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傣族风情的文章
详细内容
篇一:《傣族民俗风情》
傣族民俗风情
一、历史源流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的河谷坝区。根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具有悠久历史,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录,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意为“谷仓人”;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
二、民居民俗
傣族住宅建筑,基本统一,大都是近水而居,架竹为房,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竹楼,也叫“高脚干栏建筑”,俗称“竹楼”。傣族较为古老的竹楼全都以竹子和茅草做建筑材料,屋顶以茅草编成排覆盖。竹楼一般高约八九公尺,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拴牛马或放置农具,上层是主人的居室,包括卧室、会客厅室及煮饭的厨房。傣族高脚干栏式的住宅建筑,是热带丛林地区的产物,适应
于热带雨林、江河纵横、气候炎热的自然环境,有防潮、防震、防洪的综合功能,到了近代,大多数高脚干栏式建筑,都已改为木瓦结构。
此外,傣族地区,佛塔林立,金光闪闪,与青山翠竹相映生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景色。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主要有塔庄勐、塔糯、金狮塔、树包塔、塔包树、景真八角亭等。傣族的八角亭很多,其中以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最为著名。该亭建于公元1701年,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的诵经亭,又是举行僧侣晋升仪式的重要场所。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2个角,8个亭角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别具一格。
著名的历史建筑有孟连土司府、周总理纪念址·春欢公园等。孟连土司府坐落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老城内,是孟连刀氏土司的衙门和亲属住宅。最初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整个建筑物属中原型的砖木建筑结构,内分正厅、议事厅、后厅、厢房、门堂、谷仓、厨房、监狱等。主体建筑系三檐歇山顶建筑,就建筑的风格而言,是在傣族传统的干栏建筑基础上吸收了内地的中原建筑模式,综合设计修建而成,因而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总理纪念址·春欢公园坐落于西双版纳州首府允景洪城郊“春欢公园”旁的周总理纪念址,跟“春欢公园”连在一起,是傣族地区最著名的胜地。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允景洪,跟傣族人民一起欢度傣历新年。为了永远怀念周总理,就修了一纪念址,塑了一高大的总理铜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春欢公园”,原是历史上专
为召片领宫廷种植鲜花、供应水果的基地,现已变成各族人民的游览乐园。
三、服饰民俗
傣族男子上装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装一般穿长裤,毗邻缅甸一带,下装穿笼基。男子文身习俗还比较普遍,是一种古老的风俗。
傣族妇女服饰较为复杂,很富有民族特色,但各地差异较大。西双版纳傣族妇女服饰,内穿浅绯色紧身小背心,外着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紧身衣长只到腰部。身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结发于顶,常插以梳子、鲜花或覆以花头巾。饰物有耳环、手镯、腰带之类。新平花腰傣妇女上衣有两种,即贴身短褂和无纽扣外衣,短褂前下摆处钉细银泡,外罩一件只可遮盖胸部的蓝色或粉红色无领无纽短衣。下穿宽大的土布筒裙三条,以一条自织的艳丽多色的彩带绕腰数周,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即由此而得名。
此外,傣族女子还有漆齿的习俗。女子到15岁时,便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槛。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
四、饮食民俗{关于傣族风情的文章}.
