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关于腰椎的文章

关于腰椎的文章

详细内容

篇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文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

本组168例门诊病人,男109例,女59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9岁,平均34岁,病程9天~10年;其中30例有外伤史,36例有受寒史,102例有慢性腰痛史。坐骨神经痛11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04例,下肢麻木者65例,膝腱或跟腱反射减弱者25例,有腰椎生理曲度消失者45例,有腰椎侧凸者79例;经腰椎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其中l3~4椎间盘突出5例,l4~5椎间盘突出88例,l5~s1椎间盘突出60例,两个以上突出15例,并且排除脊髓肿瘤、腰椎结核、严重骨质疏松等疾病。

推拿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

2.1病人俯卧位,两手自然下垂床两侧,全身放松,医者立其左侧,用滚法、掌按揉法放松腰部骶棘肌及臀部、下肢肌肉,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篇二:《腰椎椎间盘病》

腰椎椎间盘病

全网发布:2011-11-0218:07:05发表者:罗庆(访问人次:988)

人类被腰痛所折磨的历史已达数千年之久。在圣经和希波克拉底的文献中均有关于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记载。尽管对这一问题有着长期的认识,但是直到1934年Mixter和Barr发表其关于椎间盘突出的经典论文之前,人类从来没有对腰腿痛作出过合理和科学的解释。这两位学者第一次向人们阐述了引起腰腿痛症状的原因在于腰椎椎间盘的突出。今天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腰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大部分腰腿痛的来源,而“椎间盘突出”只是这个退变过程中的一环。

人类的某种疾病是否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导致死亡或引起病残的可能性有多大。脊柱的退变性疾病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因此它的重要性在于其在人群的发生比率,以及罹患该病后所产生的疼痛和残疾程度。

1.流行病学

引起腰痛的原因既复杂,概念又不清,常常影响对腰腿痛流行病学的准确评价。现有的评估基本上都是依据有关劳保补偿的统计数据。

在瑞典,每位纳入国家健康保障体系的成员,只要将其疾病通过电话告知有关当局,就能够得到相关的补偿。因此在瑞典很容易得到相关的资料。据统计,在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群中,腰痛的发生率为53%,而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为64%。

通过对经济影响的调查,可以较好地评价各地区由于腰痛造成的病残情况。Benn和Wood根据英国各种国民医疗保险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由于腰痛平均每年损失1300万个工作日。在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疾病中,腰痛仅次于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这一数字也高于英国70年代由于罢工损失的工作时数。而在我国,腰痛是门诊仅次于感冒症状的第二大就诊原因。

Nachemson估计,大约有80%的成年人有过明确的腰痛经历。Horal进行过一项更详尽的调查,显示由于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明显腰痛可以在年轻的人群中出现,其中男性腰痛的平均初发年龄为35岁。Kelsey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同时还发现,女性的初发年龄要延迟10年左右。在Horal’s的研究中还发现,一旦出现腰痛,发展为坐骨神经痛的比率为35%。另外,当初次发作痊愈后,大约有95%的人群将来还会复发。

尽管Kesley的研究提出男性因椎间盘退变所致的腰腿痛而行手术治疗的比率要高过女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支持这一点。另外,也没有证据能证明腰腿痛在不同的人种之间有明显的差异。Kesley和White,以及其他许多学者总结了腰痛问题在美国造成的影响。在年龄小于45岁的人群中,腰部和脊柱的慢性损害是导致该年龄段人群活动受限的最常见原因。在45~64岁的年龄段,仅次于心脏病和关节炎、类风湿两大类疾病。Rowe的一项持续10年对相关工种的调查显示,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群中有35%的人曾经因为腰痛就诊过;在重体力劳动者中,这一比率上升到45%。平均每人每年丧失的工作时数为4小时,这一数字仅低于因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工作时数丧失。其他一些研究证明,患者离开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处于病残状态和丧失劳动力的可能性也越大。McGill报道,因腰痛病假1年后仍能返回工作岗位的比率为75%;而病假一旦超过2年,重返工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许多关于腰痛的报道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诊断。Dillane和其同事报道在初级医疗体系中,初次因腰痛就诊的病例中有79%的男性和89%的女性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相反,Waddell根据专门服务于苏格兰西部治疗腰背部疾病的门诊统计,在就诊的900例患者中,腰痛的主诉占了97%;腿痛占70%。在这些腿痛患者中,47%的腿痛为牵扯痛,23%为真正的放射痛。900例患者中,六分之一(153例)的患者找到了明确的引起腰痛的原因,如肿瘤,感染,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创伤引起的骨折以及脊柱滑脱等。脊柱以外因素引起的疼痛占了3%的比率,如腹膜后和盆腔的病变,髋关节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原发神经原性疾病。除外这些因素,Waddell的研究表明,在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中,绝大多数是椎间盘与小关节的病变。

