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人生带给我的独特体验

人生带给我的独特体验

详细内容

篇一:《独特的阅读体验——读《穆青传》有感》

独特的阅读体验——读《穆青传》有感

冯志云

读毕张严平老师用春夏秋冬一个轮回著成的《穆青传》,轻轻掩卷,注视着封面上穆青老人丘壑纵横却温暖坚定的脸,任泪水慢慢滑落。心中有弦铮然作响,感动与思考牵引着难平的心潮„„

严平老师在《穆青传》的“后记”中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历史的内核,归结到底都是一段或长或短的心灵旅程。这部《穆青传》执意告诉读者的正是关于中国新闻界一位旗舰式人物的心灵历史。”从《穆青传》中,我触摸到一个背着小布包仓促离家的16少年滚烫的革命之心,一个奔走在东北茫茫雪原上的小记者受民恩惠之后的感激之心,一位新华社副社长、经过战火洗礼的共产党员与另一位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共产党员灵魂碰撞之后喷薄的感动之心„„随着严平老师大气、诗性的笔触,我在阅读中走过了穆老的一生,目睹了这位“中国新闻界的脊梁和良心”的坎坷却精彩的心灵之旅。读毕,灵魂震颤。

《穆青传》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从前少有的。这种少有的体验,首先体现在文字上。在我的阅读生活中,许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我喜欢沈从文那一脉明朗舒隽、意境深远的文字,并且一直认为用淡淡笔触写出悠悠思绪的文章才是上品。而人物传记是一个人一生的盖棺论定,更应当用平和冷静的笔触去剖析传主的是非功过。因此初读《穆青传》,严平老师感情丰盈、气势磅礴的文字风格让我一时难以接受。不知为何,阅读《穆青传》前,我总是觉得这样风格的文字属于狂飙突进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属于与那些自命的时代代言人喷涌的感情黏合成胶状物的文字。一个传者,怎么会在记述传主人生经历时用如此不加节制的笔触?带着这样的疑问阅读全书,泪水滑落的瞬间,我知道自己错了。穆青老人的一生,若不用这样史诗般大气磅礴的语言,实在难以道尽他那为党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与朗日般生辉的高洁人格;甚至读到最后,我觉得这样的文字还不够,还应当再大气一点,再激越一点,方能让心中翻腾的感动与崇敬在文字之中找到寄寓之所。而掩卷瞬间,我也清楚地认识到,《穆青传》并非前80年代不加节制的呼号文章;我清晰地感觉到,向来热情的严平老师,是怎样压抑着她心中涌动的敬佩感动,对这位新华社一生热情的老社长进行了真实而质朴的描摹。

周原推门进屋。穆青劈头吼道:‘写!现在就写!立即写出来!’

„„

穆青一夜无眠。寒风吹打着窗纸,细细的黄沙从门缝、窗隙间钻进来,静静地落在脸上、被子上。他蜷缩在被窝里,一闭上眼睛,焦裕禄的面孔就在眼前晃动。

„„

穆青的泪水洒满枕头。许久以来积蓄在他心底的种种寻找、期待、思考、情感„„这一刻,如长河决堤。

整部书,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处处有严平老师和穆老的心灵共鸣——这种共鸣,来自共同为之工作的新华社,来自共同为之奋斗的新闻事业,更来自性格深处、共同相信的这个

世界的真善美。所谓“文如其人”,因为严平老师和她的真挚激情的文笔,到此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有了感受;而所谓“人如其文”,因为穆青老人和他那些为国忧心、为民着想的文字,到此时我方看到了真真正正的契合。可以说,《穆青传》带给我独特的阅读体验之一,就是让我知道,人与文,传者与传主,是怎么样高度契合,得到统一的。而好的文字的质地与风格,也绝非只有古朴明净一种。严平老师在《穆青传》中所体现的文字风格,并不如我阅读之初所认为的那样,是简单的宣泄与呼号,而是有克制、有反思,却充满热情,恰如曹文轩先生在北大讲述汪曾祺风俗美学时所提到的80年代作家们那样:

