的共时研究。这门课的开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一般接触的课程里都是比较基础性的课程,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口语,这些科目培养的是我们某一个具体方面的能力,这让英语的的确确变成了一门“工具型”学科,而没有展现出它作为一门语言独特的魅力。而英汉语言对比却使我得以站在一个高度,好好的审视“英语艺术”。英汉语言可对比之处有很多,我所写的论文研究的是静态与动态(Stativevs.Dynamic)。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倾向于多用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造成英语呈静态的原因是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使用时有很多不便,所以一般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而对动词的需要有不至于此,于是只能采取名词化的方法。也就是说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而且我认为英语多用名词会使语言显得更加正式和地道;而汉语呈动态的原因是它是分析性的,所以词类界限并不明显,但动词距离人的体验最近,又无需形态变化,故而最具优势。也就是说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那样死板,没有英语那样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汉语同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意味更浓。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这就使得现代汉语显得优美而舒缓。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也要注意到语言的特点。举几个例子:

(1)Hewasanonsmokerandateetotaler.

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VietnamesewarisadrainonAmericanresource.{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越南战争不断地消耗美国的资源。

(3)Thepaintingssymbolizeoureffortsforoverthreemonths.

这幅画是我们三个月的结晶。{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4)Iamdoubtfulwhethersheisstillalive.

我怀疑她是否还活着。

(5)Newark'smostimpoverishedneighbourhoods.

他的家境急剧恶化与纽瓦克最穷困街区的崩溃有关。

(6)Heisthemurdererofhisboss.

他谋杀了他老板。

我认为英语和汉语各自的特点虽然不同,但是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它们都具有语言的美感。

首先英语的静态特点体现了英语的含蓄性——英语用肯定的方式只说现状、事实或者应该做的事情,其提示或警告的不应该做的事情有读者自己理解;而汉语则是直接做出明确的指示,具有外露的特点。用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标语举个例子:

(7)Keepoffthegrass!勿踏草地!

(8)Keepyourheadin!别往外伸头!

(9)Keepyourhandin!别往外伸手!

英语不说Don'tsteponthegrass,而说Keepoffthegrass。远离草坪自然就不会去上面踏了。这使“距离产生美感”的道理包含在其中,含蓄的说法是客气的,有礼貌的。相反,汉语的表达方式则是外露的,汉语中多用“不要”、“请勿”等字眼,可谓清楚明了。

第二,我认为英语的静态特点使英语显得庄重而正式,而汉语的动态特点则会使汉语显得比较随和。用一个法律英语的例子来说明:

(10)sentenceoflifewithoutparole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第三,英语的名词化倾向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正如汉语中的成语一样。举个例子:

(11)fishforfame沽名钓誉

(12)Pennywiseandpoundfoolish小处精明,大处糊涂{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英语的静态特点和汉语的动态特点除了使这两种我们熟悉的语言有了各自显著的特点,也使它们有很多共性。

第一,英语和汉语都具有整齐美,整齐美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节奏之中。下面我用几个英汉的诗歌举例:

(13)Theseedyousow,anotherreaps;

Thewealthyoufind,anotherkeeps;

Therobesyouweave,anotherbears.{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这是一首雪莱的诗歌,全诗几乎全部是名词,由于各句的音节、重音、词性都完全一致,因此感觉十分整齐。如果换做用动词表达,既显得累赘,又无法达到诗歌的韵律效果。

(14)夜更深,山更幽,月儿害羞,

谁奏起,动人心弦的夜曲?是船上那位年轻的水手啊,

轻把橹,山歌如泉顺水流!

晓风啊,请你捎个信儿往回走,

拿最美的话儿把最美的姑娘问候。

挥银镰,砍金枝,莫要划破手,

采香茶,伴蝶舞,心儿莫乱舞{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这是一首现代诗,虎子《小夜曲》。这首诗正是通过了大量的动词的妙用,使其显得唯美浪漫逼真传神。这首诗仿佛是一个会动的画面,连续的场景,收到了声音和谐,优美动听的修辞效果。

再找几个英汉互译的例子:

(15)Sweetandlow,sweetandlow,西边海上的风啊,

Windofthewesternsea,你多么轻柔,多么安详;

...