云南各地的傣族以食用稻米为主。菜谱中肉类、蔬菜品种较多,常就地采摘,山中的竹笋、水中的鱼虾,都是傣族喜爱的美食,且喜酸、辣。主要特色食品有剁生、夹心香茅草烤鱼、香竹饭、火烧干巴、粽包蒸脑花、酸笋煮鱼、烤青苔等。剁生是把生肉洗净,切碎剁烂,
用少许酸醋或酸水浸泡片刻,合以食盐、辣椒、姜、蒜、花椒、芫荽等佐料制成酱状就可食用的一种食品。夹心香茅草烤鱼是先把鱼洗净,然后将准备好的葱、蒜、青辣椒、芫荽切细,与盐巴拌和,放进鱼肚子里,用香茅草叶捆好,放到火炭上烘烤。这种烤法,鱼香味扑鼻,脆、香、鲜三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香竹饭是用糯米或饭米放在香竹筒里烘烤,然后用木棒将竹筒捶软,捶得越软越好吃。香竹饭柔软细腻,带有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烤的脆香,吃起来十分可口,是待客的好食品。
五、婚恋嫁娶
傣族的婚恋习俗,丰富多彩。傣族生性活泼开朗,男女之间的接近便很自然,恋爱饶有风趣。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相当充分的社交自由和恋爱自由,其方式主要有“串姑娘”、“丢包”、“赶花街”。串姑娘就是每逢傣族的各种节日活动、宗教集会、生产娱乐等场合,当夜幕降临,男青年吹着柔和、委婉而富有情趣的乐器,徘徊于姑娘楼下。姑娘便循声前往,挽臂踏歌,畅述衷情。
傣族的婚恋习俗是父母虽不阻碍子女的婚姻,但有时因为聘礼索要过高,男方一时无力筹措,以抢婚的方式完成结婚手续。西双版纳傣族婚礼盛行“从妻居”,普遍实行“上门”习俗,而且是主要的婚姻形式。“上门”即“入赘”。男女青年结婚,女婿必须到岳父母家上几年门。时间的长短不等。一般是3年住女家,3年回男家。直到生了孩子,继承了一方的财产后,才定居下来。婚礼上要为新郎新娘举行拴线仪式。傣族青年结婚时,由主婚人唱《祝福歌》,之后,主婚人
用一根较长的白线,从新郎的左肩绕到新娘的右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又拿起两根较短的白线,由左至右分别拴在新婚夫妇的手腕上,祝他们心心相连,白头偕老。
傣族家族内部禁止通婚,禁止未婚青年发生两性关系。
六、宗教信仰{关于傣族风情的文章}.
傣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佛教传入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象。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区的傣族人民,以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俗称“既拜佛又祭鬼”的“双重信仰”。傣族原始宗教活动主要有驱鬼、占卜、诅咒、挂门符和戴护身符。
佛教是西双版纳地区人民的主要信仰,13世纪以后形成昌盛时期。其昌盛的标志是“村村有佛寺,寨寨有僧侣,朝佛诵经活动终年不绝。”传入傣族地区的佛教与当地的原始信仰融合后,带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它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较大区别,故被称作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理论上,仍然是“四谛”、“轮回”、“十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侣有严格的等级,以及严密的晋升制。其僧侣全部由村寨的群众共同奉养,僧侣绝大部分都吃荤,只有德宏地区有少数僧侣吃素。“豪瓦萨”、“奥瓦萨”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最隆重的宗教节日,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宗教活动。“奥瓦萨”意即“走出传授法期”,其意为“开门节”。传授佛法期始于每年的傣历九月十五日,这一天即是“豪瓦萨——关门节”。在传授佛法的“豪瓦萨”期间,佛寺里的所有僧侣都不许外出。每七天举行一次赕佛诵经活动,傣语称为
篇二:《傣族风情》傣族风情:浴女·竹楼·雀之灵
编辑整理/良狮益友
曾经参与策划过一个云南境内的休闲农家餐饮项目,业主是傣族的,要求不多,只两条:一是当地人喜欢,二是外地人喜欢。呵呵,就这么“简单”的两条,够任何设计团队喝一壶的了。但该项目很快就因资金问题黄了,本来要去云南考察的行程也取消了,半途而废,很是可惜,也遗憾地使云南省成为我至今尚未涉足的地区之一。尽管没有亲自领略过,但个人对傣族的泼水节、孔雀舞、竹楼以及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音乐很是喜欢,这似乎也是傣族的四大特色了。
泼水节
傣族也被称为“水的民族”。自先辈时,傣族人民的居住劳作、繁衍生息都是紧邻江河的。而泼水节就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一个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后来,当地把泼水节当成一个旅游项目来经营,在平时的日子里也会经常举办泼水节活动。傣族人认为,水是圣洁、吉祥的象征,能祛邪除魔,让人一生平安,谁的身上越湿谁就越幸运,所以,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照面,就一定要让对方身上沾满水,同时也把祝福送给对方。
玩泼水前真要预先准备好穿着,你看这内裤上的LOVE清晰可见。{关于傣族风情的文章}.