他们不想再随便冲动,让宝贵的情感一泻无余。更不想学那些演技拙劣的演员,幻化出心底深处根本没有产生过的感情贴到脸上,然后靠生理机能的嘴角抽搐,以显示极度的痛苦。他们从作品里撤出,冷峻地、不露神色地、客观地表现着生活。即使介入,也不像过去那样动辄就作“义愤填膺”状、“惨痛欲绝”状、“昂扬激越”状,而镇定自若,感情自然,行动平稳,痛苦和欢乐都是有节制的流露。嘴形大张的号啕,变成胸腔中的哭泣;爱情失落后的跌跌撞撞的奔跑,变成了日暮时缓缓脚步和哀哀目光。

文字之外,《穆青传》的阅读带让我思考最多的,是严平老师称之为“爱”的东西。穆老的一生,起落参差,可他写得最多的赠言,是“勿忘人民”。是什么让穆老对人民有如此深沉厚重的爱?又是什么,让穆老对使他一生起落的中国共产党,有坚定的信心和不渝的信仰?爱民与爱党,如何就能在穆老身上,形成两点一线式的统一?

穆老的农民出身是一种回答,他的母亲的爱与恩慈是一种回答,延安的“整风运动”时毛主席的信任与决断是一种回答,严平老师的“爱”也是一种回答。她说:

世界上有什么样的爱,能比一个人对他的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爱更博大、更深厚?世界上有什么样的爱,能比一个人对他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爱更坚毅弥久?世界上有什么样的爱,能比一个人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燃成火把的爱更至真至纯?

爱,是这个人的心魂。

而我觉得,这样的回答完美,却太抒情。弱化那些《穆青传》给我的、让我沉湎的激情、感动、崇敬与景仰等感情因素,我希望能做出一个更为理性的回答。思索良久,我的回答是:作为一个老记者,穆老深知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新闻与政治是一树双花,相生相依;要做好新闻,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政党和人民的热爱。正是源于对新闻与政治关系的正确认知,穆老对党、人民的爱与忠诚,是发自内心,并且贯穿他的新闻事业始终的。

事实上,关于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我个人原也有不少迷惘。“新闻的本质就是政治”,这是李斌老师在一堂新闻传播史课上告诉我们的。说实话,当时我心下颇有不以为然之意。新闻是新闻,政治是政治,两者混而为一,何谈新闻专业主义?事后找了些相关资料阅读,却仍是不甚明晰;直到读了《穆青传》,我才知道,新闻,确实与政治息息相关。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政治这根弦永远应当是新闻工作中绷得最紧的。

而新闻记者讲政治,并非盲从政治。穆老的新闻工作告诉我们,新闻记者所应有的,是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新闻记者不应做的,是为政治利益所左右,成为政客的笔杆子。正是因为有鲜明的政治意识,深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穆老才会在风雨如晦的文革

时期,拍板发出与当时阶级斗争的“主流”不符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神州;在文革后,拍板签发《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促成“四五事件”的完全平反;在90代初的思想动荡中,又是穆老,冒着风险发出通讯《风帆起珠江》一文,呼应了随后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而“大跃进”中,同一个穆青,对报道各地一个比一个放的高的卫星的文章,明确地说“不能再发了”;面对文革中上级指定报道的“反潮流战士”张铁生、造老师反的小学生黄帅,穆青坚决地说:“我们不发这些东西!”

为什么穆老总是可以把握住时代的潮流,扼住时代的命脉?因为他知道,对于记者,尤其是新华社的记者来说,新闻的本质是政治。由此,他知道中共是值得坚定信仰的,哪怕它暂时地失足犯大错;由此,他知道人民是值得热爱的,因此他的所有报道,都是努力地为人民鼓与呼。穆青一生中所有为人称道的报道,从早期《一枪未放的胜利》,到后来誉满天下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他正确处理新闻与政治关系的产物,印证了甘惜分“我认为政治与新闻是分离不了的,新闻与政治紧密相连”的观点。

《穆青传》带给我至为独特的阅读体验,冲击了我不少阅读观念。好文字的质料与形式,文与人的关系,传者的传主的关系,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我没有料想到,从一本简单的人物传记中,我可以获得那么多。