Bell和Rothman总结了因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情况。坐骨神经痛是一类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很大经济影响的病痛。流行病学统计表明,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发生坐骨神经痛的比率为4.8%,女性为2.5%。平均发病年龄为37岁。其中76%的患者平均10年前出现过腰痛症状。但是并不是所有出现严重的、单侧的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都预后不良:Hakelius报道这类患者中有75%在疼痛发作后的10~30天内症状会逐渐缓解,只有19%的患者最后需要手术治疗。

还有另一个更为乐观的报道:Saal在对一组58例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在进行了各种积极的物理治疗后,只有6例最后需要手术,而这6例患者中,还有4位是合并椎管狭窄的病例。

2.自然史

治疗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需要建立在对其自然史的全面了解上。否则,作为医生和患者都不能作出一个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选择。不幸的是,现实中是否进行外科干预的决定常常是建立在曲解椎间盘病的基础上。

从疾病发展来看,椎间盘病引起的腰痛发生常常早于腿部放射痛的出现,这一时间段平均为6-10年。初次腰痛通常是急性发作起病的,以后的反复发作则逐渐趋向于隐匿。而腿部放射痛不论是初发还是复发,起病都比较隐匿。

在瑞典Karolinska学院对一组583例初发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进行了研究。28%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然后对这些手术治疗的患者,和那些保守治疗的患者,一起进行了为期7年的随访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不论手术与否,大部分患者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症状都只持续一段较短的时间。而亚急性、慢性的疼痛则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在随访结束时,保守治疗组中有15%的患者丧失了部分工作能力,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并时常受到失眠的困扰。20%的保守治疗者还残留明显的坐骨神经痛。

Weber进行了一项严格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有280例下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的椎间盘突出均经过椎管内造影证实。全部患者一开始均经过14天的住院保守治疗(今天的医疗保健体系不会再提供如此“奢侈”的服务了)。这些治疗结束后,部分患者症状缓解,被排除出研究。那些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也被剔除出研究。而将那些具有相对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随机地分为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进行进一步的相应治疗。在1年的随访中,发现手术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表

现为腰痛和放射痛的明显缓解上。4年以后,非手术治疗组的疗效开始好转。尽管手术组好转的趋势占有优势,但两组之间在疗效上没有统计学的差别。在Weber的研究中还发现,在手术治疗前保守观察3个月的时间并不会导致手术治疗效果的下降。因此,除非患者具有急性手术的指证(如马尾综合征、神经功能恶化等),大部分患者是允许先行保守治疗的,这一过程至少有3个月。通过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许多患者可以自行康复,免除有创的治疗。如果腿痛的症状持续超过12个月后才进行手术治疗,那么手术的效果明显下降。也许这一现象与慢性压迫导致神经缺血,发生不可逆性的变性改变有关。

通过对腰痛的自然史的全面了解,发现其总体的情形还是乐观的。只有14%的患者腰痛会持续两周以上。但另一点同样不容乐观的是,腰痛的复发率也非常之高,即使初发症状能够完全缓解。在职业环境下,有60%的患者在1年内出现复发,2年以后的复发率才有明显下降。坐骨神经痛的病程相对较长,但也有50%的患者在1个月内自行缓解。坐骨神经痛的复发比率在男性为10%,女性为14%。

腰椎椎间盘病导致的伤残的主要表现为腰腿痛和因此引起的功能受限。神经功能损害的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但不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因为统计学资料表明,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残留的神经功能障碍没有显著的差别。膀胱和直肠功能的损害虽不多见,但危害性大,一旦出现,应当考虑急诊手术。