浴女
傣家人非常爱清洁,讲卫生,每到夏日黄昏,傣族妇女在河边洗浴洗衣。
篇三:《傣族风情》傣族风情:浴女·竹楼·雀之灵
编辑整理/良狮益友
曾经参与策划过一个云南境内的休闲农家餐饮项目,业主是傣族的,要求不多,只两条:一是当地人喜欢,二是外地人喜欢。呵呵,就这么“简单”的两条,够任何设计团队喝一壶的了。但该项目很快就因资金问题黄了,本来要去云南考察的行程也取消了,半途而废,很是可惜,也遗憾地使云南省成为我至今尚未涉足的地区之一。尽管没有亲自领略过,但个人对傣族的泼水节、孔雀舞、竹楼以及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音乐很是喜欢,这似乎也是傣族的四大特色了。
泼水节
傣族也被称为“水的民族”。自先辈时,傣族人民的居住劳作、繁衍生息都是紧邻江河的。而泼水节就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一个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后来,当地把泼水节当成一个旅游项目来经营,在平时的日子里也会经常举办泼水节活动。傣族人认为,水是圣洁、吉祥的象征,能祛邪除魔,让人一生平安,谁的身上越湿谁就越幸运,所以,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只要照面,就一定要让对方身上沾满水,同时也把祝福送给对方。
篇四:《傣族风情》傣族风情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题记
泱泱华夏,五十六朵鲜花竞相绽放,每一朵鲜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与魅力。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当然是那“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傣族了。
饮食习惯
傣族人十分热衷于美食,尤其喜爱糯米。竹筒饭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傣族的特色小吃。把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里并加水以后,用塞子封上口,再放在火上烧烤,那味道当然是清甜可口,不言而喻。糍粑也是傣族的风味美食。用糯米蒸熟后捣烂,再包上各种各样、口感不一的馅儿,火烤而成。望着那些美味佳肴,谁不会垂涎欲滴呢?
特色民居
傣族的竹楼是又一大特色。竹楼通常都是傍水而居,坐落在一片片美丽的凤尾竹中。傣家竹楼带你走进一个清新的世界,你会感觉神清气爽,任何杂念都无影无踪、灰飞烟灭。傣家竹楼的房顶用茅草排成,不仅透风、清凉,而且光线明亮。傣家竹楼秩序井然,一楼住牲畜,或者是堆放杂物,二楼住人。这样的特色住宅怎能不令你心旷神怡?
节日风俗
人人皆知的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是人们迎新送旧的日子。在节日当天,人们会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举行赛龙船、放火花、跳孔雀舞等多姿多彩的活动。
泼水节,泼水当然是少不了的。人们会拿起水盆,往对方身上洒水,这是幸福之水,这是欢乐之水,这更是生命之水!人们在相互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果你来到了傣族部落,恰巧遇上泼水节,被别人洒得身上“遍地开花”,可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哦!这对于傣族人来说,早已不足为奇。{关于傣族风情的文章}.
傣族风情是那样清新,那样令人心驰神往,傣族风情早已化作无数颗种子洒遍了神州大地„„{关于傣族风情的文章}.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关于傣族风情的文章}.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
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民族风俗在这个宽广的世界里,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在这个中国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
其中,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回族,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风俗,今天我就敞开心扉,把我们回族的风俗大声宣扬,让每个民族都和睦相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风俗,这样我们的世界会边的更加美好,更加迷人。
我的家乡,宽大辽阔,风景优美,那里的人们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门,一到六七岁就得进清真寺学念经,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学经,女孩六七岁就把头发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们则戴上白白的帽子,显得格外秀气,女孩眉清脸秀,婀娜多姿非常爱跳舞,好象自己比谁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继承人,老阿訇对我们十分严格,一天有五番礼拜,跟阿訇学,学会了就自己独自做礼拜,姑娘一到十八岁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我们那里的人非常爱果树,每逢种树的时间一到,人们就开始栽树了,之所以我们那里的风景美是因为人们非常爱种树,家家院里的红彤彤的苹果好象一不小心就会从树上掉下来似的。
虽然白天天气好,但到夜晚,天气好象一时变下脸来一样,狂风就随处逗留,使人们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们非常和气,非常乐观,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会对你彬彬有礼。只要谁家生小孩,第三天就会给孩子取个家名,要请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来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人们大口大口的吃,一点也不拘束,一点也不羞涩,只有吃饱,主人们才会痛快,人们爱鸽子,认为各自是吉祥鸟,所以人人家里养的鸽子非常俊俏。人们在家中和和睦睦,团团圆圆,在外心情舒畅,悠闲自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没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乐乐,这就是我们民族风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开心。
如果这个世界充满微笑,这个世界会更加光彩夺目,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