篇二:《体验独特课堂感受浓浓深情》

体验独特课堂感受浓浓深情——中山小学学生赴台交流侧记

2013年9月29日至10月6日,椒江区中山小学三位教师与十位学生组成的“中山小学——基隆长乐国小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基隆长乐小学进行了为期8天的交流参访。这是中山小学校自2008年12月12日与基隆长乐小学结为姊妹学校后,两校在开展教学研讨、课堂观摩、学生作品互展等系列活动以来第一次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开启了两校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在这短暂而又愉快的八天中,交流团一行13人走入长乐小学美丽的校园,与长乐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与长乐小学的老师们进行着思维的碰撞。在与结对同学的几天相处中,中山的同学感受到了来自海峡彼岸接待家庭亲人般的照料与关爱,孩子们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岸学子彼此之间互赠礼物,合影留念,互留联系方式,依依惜别之时相约来年再叙,浓浓深情洋溢其间。对于我们随团的老师的来说,短暂的赴台交流,也成为人生中难得的一次体验。虽短短的八天,却让人感受良多!

一、友好学校热情相待,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台湾同胞的热情友好,在多批赴台湾长乐小学考察过的老师口中早有耳闻。没想到抵达台湾的第一天,我们就被深深地感动了。9月29日,我们一行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已是晚上9点多,机场外早已万家灯火。来迎接我们的除了台湾导游外,还有长乐小学的杨坤祥校长及该校的几位主任。他们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特地从基隆赶到桃园来接机。面对这一张张亲切的笑容,手捧着他们为我们准备的精致点心时,我们的心被他们的热情瞬间温暖了、感动了。

9月30日早晨,我们乘上巴士前往长乐小学,在离校门尚远的斜坡下,杨坤祥校长等长乐小学的班子成员已早早在门口迎候。走进校园,到处飘扬着中山的校旗,校园墙上挂着我们中山学生的书画作品,会议室的桌子上摆放着飘香的珍珠奶茶和凤梨酥,每个人的座位前方的桌牌上写着我们的名字。长乐小学的老1

师们还为交流团的每一个人准备了识别卡,上面还有他们的照片,结对班级的导师及结对同学名字。他们的准备如此细心周到,让我们心怀不安和感激。长乐小学家长会黄振华会长特地推开企业事务,亲临学校接待来自彼岸的孩子。热烈而友好的欢迎会,简洁而隆重的两岸学生结对仪式,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长乐小学师生与家长的真诚与热情。

欢迎会后,长乐小学的教务处陈素娟主任把中山小学交流团的十名学生按年级分插到对应的班级里。在我们学生刚走教室时,接收的班级的学生就一下子围了上来,把中山小学的学生围在中间,边鼓掌边说唱着:欢迎你,我们欢迎你!原本因环境陌生而胆怯的中山学生在长乐小学的小主人热情地接待下,马上融入到班级里,与台湾的孩子结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课余,热情的长乐同学带着结对的中山同学参观校园,介绍平时他们的学习情况,感受到长乐的文化气息。凑巧,“黄色小鸭,快乐基隆”的活动进长乐小学,两校的孩子在黄色小鸭旁边畅谈、了解、嬉戏、合影。憨态可掬的可爱的黄色小鸭见证了他们的友谊。

在我们即将离台10月5日晚,长乐小学再次为中山师生交流团举办晚宴。基隆市议员郑林清良女士、长乐小学家长会黄振华会长也参加了晚宴。晚宴上郑林清良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两校结对的极大关注和支持,对两校结对给与了良好的祝愿,并向考察团一行赠送了礼物。

二、教育理念互动交流,校际携手同生共长

在长乐国小的几天里,我们听取了长乐小学的办学经验,参观了学校的游泳池、体育馆、多功能教室等校园设施,并与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会会长进行了随机的多次的交流。大家探讨了大陆和台湾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分享了当前学2

校、家庭育人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台湾教育的家长会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走进长乐别有感受,短期相处收获感动