怀疑腰椎椎间盘病的患者在经过详细的检查后,依据该病的自然史,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原则有3条:1.诊断明确;2.经过一系列正规保守治疗无效;3.经治医师认为外科治疗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缩短患者的病程。如果上述3个条件都能够符合,我们才能够慎重地推荐外科手术治疗。

3.退变性椎间盘病

退变性椎间盘病的英文全称为degenerativediscdisease,简称DDD。谈到DDD,先要了解一下椎间盘源性腰痛这个概念。椎间盘源性腰痛指的是由于损害的椎间盘本身成为疼痛的来源,而不同于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根引起的疼痛。腰椎DDD常常因腰部的扭伤诱发,如旋转腰部的动作。另外,疼痛也可因为腰部长期的劳损所致。现在已经认识到,腰椎DDD引起的疼痛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多很多。一般而言,有30%的人群在30-50的年龄段会出现腰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退变,当然并非所有的这些人都会出现腰痛。事实上,到了60岁左右的年龄,影像学上轻微的椎间盘退变性改变几乎每个人都有。那么,怎样来诊断一种腰痛是DDD引起的呢?

这些疼痛主要表现为一种持续的,非剧烈的,可忍受的疼痛,偶尔有几天的明显加重。疼痛表现因人而异,但也有一些规律:

疼痛位于腰部,有时也可以有髋部和腿部的疼痛,但不同于椎间盘突出的放射痛,这是一种牵扯痛。疼痛很少超过膝关节以下。

疼痛在坐位时最重,站位较轻,卧位最轻。因为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在坐位时最大,站位其次,卧位则几乎不受力。

在某些运动体位时加重,如弯腰,转身,举重物时。

椎间盘源性的腰痛常常来源于下面两种因素:一是椎间盘损害时其内部释放的蛋白质刺激椎间盘周围的神经;二是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承载应力的能力下降,人体运动时出现该节段的不稳定可导致疼痛。椎间盘源性腰痛可以由其中的一种原因引起,也可以两种因素同时作用。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患者的椎间盘源性腰痛也会慢慢自行缓解。这是因为当椎间盘完全退变时,已经没有炎性蛋白质可以释放,而且椎间隙的塌陷也结束了节段的不稳定状态。这两种引起疼痛的因素都消失了,自然疼痛就缓解了。临床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所采用的椎间隙融合手术,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只是人为地将致痛的椎间盘彻底“消灭”。

DDD的诊断

目前对退变性椎间盘病导致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会采用一种排除法来进行诊断,即在详细地研究患者疼痛等症状的基础上,结合物理诊断的发现和MRI来综合判断。因为在正常人群中的MRI检查中也存在退变的椎间盘,因此单纯依赖影像学证据必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里面存在一个逻辑问题,即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必定有一个节段的椎间盘会表现出影像学的异常,而影像学异常的椎间盘不一定会出现椎间盘源性腰痛。如果有典型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史,又排除了其他引起腰痛的原因(如椎间盘突出,小关节骨关节炎等),然后能找到明确的某个节段的椎间盘损害的MRI依据,那么这个诊断可以成立。

另外一个更难的地方,是影像学上椎间隙没有典型的损害表现(如椎间隙塌陷50%以上,椎间盘软骨终板有破坏等),而只表现出一些早期的退变性改变,如黑间盘(意思是MRI上看到的间盘不是正常白色,而是脱水后的黑色);椎间盘轻度膨出;纤维环局部破裂(纤维环外层撕裂,MRI上表现有局部的亮点)。这些表现,在许多无症状的中老年人做MRI检查时都能发现。此时病史和体检的结果就显得更为重要。对有症状的患者,如果MRI同时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黑间盘,此时医生又面临一个难题:到底是哪个间盘引起疼痛呢?现在有一种椎间盘造影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也还存在很多争议。这是很专业的话题了,可以说专家之间也在吵个不休。所以说,DDD的诊断还是一个难题。

DDD的治疗

对于明确是DDD引起腰痛的患者,大部分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法解除痛苦。如口服和局部注射消炎止痛药物,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等。当保守治疗超过6个月仍未起效,同时疼痛导致患者不能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不得不考虑外科手术了。

DDD的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第一步是避免对腰部造成进一步损害的运动,如搬运重物、腰部旋转运动(高尔夫,篮球,足球等)。然后尝试一下下面的这些方法:

A.对于急性发作的疼痛,采用热敷或冷敷的方法缓解肌肉痉挛、关节僵硬以缓解急性疼痛。B。口服NSAIDs类物或止痛药帮助缓解疼痛,恢复日常生活。更强烈的药物如口服激素,肌肉松弛剂甚至麻醉类药品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椎管内封闭也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方法,这是一种对各种腰痛都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在应用含激素类药物的治疗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其副作用。

C.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记住一旦出现腰痛症状,一味的休息卧床只能让腰部情况恶化。适当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锻炼包括:1。腘绳肌的伸展运动,这部分肌肉的僵硬会更加加重腰部肌肉的紧张。2。腰部肌肉的锻炼。3。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以保证腰部又一个充足的血供和营养。

D.手法按摩是一种能够缓解腰痛的有效办法。中西医都有各自有效的方法,不妨尝试一下。但被动的按摩不能代替主动的锻炼。

E.椎管内封闭注射。这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手段,但效果直接有效,可以慎用。DDD的手术治疗

融合手术是治疗DDD的最后手段。如果患者因为疼痛丧失了维持日常生活的能力,那么是时候考虑进行融合手术了。融合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终止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该节段的病理性不稳。融合手术必须慎重进行。L5/S1常常是DDD累及的主要节段。这一节段融合后导致的腰椎活动功能的受限相对较少,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少动的节段。融合L4/L5带来的影响较大,因为这是腰部活动最大的一个节段。两个椎间隙的融合适用于那些症状非常明显的患者。而三个间隙以上的融合要慎之又慎。因为融合多个节段后带来的后果是腰部运动的严重受限,最终会导致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的改变,这一改变会成为新的疼痛来源。现在对这一点已经有充分的认识,“融合病”就是过度融合带来的更大的灾难。

恰当的融合手术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无痛的腰部,使得患者增加日常生活的活动度,提高其生活质量。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这一目的的达到又多了一项有效的方法。微创手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常规手术带来的术后不适,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解剖结构,增加融合率。

目前还有一种新的技术正在临床开展使用,这就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这一技术能够达到既切除了疼痛的来源――椎间盘,又维持了该节段的活动度,还有效地防止了因融合产生的相邻节段退化加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当然,这项技术目前还开展得不多,长期应用的后果如何,会带来哪些新的不良后果等等,还是个未知数。不管怎样,人类在解除自身从爬行动物到直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腰痛这一顽疾的过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外,不同于椎间盘置换的棘突间固定等非融合技术,也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临床试验或推广应用。总之,除了传统融合技术,新的一代技术正在层出不穷。

4.小关节骨性关节炎

腰椎的小关节位于我们脊柱椎体的后方,左右各一,正常情况下呈对称性分布。两侧的小关节与腰椎间盘(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关节)一起构成一个三关节复合体,对腰椎正常的运动起到限制和稳定的作用。小关节是由上一个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一个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的,两个关节突的骨面相对,骨面上均有软骨覆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软骨出现破损,加上关节内的关节液变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加,关节的活动变的不是那么灵活。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关节僵硬,活动范围减少;最主要的,就是疼痛。这就是小关节的骨性关节炎。根据腰椎劳损的情况,中年以后的人群,都有可能逐渐出现这种情况。就象我们的膝关节会出现骨性关节炎一样,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如果症状重,便成了腰腿痛的另一重要来源。

篇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临床进展文章汇总》

微创技术在腰椎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概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03-23发表评论分享

手术的微创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外科技术的标志,也是未来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nimallyinvasivesurgeryofspine,MISS)是将传统脊柱手术与微创技术完美结合,以期达到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的伤痛不适,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并努力保持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近十年来,微创腰椎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微创腰椎减压

1.1后外侧椎间孔镜下微创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椎间盘切除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历了近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Craig侧后路经皮腰椎间盘穿刺活检途径的基础上,Hijilkata和Onik等先后报道侧后路经皮腰椎间盘手动和自动切除术,Kambin等报道了内镜辅助下的腰椎间盘切吸术,随后Forst和Schreiber等又分别报道了内窥镜直视下的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

随着微创脊柱内窥镜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以及先进手术设备如激光、射频和导航的临床应用,使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从早期的后外侧经皮腰椎间盘盲切,发展到当今内镜辅助下的切吸、从过去单纯经Kambin安全三角区进入椎间盘内行间接的椎间盘减压YESS技术,发展到当今能直接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内行直接神经根松解和减压TESSYS技术、从过去只能做单纯的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发展到能完成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脱出的直接手术摘除,以及椎间孔狭窄的经皮椎间孔扩大成形术,该手术己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微创的脊柱内窥镜技术。{关于腰椎的文章}.

