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唐诗的理解
详细内容
篇一:《我对唐诗的理解》
我对唐诗的理解
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年年都有学语文,学唐诗,对于我而言,我不太喜欢唐诗,因为学语文就是很多诗要背要默,然后为了考试,所以我一直对唐诗没有好感,背过之后忘了然后又要继续背,就是为了考试拿分数,觉得唐诗也没什么值得喜欢的东西,都是文绉绉的一些东西。
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语文,去接触唐诗,以前背的诗也忘得差不多了,机缘巧合地选了唐诗鉴赏这门通识课,上了4节课,老师分别从唐诗中的情感,唐诗的声色,唐诗的声韵和唐诗的韵味这四个方面为我们展开来介绍唐诗,这四节课并没有说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没有说让我深深地爱上唐诗,爱上品诗,但是确确实实,我慢慢对唐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喜欢的感觉也慢慢减少了,以前因为不了解唐诗的魅力而产生反感,通过这四节课,老师每节课给我们布置作业,让我们自己尝试去写诗,写出自己的感受,我想就是因为这种自由与奇妙的感觉让我慢慢对诗有了兴趣,以前都是为了考试去背诗学诗,每首诗都有固定的答案,而我觉得每首诗中隐含的东西,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同,这种没有束缚,自己自由想象的赏诗方法才会让我们越来越喜欢诗。
通过老师对唐诗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之后,我对唐诗的各个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情感这一方面,所以下面我也通过寻找一些资料,来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与诗歌之间的关系。
无数诗人,做了无数的诗,而这一首首的诗当中肯定是包含了诗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每一首诗都有做这首诗的目的,而每一首诗都有它隐含的故事,拥有独特的风味,因为作者写诗,就是在写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把诗人分为什么派什么派,主要是他们的诗主要呈现了怎么的感情。下面我分析一下我比较熟悉的一些诗人的诗歌的主要风格,他们的诗中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一般表示爱国,他们都是担忧国家的事,担忧国民,往往也是隐含着诗人担忧以及痛心悲伤的思想感情。我们最熟悉的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陆游对国家目前的状态和处境十分悲痛,但是他还是坚信有一天宋朝的军队能够平定中原,而且他对自己不能看到平定中原而感到无奈,对国事也是念念不忘,让自己的子孙在其死后一定也要告诉他平定中原的消息,可见其爱国如此之深,他对国家的感情,还有他那个时候的情感,都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的诗歌多表示忧国忧民、思乡思亲的伤感情感。比如《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写到了战火连天,百姓惨遭杀戮,诗人用家书抵万金来表达自己多么希望得到亲人的消息,以及对自己的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到了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这首诗写到了国家的种种悲惨的战事还有自己的家里情况,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悲痛感情。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兼具浪漫主义情怀。李白视钱财如粪土,喜爱游山玩水,喜爱用山水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他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到了瀑布的动态,“飞”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直下”即写出山之陡峭,又可见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档之状如在眼前。“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把这种景象赋予了美妙,浪漫的情景当中,读完这首诗我们体会到的是李白的豪情壮志和他心中的烂漫,所以他的诗总是给人一种轻松,积极的感觉,因为他表达的情感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憧憬的态度。
陶渊明的诗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他的诗往往都是田园诗,写的是田园宁静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田园生活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写的都是一种愉快宁静的喜悦之情。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的是一个十分宁静的地方,没有烦心事,没有互争互斗。“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