几天的考察交流中,学校的文化气息、校长的教育智慧、师生的礼仪学养让我们感触颇多,校园充溢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师生对大陆教育同仁的真诚友情让我们无时无刻欣喜着、感动着。

(一)精致温馨的长乐小学

在杨坤祥校长等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长乐小学,一个深深的感触就是:精细。学校布局“精”,管理“细”。基隆地区一年下来晴天的天数不多,多台风,因而长乐国小学校园布局上有一个特点——建有长而宽且四通八达的回廊,这样即使台风雨季,学生在这儿学习、生活,一点儿不受影响。校园内随处可见各具特色的公共艺术布置、海洋浮雕、十二生肖广场、感恩墙„„教学区走廊的地面上铺设着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几何图形的图案,对学生进行了认识大自然的无声的熏陶。每层教学楼楼梯边上都安装上了的渔网罩(防坠);提示语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走廊的墙壁上——“轻声细语真有礼”;卫生间——层层有主题:海洋生物介绍、台湾特有植物介绍等;洗脸盆旁——“洗手擦干净,健康没细菌”、“水龙头开一半,水资源长相伴”,处处使人感受到办学者和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校园内听不见喧哗,课余间教室里走廊上没有追逐打闹的身影。中山小学的孩子们告诉我,来到台湾他们都不好意思高声说话了。校园里公共场所里基本上看不到垃圾筒,教室里的垃圾处理也进行了严格分类,全校禁烟。

(二)敬业爱岗的长乐教师

3

在台湾,教师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受人尊敬,也很敬业,这一点从长乐小学的老师身上可见一斑。教师实行全天坐班制,周课时量一般都超过20节。教师每天基本上是早7:00进校,很晚才能离校,中午在校吃饭。教师的改作备课工作全部在教室里完成,还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辅优补差,开展音、体、美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学校的各项课外辅导工作中,每个教师都从中找到自己位置,义务承担这些工作。台湾教师辛苦工作的同时,非常积极上进,不断进修以提升专业素养,小学教师中拥有双学位,有博士文凭的不在少数。同他们的交流中不难发现,他们对自己这份职业是满意的、自豪的,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专业态度。

(三)深入人心的环保教育

在台湾的几天,无论是城市设施还是学校布置,处处不体现环保意识;无论是与领队导游还是长乐老师的交流中,听到最多的词眼就是“环保”。可见台湾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教育管理,都已将环保作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学校校区后方有一座金龙湖,近年来因为民众垦植菜园,搭建禽畜农舍、放养生畜等行为令金龙湖生态频临危机,学校在开发金龙湖校本课程的同时,把抢救金龙湖的行动融入到教学中。长乐的老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察、勘测、搜集资料,并通过摄影展、制作电子书、金龙湖网页等不同形式向家长、社区、同学作宣传。同时长乐小学金龙湖畔开辟学生种植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此种植有胡瓜、木瓜、三角柱仙人掌、海棠、芭乐、四季菊等,学生和辅导教师用图片和文字记录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每年基本上种植的品种不一样,我从长乐小学的网站上查询到有十六期了。师生们为长乐校园的植物和昆虫留下了完整的记录,这一切都是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在全校师生的共4

同努力下,金龙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成为了全台湾蜻蜓种类最多保育区,吸引了很多蜻蜓观察者来此,也成为了基隆市安乐区有名的一处景点。长乐国小的拯救金龙湖课程获得台湾教育部课程建设评比一等奖,堪称全台典范。

(四)独特温馨的课堂体验

这次长乐小学主要安排了自然、英文、音乐等课程,课堂开放、自由、注重互动,气氛十分活跃,让远道而来的中山小学的学生们有了新鲜的体验。同一间教室,同一张课桌,同一个课堂,几天的共同相处让两校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接收台湾基隆电视台的采访中,两岸的孩子各自交流了结对的体会,中山小学的陈挚同学说:“我感觉这儿的老师很好,同学都很热情,接待的家庭的叔叔阿姨都很热心。”应知轩同学说:“在这儿上课很有趣,老师上课都能听懂。跟同学刚开始陌生,后天认识了很多人,感觉挺好的。”与中山小学陈挚结对的台湾邱同学说:“一开始很陌生,然后带她逛校园,晚上带她上街,介绍基隆的文化——到基隆的庙口吃小吃,我们感觉我们就是认识了很久的好朋友。”长乐国小师生们的热情友好使得中山小学的同学快速的融入到长乐这个群体中,两岸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了一生最难忘的记忆。学生虽然无法一下说出两岸课堂的不同,但却在与台湾学生的交往中收获了一份份友谊。