现正努力探索经皮椎间孔镜下的腰椎融合、髓核置换和干细胞移植等手术。该手术己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微创的脊柱内镜技术。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是经后外侧入路,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工作区”进入椎间盘。

该区位于纤维环的后外侧,可允许器械安全通过而不至于损伤出行神经根(exitingnerveroot)。后外侧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局麻下操作,这样手术者可以在置入工作通道时获得患者的直接反馈以避免损伤神经根。尽管该手术的优势显著,如极少的出血、微小手术创伤与瘢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如:①患者髂嵴位置较高,患者的椎间隙已塌陷,或伴有脊柱畸形时就很难找准通道的精确置入点。

而且当椎间盘碎片已经游离,则手术操作难度显著增高。②对于疼痛敏感患者,局麻有时会带来剧烈疼痛和恐惧,对于需要全麻或深度镇静的患者,神经根损伤的风险也明显增高。

③经皮椎间孔镜下的手术使外科医师视觉局限于内镜摄像头的狭小视野,而且镜头又常被血液、水雾阻挡。为保证手术的安全,医生们又必须在X线透视下操作,从而承受大量X射线的照射。针对内镜下对医师与患者所造成的手术风险,最有意义的进展是影像导航技术的临床应用。影像导航通过术前和术中某一患者的个体数据进行解剖定位、显示器械轨迹和位置,从而增强外科医生控制器械、企及特殊解剖结构的能力。我们推测未来经皮椎间孔下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将演变为影像导航下后外侧椎间盘融合技术。

1.2微创通道下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通过微创通道下进行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最常应用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这套系统由Foley和Smith发明,由一系列同心扩张套管和不同长度的薄壁管状工作通道组成。{关于腰椎的文章}.

经典工作通道的直径为18mm,手术通常是在工作通道下采用显微镜下(microsurgery)或内镜下(microendoscopic)完成。

最近一些研究比较了微创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结果表明微创手术中组织损伤小,神经干扰轻,失血少,术后疼痛症状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和返回工作岗位快。对于传统开放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微创通道下显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微创通道下手术安全有效。特定部位的病理改变决定工作通道的安放位置。

微创腰椎减压术可以对中央椎管,侧隐窝和椎间孔区域进行充分减压。此外还可以对椎间孔外的椎间盘组织进行切除。对不同区域进行减压之前需要计划手术路径。对于椎间孔外神经减压可以将工作通道安放在横突间的横突间膜上,首先确定横突间膜并打开以显露出行根,一旦出行根被确定便可在神经根的深部找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

由Foley和Smith所开发椎间盘镜(MED)新技术是微创显微外科技术与内镜技术完美结合。MED手术类似于开放的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可以用于椎板切除减压和椎间孔切开术以及椎间盘突出手术。

MED操作容易、适应征较广和功能多样使外科医生更容易从传统手术转换到内镜手术。虽然内镜下的可视化操作,不但使手术视野清晰放大,而且手术操作方便有效,但它只能提供二维的图像,且经常被出血和显示不清妨碍,这点上还不及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内镜成像和内镜图像融合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改善这一问题。

1.3微创单侧入路行双侧腰椎管减压

微创腰椎减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保留多裂肌在棘突上的腱性止点。在传统的全椎板切除术中,棘突被切除,多裂肌被牵向两侧。在关闭伤口时,多裂肌的起点不可能被修复到棘突上。然而,采用半椎板切除技术,通过工作通道可以在单侧进行彻底的椎管减压。

将工作通道向背侧倾斜可以看到棘突的下面和对侧椎板,将硬膜囊轻轻下压,切除黄韧带和对侧上关节突,从而完成双侧减压。上位腰椎的解剖结构与下位腰椎不同。多项研究对微创后路腰椎减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在Yagi等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将4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0例)进行微创显微内镜减压,另一组(21例)采用传统椎板切除减压,平均随访18个月。

与传统椎板切除减压组相比,微创减压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血液中肌酸磷酸激酶的肌肉同工酶水平低,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低,恢复更快。Castro等采用18mm的工作管道对55例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显微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关于腰椎的文章}.