我们也把诗分为这个类型和那个类型的诗,而每一种诗也有它常用的情感。下面我也来谈谈我对比较熟悉的几种诗当中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比如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描绘田园宁静美丽的生活,其中的情感往往是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当中的情感往往都是宁静,平静的喜悦心情。如《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这是一种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啊,更是表达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心中的情怀。
爱情诗,主要描写爱情生活,或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表现男女爱慕之情,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或抒发孤独寂寞之苦。表达的情感也是多彩的,有的是悲伤的,思念的,有的是喜悦的,甜蜜的。如《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描写了忠贞不渝,至死不变的爱情,并以“春蚕”、“蜡炬”来比喻呕心沥血至死不移的深情。全诗缠绵悱测,刻骨铭心,让人感到整首诗都是充满爱,诗人的内心充满爱,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浓烈易懂。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或用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恋;或用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或用以劝勉安慰的豁达;或用以坦陈心志的告白。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这两首诗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其中隐含的情感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积极向上,而后者悲伤。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也通过上网寻找各种有关唐诗和诗人的资料,慢慢地去读诗,品诗,我觉得兴趣慢慢在变多了,也会养成自己的一套读诗的方法。
篇二:《浅谈对唐诗的认识》浅谈对唐诗的认识
作者简介:陈艾红(1990—),女,安徽六安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摘要: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是在唐代尤其是盛唐并行发展的两座高峰,在当代诗坛上占有突出地位。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这些优秀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本文就从这两种诗歌流派特点与魅力的角度谈谈对唐诗的认识。关键词: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特点与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唐代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是两种题材较为特殊的诗歌,它们的取材和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诗歌有所不同,而在唐代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专擅作家和优秀作品。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一方面在唐诗整体发展脉络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出来。同时又各有自己的艺术天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魅力,从这一意义上看,又具有某种特殊的意味。诗歌发展的独特火候,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与这两种比较特殊的题材相交汇,使这两类诗的创作,在唐代(尤其是盛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可谓垂之千古,传诵不已。这一
篇三:《浅谈对唐诗的理解》浅谈对唐诗的理解
时代造就了唐诗风格,性格决定了诗人的笔触,很多伟大诗人的作品如果对调,会显得那么的不协调,甚至可以说就是错误,能吟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只能是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便是杜甫的情操,而唯一冲破自我感知与社会影响力的诗人,我认为也只有李商隐,说他虚伪也好说他浮夸也罢,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确让我们铭记至今。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巅峰,唐代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也就得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词的高峰,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自信使得唐代文人拥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一批批优秀文人不断涌现。加上唐代科举中的经赋取士,进一步刺激了文人对文化的追求,从另一个方面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有唐一代,浪漫与现实并存,古体与格律同行,凡物皆可入诗,使得文人在作诗的时候有了更加广阔的挥洒空间。正由于巅峰在前,使得后人只能仰视,正所谓“唐后无诗”。初唐时期便有优秀的“初唐四杰”为诗呈现出新的面貌。于是在很短的时间,伴随着唐的全盛,唐诗也到了这个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大放异彩的时期。“盛唐之音”是谓为壮观的,多种体裁的诗不断涌现出来,很多诗都有种蓬勃向上的盛唐时代精神。李白与杜甫,都为这个时代涂上了绚丽而不退色的一笔。中唐先期,陷入了盛唐后的空寂,然而后期,许多优秀的诗作又如雨后春笋,在历史的诗篇上留下痕迹,到了晚唐,即便国家衰落,李商隐等人却为唐诗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让唐诗不随时代消亡。
