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街作文6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明清古街》
明清古街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芗城旅游。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明清历史街区。
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唐时已有,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区的整治效果得到广大市民的赞誉和名城保护专家的肯定,2004年9月1日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05年4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理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特意莅临漳州颁奖,从而为漳州古城延续历史文脉增光添彩。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历史街区。现在,我们先游览台湾路,请跟我来。台湾路全长近300米,沿街140间店面,整条街充满“古街古店红瓦花窗木门”的古韵。其走向为东西向,在上个世纪初,这里雨伞店云集,专卖雨伞;延安路西边则是台湾路的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一派“南洋风情”;由中段再往前为台湾路的西段,是闽南风格民居,有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类老字号。现在我们主要游览台湾路的中段和西段,请大家跟我来。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
现在,让我们顺着台湾路的小巷徐厝巷,去看看台湾路7号徐氏家庙。徐氏家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为二进房屋。一进是一厅抱四房,为接待徐氏后裔的地方;二进是一厅抱二房,供奉着徐氏祖宗的灵牌。因有徐氏家庙在小巷内,故小巷得名徐厝巷。传说:徐氏祖先徐国海原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的一名将军,随陈元光入闽后在南靖县雁塔村定居,繁衍后代。徐氏家庙是雁塔村徐氏后裔上京、上省城或乡试时来祭拜祖先,落脚的地方。现居住在台湾桃园的徐氏后裔回雁塔村寻根祭祖,也来到芗城徐氏家庙祭拜。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
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大家是否注意到: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台湾路和香港路,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有多部电影、电视剧慕名来此拍摄,说不定您哪次来游览的时候,没准还会碰上拍摄组,碰上影视明星呢。
现在我们正走在市区的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游客朋友们,漳州明清古街区就游览到这里。谢谢大家!其实,古街区的风雨沧桑一时是说不完的。千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里的每一块石板,这里的每一片瓦砾,都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篇二:《游周村古街作文500字》[游周村古街作文500字]
去年夏天,我和爸爸去淄博市周村区旅
游,参观了周村的古街,游周村古街作文500字。
那天上午,烈日高照,天气炎热,我和
爸爸冒着暑气去参观周村的古街。来到古街,
我好像看到了电视上古代人生活的地方,放眼
望去,街道两边都是古代的二层楼房,全是青
砖蓝瓦。
爸爸买了冰激凌,我们边吃边走边看,
那儿有明朝的丝市、布庄、银子市等,还有电
视剧《大染坊》中的染坊。我看到了古代人经
商的地方,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非常的神奇。
我们走着走着,望见前面有很多的人,
他们穿着清朝服装,还有几个官兵模样的人拿
着明晃晃的刀和长长的矛。爸爸走向前问一位
旁观的人:“请问他们在干什么呢?”那个人
回答说:“在拍电视剧啊!”
我又仔细看了看这群人,他们穿着清朝
式样的长袍,还戴着大辫子,一脸的汗水,在
烈日下,这些群众演员是多么的辛苦啊!现在
,我知道电视剧是怎么拍得了,我要把看到的
一切告诉我的小朋友们,小学四年级作文《游周村古街作文500字》。
继续向古街里面走,我还看到了路旁的
一棵大槐树,爸爸看了看介绍,他告诉我,这
是明朝时栽下的槐树。啊,太古老了!走在古
街上,还能看到展厅旁边的古车、古代官轿等
等,和我平时在电视剧上看到的一个样子。漫
步在周村古街,我们也仿佛变成了古代人!
我爱周村的古街。
◆分享好文◆
篇三:《四年级作文美丽的古街》美丽的古街
南溪钟灵街小学四年级五班冯培杰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又繁华的古街。
每到夜幕降临,古街就一下子亮堂了起来,到处灯火辉煌显得十分华丽,前来欣赏古街美景的人也十分多,街道上人山人海,真是热闹非凡。在古街卖东西的人也很多,商贩们大声地吆喝着,最吸引我的还是新疆卖羊肉串的,他们光着胳膊,赤着背,随着欢快的节奏跳着精彩的舞蹈,不停得招揽着游客。羊肉串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让人馋得直流口水。看着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羊肉串,忍不住马上去买几串,一饱口福。
古街最好看的就要数灯会了,灯会的灯做工十分精细。“八仙过海”最引人注目,何仙姑拿着一朵美丽的荷花正在闻荷花那淡雅的清香。有一位文质彬彬的读书人正津津有味地看书,还有一位仙人翘着兰花指正在饮酒呢,八个神仙的两旁还有一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文明门“也十分漂亮,远远看去,文明门是那么雄伟壮观。有三只开屏的孔雀都张开了美丽的羽毛,好像是在比美。还有一条正在腾飞的龙,由此可见南溪人有多么远大的理想。
古街还有一条小河,河里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河里水真清啊,清得让你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河里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古街你的美好似一位仙女,古街我爱你!