Silversailsalloutofthewest,银色的月亮照在他的帆船上,

Underthesilvermoon!银色的帆船展翅飞翔向东方!

(16)Thelispofleaves,andtherippleofrain.树叶沙沙响,细雨霏霏落。{双城记英汉对比分析动静态研究}.

(17)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Myoldwife,prostratebythewayside,

Wailing,thinlycladinthiswintryweather.

(18)斜晖脉脉水悠悠。

Theslantingsunshedssympatheticray;

Thecarefreerivercarriesitway.

(19)Heisallfireandflight.他怒气冲冲,来势汹汹。

从以上这些优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汉语言善于巧用动词,而英语更善于名词的堆砌。但是无论是哪种语言,都体现了语言的整齐之美。也许,我认为正式因为如此,英汉才有了可比之处和互译的可能性。

第二,英语的静态特点和汉语的动态特点早就了这两种语言对偶特点。在写作课上我们学习过,英语讲究平行。而由于英语中对动词的限制,使得平行变得困难,而英语的名词化特点则刚好在此时派上用场。在汉语之中,古诗,对联等,都是对对偶最好的应用。下面是一些例子:

(20)Morehaste,lessspeed.欲速则不达

(21)Speechissilver,silenceisgold.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22)Thelifeofthewolfisthedeathofthelamb.狼的生即羊的死

(23)Shortaountsmakelongfriends.亲兄弟明算帐。

(24)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浇红叶。

(2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6)上联:夺铜牌,夺银牌,夺金牌,冲出亚洲争宝座,

下联:战小球,战大球,战全球,走向世界占鳌头。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归纳总结,不一定到位。总之,英汉互译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静态”与“动态”的相互转化过程,也是英语的形合结构和汉语的意合结构的相互转化过程,以及英语综合语和汉语的分析语的相互转化过程。而最根本是英语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与汉语的形象思维的转化。这也正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和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汉英语言发展中的简化倾向(tendencyofsimplification)是造成其各自特点的直接动因(motivation)。无论是静态美还是动态美都使语言变得优美,简洁,工整。

篇三:《从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角度浅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龙源期刊网.

从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角度浅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作者:叶扬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2期

摘要: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出发,分析在翻译中介词的静态和动态如何转换。关键词:英语语言;介词;静态与动态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写作文和翻译时,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出来的句子句式比较单一,很地道的听和读的大量输入并没有在说和写的输出时有明显体现。在我看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语言学家称“英语是介词的语言”,由此可见介词在英语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英汉介词的对比与翻译可以很好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进而加深对英语学习的理解。

就我个人体会而言,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两种语言均有介词类,所以有共通的地方可供我们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分析。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urmen统计,英语介词有280个之多,介词既可以用来引导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又可以替代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在句中充当各种状语、定语和表语,表达出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很多含义,因此使用起来非常灵活方便。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英汉语言对比和翻译的方面分析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一、介词的静态与动态划分

介词可以按照多种类型分类。例如,可以根据介词形态将介词分为单元介词、双元介词和多元介词,可以根据介词在句中的位置分为前置介词、后置介词以及框式介词,也可以按照介词的意义将介词分为表示空间位置、原因、结果、方法等意义的介词。还可以从介词所表达的事物或状态间的动静关系将介词分为静态介词、动态介词和动静态介词。

静态介词即表示事物处于静止状态的介词,其中有表示时空位置的静态介词,如inside,above,below等,也有表示抽象关系的静态介词,如becauseof,but,except等。动态介词是指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介词,例如表示空间动态的介词,如into,onto,outof等。

二、介词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英语常常用介词取代动词,即以“静”代“动”。所谓“静态介词”和“动态介词”并非由介词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更多的是通过介词的使用对两种语言所产生的总体语言特点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