如果说我们仅仅揣测唐诗只是当时人们普遍的说话形式和文学创作技巧,就像后来的宋词、现代诗一样,我觉得这样说必然是不对的。也许在那个年代,唐诗与宋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然而,作为一个后人,我头脑中的唐诗与宋词已是水乳交融再也分不开了。从牙牙学语便开始一字一句地背唐诗与宋词,都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侩炙人口的作品。可是一个小孩不会了解那么多,所以打开始接触,唐诗和宋词便牢牢地系在一起了。可是说唐诗宋词之间如果被认为是简单的并列或者简单的传承,我认为是更加有失公允的,在我看来唐诗和宋词就像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学到出师出去自立门派,自成功夫大师,又广收学徒,而当我们后人看来谁高谁低自然一目了然,虽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徒确也是师从一脉,而又各具特色。而与现代诗相比,我觉得唐诗显得刻薄的多,无论从形式和押运都被现代诗所不容的,可是我却觉得,诗歌本来是一种创作形式,倘若只如说白话和艺术字堆砌的同时加几个断行,我觉得更加没什么意思,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孰高孰下我觉得一目了然,有人说现代诗是时事所趋,我觉得当我看到一些不入流的作品时不觉总是想起那首为赋新词强说愁。
唐诗无疑不仅是艺术巅峰,更是文学巅峰。他所蕴杂的文学韵味更是无穷,唐诗可以是励志的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
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唐诗又是抒情的,以唐诗写女性为例。唐诗一提起女性,就有一种多情多义,就有一种温馨体贴。唐诗绝不是大男子主义,也绝不是轻薄浪子。有些现代人,自以为进步文明,拿工商社会的娼妓跟唐宋社会的歌妓相提并论,因而鄙视中国古代写女性的诗歌。其实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在这个问题上,并不能证明工商社会就比农业社会高明,也不能证明农业社会比工商社会高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不能因为这种奴役和压迫现实的存在,因此就来抹杀文学的独立、历史的、正面的价值,似乎文学只不过是“反映”而已。其实,文学又何尝不是一种“抵抗”、一种“创造”呢?从唐代举子“春风得意”的欢欣,到宋代词家“浅斟低唱”的自觉,既是抵抗政治压力的心理补偿,又是区别于名缰利锁的自由人生的觉醒。女性与山水,乃是千年来中国诗人在专制制度下舒展精神自由的两大乐土!而唐诗的骨子里是尊重女性的。大家都知道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痈名”,那其实是最无奈的自嘲:“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读来但见其傲兀不平之志”。杜牧尽管是风流倜傥的才人,也曾经与一位女子深宵话别,难分难舍,写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样深情的诗句,这哪里是后代的浮艳轻佻之作能比得上的!唐诗无疑又是提升人格的,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
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时代早就了唐诗风格,性格决定了诗人的笔触,很多伟大诗人的作品如果对调,会显得那么的不协调,甚至可以说就是错误,能吟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只能是李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便是杜甫的情操,而唯一冲破自我感知与社会影响力的诗人,我认为也只有李商隐,说他虚伪也好说他浮夸也罢,他没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确让我们铭记至今。
篇四:《我对诗词的理解》我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的艺术可看作是字的排列与组合的艺术,用字讲究“推、敲”、斟酌,字要够准确深刻地表达出诗人的意境。用词讲究章法,华丽而不造作,夸张而不虚浮,精练宏达,错落有秩。用句讲究上下连贯,前后呼应,排山倒海,一气呵成,韵律要阴阳顿错、跌宕起伏,似高山流水之声,如丝竹管弦之乐,令人赏目舒心,获高雅艺术之享受。
90年8月回昆明,我姑奶领我游西山,重览家乡美景胜境,不由诗意盎然,提笔而就,抒发游西山的感受。
西山游
天光美,轻风柔,
西山风景秀,
池水清,龙门陡,
八方客来游。
蜿蜒盘山路,
凿壁登险峰,
奇松裹古柏,
殿宇半山浮。
远晀天水一色,
近看游人意浓,
身依龙门留影,
险处更觉风流。
90.8
七律黄鹤楼
新筑五重黄鹤楼,旧时三镇眼底收。
登高东眺山叠雾,凭栏西瞰云水流。
闲情漫步闻古曲,雅兴凝神赏图书。
幽然一阵清香馥,心旷神怡,
95-7-22
献给我的第二故乡
白鹤落脚的地方,
草肥水美湖波荡漾。
清晨,白鹤翩翩起舞,
轻盈的舞姿拨动着光的旋律。
傍晚,白鹤与落霞齐飞,
金色的天空中白云点缀。
啊!诗一样的意境,
画一般的美景,
怎不令人心往神追。
白鹤落脚的地方,
是我生长的第二故乡。
嫩江湧起清粼粼的水,
滋润着这遍富饶的黑土地。
祝愿家乡与白鹤齐飞,
灿烂的前景阳光明媚。
啊!我愿做一颗小草,
我愿化一滴水,
为我家乡增添光辉。
87-6
渔家鳌故乡行
千里南寻故园,
恰值花繁秋艳,
香染碧水蝶飞彩,
湖光百卉情绵。
屏息追思旧梦,
凝神遥想当年,
风土人情依如故,
广厦宽街新颜。
梦想做个真正幸福的人!
