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故事素材>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详细内容

篇一:《家乡的名人》

家乡的名人

我的家乡——安徽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出生在亳州的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曹操(155年7月18-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名吉利,沛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三国时代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我认为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建安年间,董卓擅自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玉玺,袁绍欲立新帝,曹操都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重,早在建安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或许有人说曹操这么做是为了挾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从客观上说,曹操还是尊重汉室的,所以在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上,我还是认为安徽人曹操不是个乱臣贼子,说他是一个野心家还颇为合适。

其实我不欣赏被《三国演义》高度评价的刘备,我觉得他太过虚伪,一是因为明明是想统一天下,夺得皇权,却打着“兴复汉室”这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论资排辈,在汉朝,他作为一个藩王的儿子是无论如何也与皇位无关,二是他的谋士是三国中最少的,谋士都是精通谋略之人,自然不会投靠虚伪的主子。而曹操就大不相同了,它

身边有荀彧、许悠、郭嘉、程昱、司马懿„„我认为这得益于他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尤其是他的选官标准,他深知汉选官制度的局限性和落后——被选用的人才既要有仁孝悌地等方面的封建道德品质,还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不拘泥于上述的标准,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是下层市井中人,他也注重提拔;其实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有孤傲或自负或奸猾等瑕疵,而严守封建道德品质的人大多愚忠无能,曹操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使道德有缺陷的人他也并不计较。从曹操选用人才的方式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他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准确地抓住事情本质的能力,更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开明。

曹操的军事才能和他统一北方的贡献,无须我多言。不过曹操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值得一提,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但从他的文学素养上来看,它的诗还远不止这些,他的诗歌分为三类,一类是游仙诗,一类是涉及实事,一类是以表理想为主,有《度关山》、《对酒》、《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其中最有名的还是《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不妨欣赏一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谁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风茂;

秋风萧瑟,洪波洪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兴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古体诗不像婉约宋词只重视“小我”,也不像她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像许多唐诗华而不实,有小资情调,这首诗气势磅礴,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的信心与乐观,时露霸气。如果一个诗人能写出这样的诗篇,谁说他不能完成雄图伟业从而改写历史的篇章呢?

无论曹操被落魄文人罗贯中泼了多少脏水,被称为奸雄也好,或篡权叛逆者也罢,他的历史功绩千年也未被抹杀,这就是安徽的风云人物之一,希望大家也能通过安徽的历史名人,多多关注安徽的历史、现在的进步与未来的前景。

这片神奇的江淮大地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引领时代的英雄人物。

篇二:《家乡历史名人》

家乡历史名人

我的家乡是安徽。安徽,位于我国中东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襟江带淮,自然环境优越。人说地灵人杰,钟灵毓秀的江淮大地养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安徽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都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庄子,三国时凭藉文治武功统一中国北方的曹操,千百年来被传为神医的华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儒将周瑜,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著名清官包拯,善于运用文韬武略、削平群雄、建立明王朝的朱元璋,建设台湾、开发台湾的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以及用兵如神,倭寇闻风丧胆的抗倭名将戚继光,都是安徽的好儿女。而在这些人中,邓稼先无疑是颗璀璨的明珠。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

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现在的北京。

邓稼先父亲邓以蛰任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与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是多年之交。两家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里又成为邻居。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结下了深厚友情。

可是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以后,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华都撤向南方,校园里空荡荡的。但是邓稼先的父亲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滞留下来。七·七事变以后的十个月间,日寇铁蹄踩踏了从北到南的大片国土。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

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

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

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同志离开人世。他,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也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悼念邓稼先;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昔日好友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也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发来了唁电。

邓稼先先生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是真诚坦白的一生,是执着追求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篇三:《我的家乡名人》

我的家乡巢湖历代名人

(一)

范增:居巢人,秦著名政治家,被项羽尊为“亚父”。

文翁:庐江人,西汉著名教育家,治水官吏。

华孟:和县人,东汉时农民起义军首领。

左慈:庐江人,东汉著名方士。

周瑜:庐江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王蕃:庐江人,三国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

昌义之:和县人,南朝梁著名将领。

陈棱:无为人,隋著名将领。{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张籍:和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伍乔:庐江人,南唐诗人。

(二)

楚汉英雄项羽的谋士范增在家乡巢湖的神奇传说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徽电视台去年播放了80集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我看完全剧,颇受感动。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巢湖有关楚汉英雄的传说和历史地名及遗迹。首先要介绍的就是楚汉第一英雄项羽的谋士范增:

在安徽巢湖常能听到这样的两个词语:一个是成语“旗鼓相当”;意思是: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另一个是:“鼓打旗摇凤点头”两个词语里面都含有同一个山的名字,那就是“旗山”。旗山又叫“亚父山”,根据史书记载,此山为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故里,因项羽尊称范增为“亚父”,遂得名“亚父山”。巢湖市东郊可以看到有这样两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南侧一山形如旌旗,名曰:“旗山”;北侧一山状似巨鼓,名曰“鼓山”;两山相对,山势高峻一般,故称“旗鼓相当”。在旗、鼓山之西,还有一座山形似凤凰的小山,名曰:“凤凰山”,三山聚首,鼓动旗摇,凤凰展翅,在古代文人交谈中却有“鼓打旗摇凤点头”的流传之说。那么楚汉英雄项羽的谋士范增与巢湖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范增出生于楚国历阳郡,居巢县旗山范家庄(现今巢湖市亚父办事处旗鼓村)。少年时师从楚国大夫屈原族弟屈斗,后入楚令尹春申君黄歇门下为客。公元前225年被楚王封为左司马,领吴越诸军西进抗秦,协项燕、屈定在西陵鲁台山大败秦军大将李信20万大军。随后奉昌平郡,抗秦于兰陵,转战于天台。当楚国被秦灭后,于公元前222年,范增返居巢“旗山”(今亚父山)隐居。秦灭六国后,年过六旬的范增胸怀复楚大志,在隐退故里居巢县(今巢湖市城东鼓山东徐家洼一带)时,招兵买马,屯兵操练,以图复楚大业。他命人在军营驻地打了七口井,形成“七星拱月”之态势,寓意秦月被围,必将西沉。现在巢湖市城东的落城围一带当年是茫茫一片草原,正好成了军营天然的放马场,方圆百里牧场绵延到太湖山麓的林头镇,这里可是优越的天然藏兵之地啊。裕溪河岸的落城围,至今还有“老大门”的村庄,住着上百户的人家,这就是当年范增招兵买马,南来北往投军的人进入军营的“军营大门”遗址,现尚存有“门槛石”遗物佐证。

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范增闻讯项梁在山东召集各路起义军将

领,商议设立新楚王。当即就去山东薛地投靠项梁。楚国老将桓楚熟知范增,并向项梁介绍:“范增居巢人,好奇计、为人杰。”项梁思贤若渴,立即出门迎接。当范曾被引进大厅就坐,项梁说:“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相见,乃三生有幸;我想先生此次远道而来,必有赐教。”范增曰:“老朽不才,不敢赐教。只因将军家族是楚国的世代大将军、忠贞英烈。我是敬慕将军而来,与将军共商抗秦除暴的大计。”接着范增对当时的战争形势作了详细分析,项梁听了连连点头称赞。后来项梁还让侄儿项羽依照昔日周武王拜姜尚之礼,遂拜范增为亚父。从此,范增辅佐项羽,定下破釜沉舟之计,大破秦军主力于巨鹿,杀苏角、虏王离、降章邯。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后人视为人杰,有史以来百姓十分崇敬范增。

最后由于刘邦的谋臣陈平用计,离间项羽与范曾之间的关系,致使项羽猜忌范增而削弱了他的兵权。使范增心灰意冷,并辞别项羽说:“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为之,吾愿赐骸骨归卒伍”。居然在气怒之下返故里居巢,不幸途中发病身亡,留下了满腹的遗憾。

对于范增之死,亦另有传说,当年范增没有死,而是诈死。他离开了项羽从彭城乘云舟来到浙江天台,隐居九遮山住在一个溶洞里,范增常常在山上采药草为当地百姓治病,修路、筑桥,垂暮之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如今天台仍有民间传说:“范增老人时常伫立于山坡,凝望远方喟叹。后来听到项羽乌江自刎的消息,他嚎啕大哭,数日不进食,”悲叹:“竖子不听吾言,终有今日呀!”·····

历史上浙江天台县百姓,为了纪念隐居九遮山的范增,把他曾经住的山洞称为“望楚洞”并为他修祠建庙,奉范增为仙皇佛祖,百姓时常来此祭祀拜谒。公元2003年,浙江天台县隆重举行了范增诞辰2280年庆典活动,还特邀范增故里,家乡巢湖市派代表参加庆典活动。此后,天台县又多次派代表来巢湖拜谒亚父山的“范增塑像”并走访亚父乡老者,研讨挖掘范增文化。

关于范增的历史,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范增(公元前277——公元前204)汉族,秦末居鄛(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乡,)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策离间楚国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苏轼曾经著《范增论》,有较详细记载。

如今在巢湖市市政府广场的名人墙上,第一位历史名人就是楚汉英雄项羽的谋士范增。范增故里的亚父山脚下,有个小村叫亚父村,村里至今尚存有两口“亚父井”的古井遗址,鼓山的半山腰上又建有范增的塑像,山顶还建有“亚父亭”并且还能看到“范增墓”的遗迹。古代巢县亚父山的“范增祠堂”,在宋朝、明朝时期还作为官府县衙办公的场所,(《清康熙巢县志》有载)由此可见:范增和现今的巢湖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以及巢湖的百姓对范曾的崇敬之意,确是一个清楚的史实。

