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穿越时空真实案例

穿越时空真实案例

详细内容

第一篇:《穿越时空的历史学习》

穿越时空的历史学习

摘?要:虚拟情境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史实为依据,虚拟出来的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

动具体的场境。创设虚拟情境,是一种类似于历史想象体验与历史

假设研究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神入历史”,让学生在情境中

体验历史,在创设的氛围中探讨历史,以便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

掌握和对历史价值的体验。

关键词:虚拟情境;历史教学;运用

钱钟书先生言:“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

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我

们不能改变历史,可课堂教学却需重现历史,因为仅靠教师的简单

讲述显然不充分,不能深刻体会历史事件的本质。“重演”就是

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通过虚拟情境,学生融入具体的历史生活中,

体验古人的思想与行为,更好地阐释历史事件。

一、虚拟情境的常用分类法

(1)通过原始文字、纪实、图表(像)、实物材料、历史遗址、

遗迹等,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探究历史的变化。在学习政治史《伟大

的抗日战争》时,笔者就设计了一场景:“王选的故事”。教学设计

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

了解这位对日本731细菌部队提起诉讼的原告团团长,一个在2002

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一位被日本人称为“让我

们沉没的中国女人”,然后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与王选对话,并设

置如下问题:①王选女士,你为何不畏艰辛、费尽周折寻找资料揭

露日本731部队的罪行?②你找寻资料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动?③你

的资料对你的诉讼起到了什么效果等。学生也可自主发问。然后,

在教学中围绕这些问题,将教材、学生、教师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王选和她所做的事,另一方面通过虚

拟情境,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历史的真实,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

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被王选感动,也知道为什么而感动,为后

面新课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2)“穿越时空”,让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语言描述、

角色扮演、文学和影视作品等间接体验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希腊

——民主政治的摇篮》一课中,笔者组建了一支“希腊考察观光团”,

通过“穿越时空”,来亲身感受雅典民主政治,设计了一个主题“入

乡随俗”,导游领学生来到希腊公民帕帕迪家里,感受他们真实的

生活,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

知识,培养分析思辨等各方面能力。

情境的背景资料:帕帕迪,男,雅典卫城公民,三十一岁,家庭

成员还有妻子、两儿一女,男孩一个六岁一个八岁,女孩十岁,有

奴隶五人。

情境一:走进庭院,只看见一个女奴在做家务,向其询问主人去

向,只是不断摇头。设问:帕帕迪不在家,他会去哪里干什么?他

的孩子们又有可能在做什么?

情境二:恰好他的妻子怒气冲冲回来了,还抱怨:“他们参加公民

大会,看都不让我看!”设问:他的妻子为什么无权参加会议?

情境三:会议开始了„„“别以为他自己曾在对波斯战争中立下

了汗马功劳,就居功自傲,现对国家大事也不关心,而是关心自己

的利益。”我们有些担心他了,不知会如何判他,他会和苏格拉底

一样结局吗?

玩了一次流行的“穿越”,创设新的情境,拉近大家和历史的时代

距离,使抽象乏味的简单史实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一系列的设问激{穿越时空真实案例}.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思考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力也随

之而提升。

再如,在讲述《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时,虚拟这样一个情境:

现在我们班晚自修说话现象比较严重,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墨

家的老师,请就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提出办法。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

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

悟;墨家:应该尚贤,选有才能的人当班长来维持纪律。

通过这个情境,就活灵活现地将各家观点展示出来,学生扮演历

史角色,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理解内容,真切地体会时代性,从

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虚拟情境设计问题时,要多多了解有关历

史知识的背景资料,紧扣知识重点、难点、衔接点、易混点精心准

备,问到“点”上,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具有启

发性、深刻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

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二、虚拟情境的注意事项

1.情境虚而历史不实

“虚”与“实”相对,“虚拟”不等同于虚构。虚拟情境的创设不

一定完全符合具体的史实,但必须符合史实基本特征。因此,在历

史教学中,虚拟情境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可以

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创设的情境违

背了历史史实(完全不合历史史实的虚拟情境,与历史真实性原则

相抵牾)等。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虚拟历史情境不能完全符合历史

的时代背景。如《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的教学过程中环节一:展

示阿苟的第一篇日记。

1956年9月26日?星期三?多云

清早七点钟,村头的大喇叭又响起来了,真是郁闷,这个喇叭是

不是与我前世有仇,次次都是在我睡得正酣的时候吵醒我,但我没

有办法,广播里面播全村的人都要到祠堂集中起来,学习什么中央

的最新政策,因为中央刚刚„„

教师:是什么事扰了阿苟的美梦呢?我们一起来推测一下。

细究一下,阿苟的日记中不免存在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一方

面,我们的阿苟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当时能写日记的农民就不是

一个普通的农民。另一方面,在日记中,广播搅了阿苟的美梦。有

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普通的农民是很少睡懒觉的,一般5点

左右就起床,农村政策宣传一般是早晨6:30,集中学习一般是晚

上下工以后。

2.多知识讲授而少问题探究

虚拟情境本不是教学内容,凭借情境而开展的探究材料与探究问

题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情境中必须蕴涵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