梦想有一天回到故乡
大洪山下盖几间青砖瓦房
远离世俗的喧嚣,名利的深谷
在布谷鸟的欢歌声中告别迷惘
爪棚菜园,两亩薄地播春光
草帽锄头,一弯犁铧追夕阳
饮一瓢井水任凭汗水沁出额角
哼一曲乡调让惬意爬满篱笆墙
梦想有一天回到故乡
大洪山下盖几间青砖瓦房
不远处是一汪清澈的水塘
幽荷片片,几簇芦苇水中央
烟雨朦朦中寻着蛙声而坐
2008――戈壁夜行狼{我对唐诗的理解}.
蓑衣斗笠鱼篓,抛一线银钩
在饵漂的沉浮中将岁月淡忘
钓满一篓幸福回去与家人分享
梦想有一天回到故乡
大洪山下盖几间青砖瓦房
看山泉汩汩流泻,黄雀扮着俏装
溪边槌衣的村姑,笑靥在水中流淌
村口几缕炊烟隐入黛色的暮霭
一群牧童将古老的歌谣悠悠传唱
人被风中曼妙入骨的稻香灌醉
心中溢出的愉悦挂上苍桑的脸庞
梦想有一天回到故乡
大洪山下盖几间青砖瓦房
五谷杂粮中藏着百姓无邪的信念
老槐树下点一杆旱烟去与乡亲分享
四世同堂的日子里尽享人世的天伦
万山寂静的星空下去聆听天簌的声音
在平平淡淡中摇曳出生命的真实
让归来的灵魂就栖息在无欲的乡野上{我对唐诗的理解}.
读戈壁夜行狼2008《梦想做个真正幸福的人》一诗,深谙作者淡薄名利之心境,崇尚自然回归,爱乡音之深切情感。诗中瓦房田园、河塘蛙唱、蓑翁银线、黄誉雀飞瀑、村姑牧童、五谷烟香有情有景、生动感人,行间字里韵味流畅。因心之碰撞,故生出将原诗改为五言诗之想,以表达对原诗这喜爱。若有不当之处,恳请戈壁夜行狼2008和众网友斧正。
深谷藏青瓦,棚园露春光。挥汗浴额角,乡音沐夕阳。残荷遮水塘,呜蛙唱中央。蓑翁放银线,寡欲钓清享。黄雀戏飞瀑,炊烟掩槌裳。牧歌绕村坳,轻风洒稻香。五谷纯情注,杆烟乡情长。
静享天伦乐,远遁名利场。--山野村夫
篇五:《对古代诗词的理解》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晴天
谈谈我之所见
近来对于宋朝的诗词颇有爱好,可能之前也有,可是一直没有深深地品味过,而现在我也不算在深深品味。只是想说我很喜欢,如庄子所说,“得鱼而忘笙”“得意而忘言也”“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只是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的浅陋,而那些学者们却能有如此大的造诣,让我有种宁愿不了解也不愿见到自己的无知和浅陋,只能希望今后在学习中成长起来。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燕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起三折肱。{我对唐诗的理解}.
