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关于姓氏的结论

关于姓氏的结论

详细内容

篇一:《《关于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的研究》》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选题的理由:

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文化的最好载体,他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看似简单的文字排列却折射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如果一个人,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知道,那他就是一个缺乏常识的人,所以本次选题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研究人员:

班级:高2015届11班。指导老师:xx

组长:xx组员:xxxxxxx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姓氏文化的内容及原因,来对姓氏文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

2、通过研究过程,理解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四、研究时间

2012.11.—2013.1

五、活动过程记录:

1、活动计划的制定

时间:2012.11.8—2012.11.9

地点:教室形式:讨论

2、问卷调查的设计

时间:2012.11.10—2012.11.11

地点:教室形式:提出问题

3、问卷调查的实施

时间:2012.12.1地点;本校形式;发放填写

4、调查结果的分析

时间;2012.12.5地点:本校形式:分工统计

5、查阅相关资料

时间2013.1.1形式:上网

6、完成结题报告:

2013.1.5—2013.1.6地点:教室

六、问卷调查的分析;

1、你认为人们参拜祠堂和归宗认祖的这些个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哪些思想?

A、强烈的宗族归属感思想30%B、没反应出什么思想40%C、不知道30%

2、问什么要研究姓氏文化?

A、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姓氏文化30%

B、因为感兴趣45%

C、不知道25%

3、你认为什么是姓氏文化?

A以血缘文化的一种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上、物质上的一种财富20%

B、不知道40%C、就是关于名字的文化40%

4、你认为研究姓氏文化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A、对加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有重要作用20%

B没用60%

C、不知道20%

5、你认为姓氏文化距离我们的生活远不远?

A、不远30%B、很远30%C不知道10%

6、你知道姓氏的来源吗?

A、不知道40%B、听说过15%C、知道45%

7、你知道姓氏在先秦时期是不同的吗?

A、不知道10%B、听都没听说85%C、知道5%

从调查的结果得出两条信息:

(1)大多数中学生对姓氏文化的了解不多{关于姓氏的结论}.

(2)对姓氏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不够

六、研究成果: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研究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中国姓氏文化渊源”和弘扬姓氏文化等问题。

进行此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加强青少年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了解。我们想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让更多的青少年意识到姓氏文化的重要性。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就知道流行明星,而不知道传统的中国文化,许多门中国传统艺术都濒临失传,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方法。并且本次研究性课题为了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建议和看法,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广大青少年吸取意见,这样才能了解到广大青少年对姓氏文化的了解程度,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要向少年弘扬,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就算存在的很多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是积极参与就,所以完成结果比较好。所以我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下:

1、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

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

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

到了阶级社会,在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称氏,贵族女子称姓。

贵族男子称氏是为了区分贵贱,而贵族女子称姓是为了避免同族通婚,而平民和奴隶是没姓没氏的,只有名。在夏商周三代,天子还常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这些贵族常把封地名称当做自己的氏,所以战国时期一个贵族有多个姓名。然而,姓是不能改的,但是氏是可以改的,像晋国就有专门记录贵族氏的官员,就连国君都常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

后来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丧失,宗法制的解体,姓氏就逐渐合为一体了,到了

汉魏时期普通老百姓就有姓有氏了。

特别是据收上来的调查数据知:

1、你认为人们参拜祠堂和归宗认祖的这些个现象反映出人们的哪些思想?

A、强烈的宗族归属感思想30%B、没反应出什么思想40%C、不知道30%

2、问什么要研究姓氏文化?

A、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姓氏文化30%

B、因为感兴趣45%

C、不知道25%

3、你认为什么是姓氏文化?

A以血缘文化的一种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上、物质上的一种财富20%

B、不知道40%C、就是关于名字的文化40%

4、你认为研究姓氏文化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A、对加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有重要作用20%

B没用60%

C、不知道20%

5、你认为姓氏文化距离我们的生活远不远?

A、不远30%B、很远30%C不知道10%

6、你知道姓氏的来源吗?