构的问题。然而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营造趣味的课堂,虚拟了

必要的“情境”,收集大量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却不加分

析或少有分析,全部抛给学生,学生成为旁观者,而不是主角,没

有了学生的参与,这样的课肯定不会是一节成功的课,更不要说提

高学生能力了。有些教师拼命地授予学生知识,忽视授予获取知识

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既不违背新课

程理念,也坚持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更活跃了历史课堂。

三、结语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

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虚拟

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情境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还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不失为破

第二篇:《案例》

第一单元教学案例

第一,从历史事实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具有不可颠覆的现实正当性理由。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取得今天巨大的成功,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超越,这本身属于一个“历史事实”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来说,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被承认、被认同和接受”呢?或者说,它的合法性基础在哪里呢?中国近代以来的真实历史给予了我们一个不可颠覆的正当性理由。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回顾中国的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这并非是一蹴而就之事。20世纪之初,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风潮,同马克思主义一道,各种西方的社会思潮在动荡中的中国轮番上演,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实用主义、政治自由主义,等等。这其中,除马克思主义以外,其他各种繁杂的社会思潮均无法在中国社会真正落地开花,实现“中国化”。个中的缘由,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已分析得十分透彻,“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

国的迅速传播并最终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导思想来看,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实际需要是高度契合的。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两大历史任务,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才可能完成,也正是经过彷徨与教训、比较和甄别等艰难历程,马克思主义才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承认、认同和接受,并最终在中国取得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

第二,从逻辑分析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具有无可置疑的理论正当性理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的逻辑结构是否能够经得起理论的考验,进而为人们普遍地承认、认同和接受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的逻辑结构来考察这个问题。该命题的逻辑结构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方面:其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二,什么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其三,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该来说,是没有任何疑义的,我们中国接受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本身是一种公认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此,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试想,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本身就具有“公度性”的本性,它肯定能为任何具有正常理性的人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这样。对于第二个问题,应该来说,也是毫无问题的,中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就是指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两个方面。关键在于第三个问题,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能否和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呢?首先,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社会现实能够很好地结合,指导中国取得了系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虽然不在中国诞生,但是能够很好地和中国的文化结合。其次,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既然是一种科学,一种真理,它能够被应用于中国,应用于中国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就更是合情合理的事。因此,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合法性基础同样具有无可置疑的理论正当性理由。

第三,从价值建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具有不可

替代的理想正当性理由。某个事物或者命题的合法性基础还涉及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该事物或命题需要具有强大的价值吸引力、魅力和引领人们从当下走向未来的重要理想向度。而这种价值建构的理想正当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身上全部具备,并且是其核心意旨之一。这种价值魅力和理想向度,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最初对其理论使命的定位和追求上面。对此,正如当代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指出的那样:“正像全世界都知道的,马克思让自己认同于一股社会力量,没有财产的工人这一伟大的国际主义阶级,他能够以它的名义吼出自己的诅咒,他的著作将武装这个阶级,使它取得必然的胜利,因为在他看来,这种胜利是由他真心相信的东西所承诺的:行动的理性,建立一个和谐、合理的有机社会,结束使人类的言行受到扭曲的自我毁灭的斗争句话,它就是无产阶级。”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承认、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当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以上所述的价值本性和追求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全人类,尤其是人类中最为底层的工人阶级,它为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理想世界,那就是共产主义。在那里,超越了以往一切阶级社会所产生的压迫、剥削和人的异化,等等。对于这样的“新社会”,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要“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试想,从古至今,有哪一个思想家或思想流派是这样为全人类、为人类的劳苦阶级的未来工作,并将之作为理论的根本价值追求的吗?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自从在中国大地诞生以来,就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这种积极向上、指向人民大众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付诸行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这种价值本性是任何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西方舶来思潮等所不具备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合法性基础同样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理想正当性理由,它具有为中国大众尤其是劳苦大众、人数众多的工农阶级所自觉“承认、认同和接受”的价值魅力。

“毛泽东”三个字蕴含着怎样的历史真谛呢?毛泽东是怎样穿越时代之门走向今天的呢?

他曾经在湘江的波涛中舒展长臂拥抱“五四”大潮,成为湖南革命的播火者。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是他把泥腿子们引向开阔的大路上迅跑。在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中,是他走出一条新路,站在遥望东方看得见曙光的山头,点燃了星星之火。在远行的红军将士们濒临绝境的时候,是他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急拐了一个大弯,拨正了航道。在陕北高原的黄土窑洞里,是他倾心尽力向艰苦的理论进军,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群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精神洗礼。在牛羊嘶叫的农家小院,是他以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现代战争史剧。在开天辟地的庄严时刻,是他和他的战友们踏着古旧尘封的皇城砖道,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是他和他的战友们领导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重振山河,荡涤了旧社会的污

泥浊水。在战火烧到国门口的时候,是他毅然决策,打了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抗美援朝战争。在凯歌行进的岁月中,是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经济成为首要任务的年头,是他积极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面对东西方的冷战对峙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是他始终警觉地关注着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并在迟暮之年开创了崭新的外交格局,使中国走向世界。还是他,率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一贯维护世界和平,主持国际正义,在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们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