相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獐西腾。
——黄山谷《寄黄几复》
我觉得这首诗好,不仅仅因为那两句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我觉得其他几句都很好,自然,我看诗并不是喜欢看名句,总喜欢整篇看,吟咏成诵之后就觉得每句诗都很美妙。上次把这首诗说给学生听,她问我什么意思,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就觉得好。你要想知道好的话自己回去百度。宋代有名的不是诗,而山谷开创了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他在诗坛很有号召力,因此他的粉丝当然也是很多很多。这首诗我理解的意思是“读书”“贫苦”“悲凉”,具体用一大堆专业语言我倒是不会说。还有就是对侄儿的劝诫,以我的读书和生活经历告诉你,你不要再落得个像我这样凄苦的生活,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并不是为了国家,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求为了自己的心。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们只有“何以解忧,唯有读书”了。读罢此,是否也触动了我的心底的声音,不为他求,只为属于自己的那颗心,“凭轩涕泗流”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怎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七《八声甘州》柳永的离别诗写得很好,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是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却是这首描写都市风光、抒发壮志未酬的词。提到他就会让我想到何文志老师,他的课上得多精彩啊!真想再回去听他上课,可恨我当年的不好好珍惜啊!到真正自己去领悟是却是全空白。有的人觉得诗词好,可以说得清、道得明,并且会说得让别人也能体会到,可有的人只是人云亦云,别人说好我也觉得好,但又不知好在何处。也有一部分人是觉得好,似乎可以说出一两点好,但又似乎无法完全表露出来,那他就是未及火侯~~~我也觉得好,但说不出来,似乎也不会分析,什么也没有掌握,只是有个怪癖“吟咏成性”吧。
“潇潇”应该是形容傍晚的雨吧,飘洒在江水和天之间,茫茫然一片,让人有何想法?人总是会在雨天有着很多的思绪,柳七此时也正是如此,更何况在暮色降临的环境下,更容易让人产生怀想。张继的“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果没有张继的中考失第,没有夜晚的如此美景,又怎会成就他的一首好诗?诗歌皆诗人之发愤所为作也。三变随后便说“一番洗清秋”,让这场秋雨把秋天好好洗刷一遍吧,顺便也把我的愁绪也冲洗掉吧。随即转换到景色描写,“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天时节,霜降了,到处衬托着“凄”和“冷”,而一个“紧”字似乎有把秋风的吹落写得形象了。“残照”则是夕阳斜照,可是已经在下雨了为什么会出现夕阳呢?值得推敲。“红衰翠减”“物华休”则是对秋天的凋谢的景物的描写。诗人看到如此凄凉之景是要生发感慨了,可是他的感慨又是什么呢?是他一直无法科举中第、得不到重用,还是他的生活的凄苦、四处流浪,整日与歌妓为伴,找不到志同意合的人吗?“不忍”一句,让我们了解,原来他是想家了。想念他的故乡,也是啊!他再外面的确待的时间很长了,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站在高处便可以看见故乡的方位,可是没脸回去,“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又进而想到了他的爱人,每天在高楼盼望着我回去的小船,她的心中是该怪罪我为什么不回去啊,而我呢?我的心思又何尝不是肝肠寸断,我的忧愁也很多很多„„诗人总是喜欢把悲凉的景色描写和与情人的离别伤怀联系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这种愁绪该是人世间最大的愁绪啊。因此诗人将羁旅生涯的苦闷转化为佳人对他的期盼,似乎,内心里真有这样一个所爱的人在盼望着我回去,也该是多么的幸福啊!人世间,又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凡尘礼节,让我不得回去与你团聚。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稼轩《摸鱼儿》
稼轩的名气是宋朝最有名的,宋词第一人。同时他也聚集了“人中之龙”、“小诸葛”等美称,豪放派的最佳代表,他的成就值得每一个喜欢宋词的人好好品味。而我喜欢这首词只是因为喜欢他前两句。他的写春的角度和别人倒有点不同,“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有点直白的表露情感,诗是“感物言志”,而赋是“体物写志”,所以他的这首应该算是词,是他最擅长的“诗化之词”,怜惜春天便要求它花不要开得太早,不然会凋谢的,没有花的春天就不算是春天了,花开花谢很短暂,因此美丽的春天也总是那么短暂,让我措手不及啊!所以希望“春且住”,春天就暂且停下来吧,不要再开花了,让我好好享受这美景。“天涯芳草无归路”,自是引用了东坡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东坡说天涯到处都有芳草的,所以我们即使在这里没有看到美丽的花朵,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的,因此我们不要那么悲伤,还是乐观些好。而稼轩却说天涯芳草是没有归路的,那她们散落在尘世中该多么的凄凉啊!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这些落红随风飘扬,没有固定的场所,下一秒,她们该停留在什么地方啊?“孤蓬万里征”,人的命运若像这飘无定所的“落红”和“孤蓬”那又该多么凄凉。可是我们能怪谁呢?