通过平均4年的随访,72%的患者获得优良的效果,68%的患者主观满意度为优。ODI评分平均降低30.23,腿痛的VAS评分平均降低6.02。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不进行融合的微创腰椎管减压术也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Pao等对13例腰椎管狭窄同时合并Ⅰ度腰椎滑脱的患者仅进行微创腰椎管减压。术后所有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并未出现滑脱程度加重。Sasai等采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技术治疗了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和2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

经过两年的随访,虽然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评分结果和ODI评分稍差,然而总体来讲,两组上述两种评分结果相似。在2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滑脱程度加重≥5%。

Kleeman等应用保留棘突和棘间韧带的减压技术治疗15例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腰椎管狭窄患者,平均滑移6.7mm。经过平均4年的随访,2例患者滑脱程度和症状加重,12例患者获得良好或极好的临床效果。

2微创腰椎融合术

2.1腹腔镜下腰椎前路融合术

自1991年Obenchain首次报道腹腔镜下经腹腔入路行腰椎前路融合,在腹腔镜下行腰椎前路融合术逐渐开展起来,随着金属cage的出现,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变得越来越普及。

腹腔镜下腰椎前路融合术(ALIF)的优点:①可以避免后路对椎旁肌肉剥离与牵拉,不需要切除椎板和关节突,无需进入椎管,可避免硬膜外静脉丛出血和瘢痕形成;②避免发生牵拉神经组织所引起神经损伤;

③从前方切除椎间盘更完全,能够植入更大的椎间融合器,恢复椎间隙高度,间接达到椎管和椎间孔减压。腹腔镜下ALIF适应于有症状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或伴有椎间孔狭窄、Ⅰ~Ⅱ度椎体滑脱后路术后需要前路融合、腰椎间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椎间隙感染引流术、后路手术失败的补救处理。

虽然,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ALIF可有效减少对组织的损伤,但经腹腔的ALIF手术,需建立气腹,腹部充气并调整体位为头低脚高位时会导致通气困难和气栓发生。

此外,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发症还包括腹外疝、腹部脏器损伤、大血管的损伤、动静脉的栓塞、医源性椎管内神经损伤、逆行射精以及器械的断裂等。腰椎融合术后逆行射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篇四:《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病,要确诊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好的方法是去医院拍一张腰部CT片或者MRI(磁共振片子)。不过一般医生都没有充裕的时间把片子报告详细解释给你听,患者常常只能拿着“语言简练”的CT或者磁共振报告单对自己的病情似懂非懂。

不要着急~现在由来自腰椎间盘突出论坛的william就来手把手教你,怎样自己也能看懂CT和MRI磁共振片子,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学习本看片教程不需要以前有医学知识背景,只要跟着william学完本教程的几个简单的步骤,十分钟后你自己也可以看懂“高深”的CT/MRI片子啦(^o^)

第一课,我们先学一点儿预备知识{关于腰椎的文章}.

腰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髓核,髓核外边包围着纤维环,上下是软骨板。关于腰椎间盘构成的详细知识,请参见腰椎知识堂中的相关文章,这里主要讲一下和MRI/CT片中与腰椎间盘疾病有关的几个关键解剖结构。

看看腰椎间盘片子的轴面视图示意图,这几个关键结构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腱鞘囊、又叫做硬膜囊(ThecalSac)

·发出神经根(ExitingSpinalNerveRoots)(L5)

·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SpinalNerveRoots)(S1)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图,关键的“罪魁祸首”要看:

·髓核

·后纵韧带

·后纤维环

·小关节

这几个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都可以导致腰痛以及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关于腰椎的文章}.