篇四:《河口镇明清古街》河口镇明清古街
河口二小王冬玉
河口镇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历史
上被我为江西四大名镇。
明清时期商业发达,它曾是赣、闽、浙、
粤、鄂、豫、皖、湘等地的商品集散地,所以有
人将之与当时的九省通衢汉口相提并论,所以有
“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之说。
古镇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称。临河古街
道是过去的主要街道,经一堡头,二堡头到三堡
头,全长25公里,街道
用长条青石和麻石或鹅卵石铺成,两侧是旧时的
木门老宅,服前不时地出现“二堡街”、“一堡街”、
“观音堂弄”等古老的字眼,仿佛进入了另一个
时空。走进一间古宅,门楹上刻有“大夫弟”,
据说是明朝宰相费宏的宅弟,老屋透着幽深古
旧,雕梁刻柱依稀可见当时的繁华。
街头的百年老字号,金利合药店、店面正
派。石柱上雕凿一副对联,门楣上刻有“金利合”三字,古雅大气。墙角虽然有些斑驳陈旧,但两旁的柱子巍然
耸立,透着当年的富贵,淡淡的药香溢出,
沁人肺腑。
古街是铅山的灵魂,让我们用生命去
爱护它。
讨论:①你去过明清古街吗?你的感受如何?
②今后你想为明清古街做点什么呢?{明清古街作文600字}.
篇五:《作文范例--古城》月色如钩,今晚的古城笼了一层朦胧的银纱,显得格外静谧而迷人。
举目望去,四周漆黑一片,只有微微的光从几条街之外透来,让人依稀辨清回去的路。尽管夜幕才刚刚降临,古城却已然悄悄入眠了,唯剩那条宽敞明亮的明清古街依旧热闹着,像是个不知疲倦的大孩子。小贩们在路的两侧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和食摊,尽管不甚精致,却十足诱人。游人如织,或许是不习惯如此作息,或许是被古城的夜吸引了,他们精神奕奕的穿梭在各个店铺里,小摊前,寻着那个遗失了的梦。
梦回明清,仍是青砖铺成的地面,却少了一份岁月的雕琢;仍是人来人往的景象,却少了一份浪漫的气息;仍是林立密集的店铺,却少了一份商业的污浊。有多少次,在拐角的胭脂铺,看到那娉娉婷婷的晋原女子在颊上细细涂着红粉;有多少次,在幽深的小巷里,偶遇那风度翩翩的少年郎摇着纸扇昂首阔步而来。只是看着一间间古老的砖房,便恍若隔世,如耳边轻轻响起的笛声,悠扬而迷惑。
万籁俱静,在夜深时刻的古城总是特别安静,静得让人辗转难眠。无关风月,也并非落寞,只是平白多出了一份愁思,一份失落,瞬间屏住了呼吸,却余下淡淡的惆怅,如那清冷的月光般,洒落在古城深处。又如无声的春雨般,浸入古城的地底。从此,不愿再离去。
清早的古城有一种脱俗的清丽,只一眼,便让人惊艳不已。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时,古城平添了一份威严,让人肃穆,仿佛是看到了数百年前那个端庄雍容的女子,静静伫立在晋原大地上,源源不息的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自立自强的山西儿女。
字数统计:610
篇六:《漳州明清古街考察报告》漳州明清古街考察报告
考察者:1207000126蔡周蓉;1207000141莫漂游
考察时间:2014年12月21日
考察地点:台湾路、香港路
考察对象:古商业牌匾、文武牌坊、文庙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对漳州明清古街的考察理解商业街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以及感受富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建筑,通过考察号召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为古街的旅游文化提点小建议。
考察报告:
漳州明清古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
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
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
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一、现存状况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
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明清古街作文600字}.
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现在的台湾路顶着百年老街的历史光环,招牌斑驳老字号唤起了老人们的怀旧情感,也唤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在这里,每一个招牌都有一段故事。老字号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到现在依旧生意红火。除了部分保留下来的老招牌外。现在台湾路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比如有的店铺卖的是时装、手机等。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
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
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台湾路141号,
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
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
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
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
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
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
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
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
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
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明清古街作文600字}.
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
年努力,买下台湾路136—140号店面
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
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明清古街作文600字}.
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
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
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
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
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
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
商业街。街上的店铺换了又换,但是
这里店铺上方的牌匾始终没变。香港
路比较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实
地考察没有想象中的热闹繁华,也不
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渐冷,总感觉一片寂静。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到热闹的时间段还是因为下雨的缘故。用那句话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我跟小伙伴可以尽情地遐想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
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
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
了很重要的位置。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台湾路)
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
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
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明清古街作文600字}.