怪春天还是怪谁呢?古代的那些美丽的女子,她们的命运不正是如此吗?陈阿娇、杨玉环、赵飞燕,她们的美丽留住了皇帝的心,可最终又如何?得到的终究是短暂的幸福和欢乐,真正的凄苦自然是逃脱不了历史与生命的宿途。唯一留下的,只是我们的闲愁,无关痛痒却能扰乱我们的心绪的一种情感。“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再多的愁滋味也比不上那句“天凉好个秋”更让人伤感,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更加留给人细细品味的效果。“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我所见到的那个斜阳,被高楼大厦遮挡,只看见余晖落在了站牌前,我以45度的角仰望着余晖的反衬。也没有烟、没有柳,没有离人送别,有的只是那一辆辆快速停下又快速飞走的公交车,短暂的相遇和短暂的分别让我们没有任何情感面对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终究这个城市是要落入俗套的,就像我突然由诗想到了我的现实生活一样。
知道自己不是专业的,又不是很出众,可是我知道不能因为自己不行而停笔,更应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逼着自己去写,去发现自己的粗鄙,才能让自己学得东西,得到成长。我知道,我看的、学的东西都是没有用地,可是我就是喜欢。每天工作压力那么大,总得找出一两件让自己消遣的爱好,这样才会充实自己的生活。
篇六:《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我对古典诗词的认识
古典诗词,对我而言,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因为我们从年纪很小开始就接触古典诗词,所以积累到现在,学习的古诗词也是不少的。但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全心全意地学习诗词的内容,所以对其中某一些真谛的理解,还是很欠缺的。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我们都会从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中国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中国古典诗词也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
总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我们也要批判地继承,从而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认识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七:《对诗词两种解读方式的理解》对诗词两种解读方式的理解
诗词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因作者经历的迥异及所抒发情感的灵活性,对其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就举足轻重了。对诗词的解读主要从两方面,即艺术性和非专性。
首先谈谈对非专性的理解。从非专性解读诗词就是追问本事,即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尤其是诗词背后所蕴藏的事实根据。因为作者的感情决不是突然的迸发出来的,而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里长期积蓄起来的,在接触到某个事物之后,就会点燃,就会发散,就会一泻千里----这就是“触景生情”。白居易在写《赵村杏花》一诗时,已经73岁了,已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了。做历过数十年的宦海浮沉,见到过许多的世事沧桑,品味过千万种酸甜苦辣,可以说,他已经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他先是力争从京官外放,以躲开牛李党争的是非之地,后又避居洛阳18年,以颐养天年,为的是明哲保身,也为的是清静无为,但这些都化解不掉他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执著。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阳刚之美,作家们是那么乐观与自信。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时代的巨人站在最高点提起滚滚狂涛向大海里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觉,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元朝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文人的地位极其低下,如果说六朝文人有庄园可隐、唐朝文人有终南山可隐,而元代文人只能隐于勾栏瓦舍,烟花柳巷,秦楼楚馆。唐代两位诗人:李白,其诗风豪放飘逸,而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不同的诗风与他们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若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李白处于上坡路,他抬头看天,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和翱翔的雄鹰,充满了自信与狂放;而杜甫处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满了血泪和痛苦。抓住了这一总体特征,就不难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