(三)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

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四)

章迪:无为人,北宋医学家。

沈立:和县人,北宋治官吏。

杨杰:无为人,北宋著名诗人。

贾易:无为人,北宋官吏,曾任刑部侍郎。{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焦蹈:无为人,北宋状元。

游酢:含山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

徐兢:和县人,南宋书画家。

王之道:无为人,南宋诗人。

王蔺:无为人,南宋官吏。

龚楫:和县人,南宋抗金义士。

张即之:和县人,南宋书坛上首屈一指的开拓者。

张孝祥:和县人,南宋著名词人。

赵普胜:居巢人,元末南方红巾军著名将领导。{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华高:含山县人,明朝开国将领。

廖永安:居巢人,明代开国大将。

廖永忠:居巢人,明代开国大将。

仇成:含山县人,明代开国大将。

袁义:庐江人,明代开国大将。

俞通海:居巢人,明朝开国大将。水军统帅。豫国公。

俞廷玉:居巢人。明朝开国大将。河间郡公。

俞通源:居巢人。明朝开国大将功。南安侯。

俞通渊:居巢人。明朝开国大将。豹韬卫指挥使。

桑世杰:无为人,明朝开国将领。

王铭:和县人,明代开国大将,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

杨兴:含山县人,明朝开国将领。

杨文:含山县人,明朝开国将领。

薛祥:无为人,明朝开国将领。

李信:含山县人,明朝开国将领。

李彬:含山县人,明朝开国将领。

汪兴祖:居巢人,明代开国大将。追封东胜侯。

金朝兴:居巢人,明代开国大将。宣德侯。追封沂国公。

花茂:居巢人。明代开国大将。世袭指挥使。都指挥。

邢宽:无为人,明朝状元。

薛远:无为人,明朝官吏,兵部尚书。

唐忠:含山人,明朝官吏,以廉洁奉公著称。

吴廷翰:无为人,明朝著名哲学家。

刘仑:无为人,明朝诗人。

宛嘉祥:庐江人,明朝文学家。

吴光义:无为人,明朝官吏,兵部右侍郎。

朱万春:无为人,明朝官吏。{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钱策:无为人,明朝官吏。

刘汝佳:无为人,明朝官吏。

戴重:和县人,明朝官吏。

戴本孝:明末清初著名画家。

朱前诒:无为人,清朝官吏。

孙维祺:庐江人,清朝文学家。

宋佑:无为人,清朝官吏。{家乡的名人范文安徽}.

汪有典:无为人,清朝史学家。

杨欲仁:居巢人,清朝文学家。

陈廷桂:和县人,清朝文学家。

鲍源深:和县人,清朝官吏。

吴赞成:庐江人,清朝官吏。

刘秉璋:庐江人,清朝官吏。

潘鼎新:庐江人,清朝著名将领。

吴长庆:庐江人,清朝著名将领。

吴保初:庐江人,精末维新派人物。

丁汝昌:庐江人,清朝著名将领。

班广盛:居巢人,清朝将领。

李信仁:居巢人,清朝将领。

陈炳文:居巢人,太平天国听王。

陈诗:庐江人,清末至民国诗人。

刘原道:居巢人,清末诗人。

刘晦九:刘原道之子,居巢最早的一位大学教授。

李祖荫:居巢人,清末至民国史学家。

方澍:无为人,清末至民国诗人。

张学宽:含山人,清末民初名医、书法家。

(五)

[丁汝昌](1836~1895)清朝著名民族英雄。字禹廷,今庐江石头人。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镇压捻军,升提督。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他治军有方;培养出诸如邓世昌等英雄部属。他因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被李鸿章拒绝。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始命之退守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南北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向清军救援不应,被迫于2月12日服毒殉国。威海刘公岛建有“丁公祠”。这就是历史中有名的*甲午战争

(六)

汪胜友:居巢人,京汉“二七”大罢工英烈。

李辛白:无为人,白话文的倡导者。

周正峰:居巢人,皖江九烈士之一。

胡春霖:含山人,民主革命家。

江惟仁:庐江人,抗日英烈。

吴弱男:庐江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先驱者之一。

戴端:无为人,国民党军队中将。

刘乃敬:居巢人,现代教育家。

胡竺冰:无为人,爱国民主人士。

李慰农:居巢人,革命烈士。

吴绍青:居巢人,著名医学家。

周新民:庐江人,著名法学理论家。

俞建章:和县人,著名地质学家。

朱子帆:无为人,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张本禹:居巢人,抗日烈士。

齐坚如:和县人,著名森林学。

丁山:和县人,著名历史学家。

陈原道:居巢人,中共六届中委、革命烈士。

吕生:无为人,革命烈士。

王铸:无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