要看清到底哪里受压,被什么压迫着,正确的方法是看其MRI/CT的轴状面图(从上往下看)。而从矢状面图(从侧面看)上只能大概地看出是否存在压迫、膨出或突出。随着对下面内容的学习,你可能感到CT和MRI图像并不象这个示意图中所画的那样清晰分辨出各个部分,看真实的CT/MRI片子,有时不得不发挥点“想象空间”^_^

<第一课完>

第二课,找到我们要看的那一个椎间盘

如果没有腰椎的定位图,对“外行人”来说几乎无法分清腰部的5个椎间盘的不同。定位图就象路线图一样告诉我们腰椎每个扫描层的具体扫描部位,所以即

使对于很有经验的医师定位图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张定位图从矢状面观标出了腰部脊柱的20个MRI切片层。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通过该平面所拍的MRI图像。这张片子中的图像层只涵盖了L3,L4,及L5三节。

例如,层11(标为红色的第10层上的一层)正好穿过L4椎间盘。如果你L4椎间盘有问题,就看此层图像。

图层18信息也非常有用,它对应着L3椎间盘。对于椎间盘很薄的病人,层的厚度应最好更薄一点(6mm),以便保证其正好穿过变薄的椎间盘。

所以,如果你现在再去看自己的磁共振或者腰椎CT片子,就已经学会了怎样通过“定位图”找到它。在许多MRI片上,每个大的图像都附上一个小的定位图,这就使我们很容易知道正在看的哪个椎间盘。

<第二课完>

第三课,学会看腰椎MRI/CT片子轴状面观

图(一)及图(二)是L5椎间盘的轴状面观。

此病人虽有中等程度的腰椎间盘退变(在片子上看到黑色的椎间盘)和小的非压迫性4mm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但他却有一个很大的“中央管”,可以很好地表现轴向核磁共振解剖。椎间盘的髓核在这两个图像中看不到,一是因为椎间盘脱水太严重,不能将纤维环及髓核区分开,另外这些图像为T1加权象(更高分辨率),所以不能将含水多的髓核与较干燥的纤维环区分开。但在一个正常的,非退化性椎间盘T2加权像上,很容易看清髓核区及纤椎环区T2加权图像(见图三)。

“后部神经结构”包括过往神经根(TraversingNerveRoots)、硬膜囊(ThecalSac)及发出神经根(ExitingNerveRoots)。发出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看图中IVF粉红色区)内,在此图像中看不到。如果你发挥点想象力,你可以在图中找到一个象“米老鼠”样的图像,硬膜囊是米老鼠的头,两个过往神经根是米老鼠的耳朵。再重复以下,虽然此椎间盘有4mm的突出,但此病人的过往神经根S1和突出物之间没有接触。

大部分情况下,椎间盘突出物或疤痕组织将遮挡住其中的一个过往神经根(米老鼠耳朵),这通常是神经根受压的象征。

图(三)是另一个健康的45岁男性的L4椎间盘的轴状面观。

现在我们可以区分开髓核区及周围的纤椎环区。注意,在此平面将看不到“米老鼠”。另外请注意靠近L5神经根的椎间盘后缘的凹度,这是正常健康椎间盘的象征。L4发出神经根更靠侧方一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果有大的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发出神经根L4及过往神经根L5将同时受压。

在此图中,可清楚地看到悬挂在硬膜囊内的细小的神经根(L5神经根及S1神经根),它们以不完全有绪地状态排列着。

注意,神经孔是很开阔的(浅黄色区),表明没有因邻近椎间关节问题形成在的椎管狭窄。T2加权象对于察看退化性椎间盘病是最好的,因为T2像将富含水份的结构表现为亮白色,含水少的区域表现为黑色。

<第三课完>

第四课,学会看腰椎CT/MRI矢状面图

[url=/u-yaozhuijianpantuchu/images/kan-mri-ct/pic-4.

篇五:《如何分析腰椎X光片》

如何分析腰椎X光片

标签:

脊椎

康复

健康

许多腰痛病患和医生盲目追求用昂贵的CT和核磁共振检查来检查腰痛的原因,其实有思想、有头脑的病患可能已经发现所谓的先进检查除了增加了你的医疗费用和麻烦、发现一些只会增加你烦恼的椎间盘突出诊断以外,并没有对你的治疗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也许有病患会说,“我拍过X光片了,没有什么问题”。难道X光片除了骨质增生就对诊治真的没有帮助吗?而美国脊椎矫正学非常重视X光片对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本博文将告诉你怎样才能真正从X光片发现腰椎问题,你可以回想一下以前有没有医生这样给你看过X光片。

腰椎的解剖、评估与X线分析(2)

——如何分析腰椎X光片

1.腰椎的X光片投影

2.侧位片显示向后偏位

3.正位片显示椎体旋转

4.椎体旋转,棘突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