A、不知道40%B、听说过15%C、知道45%

7、你知道姓氏在先秦时期是不同的吗?

A、不知道10%B、听都没听说85%C、知道5%

大量的同学对姓氏文化的认知度很低啊,许多常识都知道。所以国家都加强

了学生的国学教育,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增大对常识的理解,因为了解姓氏文化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加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七、心得体会:

X:这次实践中我们的组员们干的非常勤奋,而且我也想告诉同学们真的该

多了解一下常识,要不然真的会闹出很多笑话。

X: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情况了,使我增长了很多的

见识。

X:凡是团结互助,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学会了在困难不低头。只要努力做

了没什么事解决不了。

X: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同学都是以不认真的态度来填写报告的,但

大多数同学还是认真填写。很多同学都意识到了姓氏文化的重要性,而极少数同学还不知道个所以然。

X: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大部分的中学生都对姓氏文化还略知一二,然而

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这告诉我们的同学,要加强课外阅读。

X:我觉得这次研究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和查资料能力,还拉近了同学之间

的关系,真是一举两得。

X:自从这次学习以来,我觉得我的责任心受到了锻炼,还陶冶了我的情操,

我很愿意参加这种学习。

X:在困难面前和组员面对团结互助、勇于实践,才能磨炼出成功的栋梁,这

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八、教师评价:

特别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组的同学找到了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影响对姓氏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同学们在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合作与分工能力、交际能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些为他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全组成员团结合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及时完成这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合作与分工才能更好更容易的做好一件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强项和不足,看到别的同学的闪光点,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必须学习别人长处,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成为新一代的青年和国家的栋梁。

四川省都江堰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

活动记录卡(表二)

篇二:《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姓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写问题的提出二、写调查方法三、写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四、写结论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姓和氏的区别:

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

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2、以国名为姓氏。

3、以邑名为姓氏。

4、以乡、亭名为氏。

5、以居住地为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篇三:《百家姓题》

1、下面哪几个姓是《百家姓》中的?(ABD)

A、乌B、巫C、肖D、萧

答案:ABD

注解: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2、我国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排列的?()

A、政治地位B、人口数量

答案:A

注解:《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3、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

A、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B、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C、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D、以谥号为姓氏

答案:ABCD注解:百家姓分为十六种。一、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二、以祖先的名字中的字为姓氏。三、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四、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五、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六、以住的方位为姓氏。七、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八、以出生时的异像为姓氏。九、以谥号为姓氏。十、以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十一、以帝王赐姓氏。十二、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十三、少数民族汉改姓氏。十四、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十五、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十六、容易读错的姓氏。

4、下列对于姓氏的描述正确的有?()

A、单姓444个

B、总数441个

C、复姓60个

D、总数504个

答案:ACD注解:百家姓里一共收集了多少姓氏呢?其中里面还有单姓和复姓。百家姓收集441个姓,后人增加到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

5、《百家姓》中赵姓列为第一位,这主要的原因是?()

A.赵姓是中国当时占人中比例最多的

B.编撰《百家姓》的作者是赵

C.《百家姓》编写于北京,当时皇帝姓赵

D.《百家姓》流行的地区,战国时期属赵国

答案:B

注解:《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的姓是赵氏,“赵”自然成为那时“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6、关于“慕”姓的来源,说法正确的有?()

A、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

B、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C、出自古代皇帝赐姓。

D、慕姓同木姓

答案:AB

注解:说起慕姓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呢。出自慕容氏,源

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

“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篇四:《姓名毕业论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西文字体TimesNew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以下同)

1.1××××××(正文2级标题,四号黑体,加粗,段前段后0行)

(小4号宋体,西文字体TimesNew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以下同)

1.1.1××××(正文3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不加粗,段前段后0行)

(小4号宋体,西文字体TimesNew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以下同){关于姓氏的结论}.

另起一页后写其他章节

2×××××××(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西文字体TimesNew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以下同)

另起一页后写其他章节

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西文TimesNewRoman;

2.正文各页的格式请以此页为标准复制,页眉中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本

文档的页码已设置成自动格式);

3.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空2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