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
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
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
文化气氛浓厚。(因信仰缘由,对庙宇不加拍摄)
两条历史街区,重现漳州旧城区,恢复了明清至民国初期的风貌,成为漳州市区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旅游步行街。许多外地游客到这里来游览观光购物休闲,谒访名胜古迹,体味闽南传统文化,
追先人之足迹,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这个
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人们无不油然产生一
种莫名的快感和惬意。
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
城中轴线东侧,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
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
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
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
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
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
物。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台湾路香港路属于商业街,两旁尽是各式店面。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铺面鳞次栉比,老字号的牌匾比比皆是。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的危房。从实际情况观察会看到,这里的路段基本上都是老人了。一些地方的危房似乎没有人管理或在乎那些危险的住房。作为商业文化街区,应宣传这里的商业文化,商业牌匾历史,宣传这里还依稀留下来的传统。虽然被选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似乎没有很好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为了这里的老人们着想,有关部门都忽视了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危险的房屋没有放固,应尽可能的修理。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原先幽静的小巷已不再宁静,古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现规划的保护区外,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早已残破不堪,有的巷口的对联残缺不全,有的民居内门框朱漆脱落,精美的栏柱雕刻破损严重。如今,古城区里的街道也成了一条时装街,满街入时的青年冲淡昔日的文化氛围,渐渐变得有点浮华,带上一点脂粉味和媚俗气。商品社会慢慢地侵蚀着古街,使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浮躁和肤浅。
因此,我们建议:首先,要把名居的整治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旅游资源,使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走一条以开发来养护名居新路子。
其次,把古街的开发作为青少年爱国爱乡的合起来,活动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漳州名人事迹,宏扬家乡文化,增进爱国爱乡的情感。
第三,走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开发,改造的道路。从局部到整体,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在原有街区风格基础上,保护原来传统风貌和坊巷中的典型古建筑精华,名人故居,古树名木,所有坊巷位置,走向,名称不变,加以合理拓宽和重建,使之成为一座灿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第四,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五,由于古街的文化背景资料十分缺乏,在保护民居的同时,要组织人力收集整理其人文材料,编成书流传后代。
四、感想
1、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查阅了漳州明清古街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了平时不会去关注的细节,增进了我对古城漳州的认识与了解。
2、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考察,这期间把文献资料中的描述与实际结合起来,其中充满了乐趣,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开拓了视野,这次考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
3、这次考察让我认识到做学问不仅仅需要文献资料的知识,还需要亲身到历史古迹去考察,不然书中再多的学问也不是自己的,且需自己亲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气息。这样一来,书中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自身的修养、认识、眼界都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篇七:《关于古镇游玩的作文》{明清古街作文600字}.欢乐古镇游上海闵行区航华第一小学五(1)班崔程淀山湖滨有个占地47平方公里的千年古镇,似明珠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这是江南鱼米之乡,文明遐迩的朱家角。我们乘旅游巴士,约一个半小时路程,抵达美称“上海威尼斯”的朱家角。古镇的北大街,据说是明清建筑保留得最完整的一条街,曾是布业、米行、酒家、茶楼、钱庄
等汇聚的商业大街。这条繁华一时的街道其实并不大,左转右拐,给人峰回路转的感觉。这条街的商店里,物品琳琅满目,工艺品、纪念品,还有各种美味小食甜咸粽子、扎肉、胡桃云片糕及民间风味小吃熏青豆等。我们来到“阿婆茶馆”,里面座无虚席。2001年APEC高峰会议在上海举行,因为接待首长夫人到此品茗,现在它算是最尊贵的茶楼。离茶楼不远,就是朱家角的标志性建筑放生桥,桥边的放生亭,聚集了不少当地人,兜售装着小鱼小虾的袋子,一见到游客便热情招呼:“来到放生桥,一定要买袋鱼虾放生,可以积德。”我也掏钱买了两袋活蹦乱跳的鱼虾投入河中,看着它们在河里自由自在地穿行。我们到一家水边餐馆,吃了美味的河鲜,有白米虾、白水鱼、螺蛳等,这些也可算是当地的特产了。
篇八:《羊楼洞明清古街》羊楼洞明清古街(免门票
)
位于市区西南26公里的楼洞明清古街,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赤壁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己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旅店铺。“洞茶”远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
镇区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主街宽4米,长2200米,伴有一条丁字小巷。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砖石铺设,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据说那个年代邻近的乡镇运送茶叶和货物时碾轧而成的可见当时茶市的兴盛,羊楼洞
明清石板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的缩影,1996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西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有3座长条石桥贯通。
羊楼洞观音泉属蒲圻四十八泉之一,源自羊楼洞东面松峰山北麓,属于冷泉。泉水顺山麓而下,蜿蜒注入羊楼洞。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是羊楼洞历代精制砖茶的水源。
篇九:《漫步古镇作文》或许是都市的高楼耸立,常常对立于人的情感,难以扩展我们的心灵;亦或是因为噪音的喧嚣,交通的拥挤,匆匆的生活节奏,往往令人产生厌倦的情绪、浮躁的心态,故而不安,在都市里呆久了,人们往往向往着郊外的古朴与宁静、和谐与从容。无事总爱穷遛,这却是饱含深意的:一者是因为身无分文,二这则是无穷尽地,漫无目的地溜达。久之,这似乎成了休闲时一贯的定律,自己也对这穷遛,也孤芳自赏起来,仔细想来,是因为这穷遛能放松自己,同时也适宜我现在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还得强加一点的话,我想那无非是它能让我听到社会里异态纷呈的声音,得以用心去聆听这大自然的美妙旋律,在无限的思索中,感悟、体味人生的多姿多彩!