(五)热心友好的长乐家长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台湾学校的家长会。家长会在学校的地位很高,可以批评、弹劾校长与教师。但更多的则是给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力及经费支援,是学校的鼎力后援。学校也很倚重家长会,本次的两校学生的交流活动也得到了家长会的鼎力支持。在得到中山小学的学生要到长乐小学来交流的信息时,学校和家长会马上落实结对的家庭。在杨坤祥校长介绍:家长会得到这个消息后,很热心,5

篇三:《散文的着眼点应该是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

《老王》教学反思

遂昌县民族中学蓝姗

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解决是教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同时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读课文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王”这一人物的“至善至美”形象。在看教材参考时,又发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断反省、批判自己的可敬品质。在学习了王荣生老师《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之后知道了“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散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所以在制定《老王》的教学目标时,制定了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杨绛的自省品质。另外,本片课文的语言朴实却真挚,细腻的细节描写是语言的最大特色。于是就将通过抓、读、品细节描写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实施环节,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忽视写作背景。

《老王》里有一段很特殊的历史背景——十年文革。正是这段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得以走近“老王”这样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更走进他们的内心。说实话,我对于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很浅陋,在备课时也没有做足准备工作。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不管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还是作者情感都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而我就这样一知半解地只给了学生“十年文革”这样一个冰冷的概念。(课前对写作背景要了解到位,并给学生相应的、适当的介绍说明。)

二、课前预习没有在课堂上有所反映。(生字词的认读可以在上课时回顾一次。花不了多少时间却能加深印象。)

三、课堂学习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在学习内容表达上就出现了语病、表达不清晰等现象。

示例一学习内容:1、运用速读的朗读方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速度本身就是朗读的方式的一种。可改为“速度课文”指令明确、精炼)

示例二学习内容:2、通过细节描写,抓、读、品关键字词体会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缺少主语,可改为“用品读关键词的方法的体会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的妙处。”)

再次,练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统一性不够。

示例一学习内容:1、运用速读的朗读方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练习题1:速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对老王的情感。

“主要内容”变成了“作者情感”,出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不一致的问题。(可改成“速度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示例二学习内容:2、用品读关键词的方法的体会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的妙处。练习题3:摘出文中描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时形象的语句,并读一读。

“语句”的范围太宽泛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第8自然段中“直僵僵”、“镶嵌”、“散”、“骷髅”、“僵尸”等关键词语的品读上。以此来达到感受外貌细节描写的妙处。但是显然我没有注意到练习题的问法存在着表意模糊的错误。在学生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就表现出学生茫然找段落、麻木摘抄长句的现象。既浪费时间,也没有达到教学预设的效果。(将问题换成“品读第8自然段,摘出有关“老王”外貌细节描写的关键词”。还可以给出一个示例如:直僵僵)这样学生就明确练习题的要义了。

摘关键词的方法要明确的点出来很重要。这个在我听范誉宏老师执教《秋天》时感触很深。他在请同学们自由读了诗歌之后提问:“《秋天》这首诗中写了什么?用词语的形式找出..

来。”并且给出了示例。从学生们的学的活动看,效率很高。范老师的提问很精练又明确。高效的学习活动需要高效的提问方式。

最后,对学生不够大方。

一开始有点紧张也担心时间的不充足,所以有点“霸道”,掌握着课堂的“主权”。学生表达的机会太少。以至于接下来学生的思维有些闭合,外显的就是课堂气氛低落。当读到第6自然段,抓住“哑着”、“悄悄”两个关键词来读、赏、品“老王”的善良品质时,大家的思维开始点亮了。“当然”、“一定”等词的品读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