都说古镇青岩是个避暑的胜地,是休闲娱乐的自然场所,加上那些特色的小吃(如青岩米豆腐),浪漫的玫瑰糖。但这些似乎吸引不住我的脚步,我还是去了青岩。只是因为它是古镇,也正因为它的古,才真正诱惑着我,让我感受神秘、感受它古朴的风格。青岩的文化是很丰富的,可惜我太鄙俗,读不懂,也我读不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离开那车辆穿梭不息,哗声喧闹的都市中心的。独自徜徉在古镇外的阡陌间,远离了都市的喧嚣,顿悟清幽、宁静的详和与从容,才知道轻松竟然是如此心旷神怡。清新的山野气息,在田野的上空弥漫,我如同久困于笼中之鸟,回到了渴别已久山林,那份闲情逸致不说也罢。步入古镇,我如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漫步在明清时期的小镇间;置身于古镇,我的思绪在流动,是向前,但更多的是流进时空的隧道里。
这里没有江浙古镇的小桥流水,氤氲弥漫,这里仅有的是坚固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一曲流动的、永不枯竭的美妙旋律,在倾诉着它古老,而又深沉的文化内涵,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坚固的城墙犹在,没有长城那般雄伟壮丽,却也折射着与长城相关的音符——长城是用来战争的,这里的城墙也没有突破这样的思维定律。它肩负着抵御“外族”入侵的使命,以求青岩的稳定与发展,这不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喜战争的坚固见证?一部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争,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光辉历史。曾经这样的城墙阻隔了外界联系,开始了固步自封,以至于后来洋枪样炮的震动,国人不得不擦亮眼睛,注目世界。长城失败了。但是它革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贵州作为一个移民大省,在历史的进程中,青岩的城墙有怎么能民族融合的这股强大洪流?它显得疲软无力,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它也没有闲着,自觉地“充当”着联系中华儿女的纽带的工具,缔结着各族人民的情谊,它也革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踏在它身上尽情幸福的,除了中华儿女外,还有着各种肤色的人群„„
古镇的牌坊很高,似乎很雄壮。它是用来歌功颂德的,所以很坚固,就是这坚固,沉重地剥夺了女性的自我。关于这牌坊的故事我知道的很少,有个故事却很感人。指腹为婚的女人还没有到“丈夫”家,而“丈夫”年小而死,他的父母在留下一个很幼小的妹妹后,也匆匆死去,女人走进了丈夫家,担起了家的责任,直到小姑出嫁,坚守着自己的贞洁,最后寂寞老死于空房。由于从一而终,坚守了贞洁,美名远播,受到了尊敬,于是为她塑了一座贞洁牌坊。历经了几千年束缚的女性,今天得到了解放,却也有比古人更爱贞洁的,否则又怎会有处女膜的修复呢?着实地,女性是得到了解放,她们穿着透明的超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活力与激情,展示出自己曲线的优美;她们疯狂地购物,以展示自己的时尚与不凡。作为女性对生活热爱,无可厚非,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但也不乏解放不彻底的,她们的美丽并不属于自己,只有美丽在男性的眼光那里肯定后,美丽才真正属于她们自己。没有走出男性眼光的女人,解放了自己的外在形象,却难以解放自己的内心,又怎能活脱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女性的完全解放才是美,女性的美只属于那些活出了自我,活出了洒脱的女人。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金大中的“美人”定律:女性温磬而有深觑的思想,有风度而不使人讨厌,这比什么都重要。
古镇是朴实的,但是也正是它的朴实,所以让人费解,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