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全家人
详细内容
除夕之夜,全家人(一)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信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
山东胶东称手巧的女子为“伎俩人”,“伎俩人”不管出在哪个村,都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每年庙会期间,从山脚下到山腰兴国禅寺间一公里多的山路两旁,有固定和流动摊位1000多个,经营日用百货、土特产、风味小吃、工艺美术品等,来自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在庙会上表演杂技、马戏、歌舞等,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清代胶东风俗,新婚人家,人们往往根据新娘所剪的窗花来判断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学剪纸也和学习缝纫和刺绣一样认真。所谓:"二八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故胶东妇女剪纸的技艺很精。剪细密窗花时除上面有一张熏样外,下面只垫二三层薄红红纸,因而剪的纹样细腻而不走样。此幅《蝶恋花》剪纸,采用花灯的形式,花纹流苏因打刺(也称打毛)增加了色彩的浓淡层次,使剪纸显得丰富而华丽。
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吕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市、县吕剧团历年演出的剧自主要有:传统戏《后娘打孩子》《三打四劝》、《李怀玉借妻》《王定保借当》、《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近20出,现代戏《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中秋之夜》、《沂河两岸》、《都愿意》、《半边天》、《隔墙姐妹》、《王邪招亲》等。
,“山东大鼓”曲种历史悠久,是老济南文化的代表。作为文化名城的济南,自古就不乏文人志士,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曲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曲艺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评书、山东琴书以及山东大鼓等说唱艺术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特别是《老残游记》中记录下当时在“明湖居”艺人说唱时的情景,让到济南来的游客都想一睹山东大鼓的风采。直到今天,老一代的济南人提及大鼓,就会想起黑妞白妞那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可以说,“山东大鼓”已和泉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跷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这天清晨,家家户户用柴灶里积存的柴灰连续不断的在地上撒成一条长龙,直延伸到附近的河边或井边,用意是把懒龙送走。然后又用黄土从河边或井边开始,撒成长龙,直到自家门前,用意是把勤龙引回。因为龙可以行云治水,这种引龙活动,用意是春暖后有几场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长,五谷丰收。为了尊崇龙,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妇女们必须停止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由于二月二这天已是"惊蛰"之后,阳气上升,各种冬眠的昆虫陆续复苏,所以,这一天,还有一个驱除毒虫的活动。家里的老人要在早上手持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里念叨:"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认为这样一来,蝎子、蜈蚣等害虫不能复苏。至于二月二
这天的吃的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这天应时素食是煎焖子。焖子是淀粉熬成胶状块,把它切成小碎块,放在平底锅上用油煎炒,煎到有一层黄色脆皮时,盛在碗里,用芝麻酱调稀,撒上蒜末,拌好后即可食用。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非常可口。
鼓子秧歌是滨州民间的传统舞蹈,起源于阳信、惠民一带,居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滨州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主要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点子”秧歌。舞姿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观。充分表现了滨州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除夕之夜,全家人(二)除夕之夜
过年啦!过年啦!我和妈妈都准备好了迎接新年的礼物,你们呢?
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聚集到一起吃团圆饭。吃着、吃着妈妈说:“我们全家人干杯!”我们全家人都站了起来,相互敬酒。妈妈首先对我说:“小淘气鬼,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妈妈又对做生意的姑姑说:“祝您财源广进,万事如意,小姐。”妈妈对两位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公公婆婆说:“祝您们长命百岁,寿比南山。”妈妈说完祝福话,我接着祝公公婆婆说:“祝您们长命百岁,寿比南山。”
吃完年饭,我叫妈妈进房间看新年联欢晚会。可好玩了,有杂技、有小品、有歌舞,节目丰富多彩。到了零点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拿冲天炮和那些可以飞上天的烟花出来,此时此刻,军山的天空不是夜晚,而是白天,大地也不是被黑暗覆盖而是被光明给照耀,军山的天空可真美呀。整个军山真像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呀。
除夕之夜,可真热闹,可真美丽呀!
江西永修军山小学四年级:燕家曹浏
除夕之夜,全家人(三)除夕之夜
除夕之夜是难忘的,除夕之夜是欢乐祥和的,除夕之夜是值得回味的。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去年的除夕之夜。
去年的除夕之夜是欢乐的,叔叔伯伯从老远跑来共度除夕,晚上七点半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饭,其乐融融。年饭真丰盛,别的不说,就拿鱼说吧!就有红烧鱼,清蒸鱼,鱼丸子,煎鱼等等。我吃着美味佳肴,和姐姐妹妹一齐对爷爷奶奶说:“祝爷爷奶奶除夕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越活越年轻!”爷爷奶奶听了,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每一条皱纹上都洋溢着孩子般快乐的笑容。
吃过晚饭,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当主持人说到“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家进入了新的一年”时。我迫不及待跑到草坪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炮一齐点燃,天空如白昼一般。爸爸妈妈也把挂在树上的灯笼一齐点燃。天空不时有亮光闪闪和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地飞上夜空,着难到不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吗?
我好喜欢除夕之夜!
湖南省汉寿县东正街小学六年级:陈睿
除夕之夜,全家人(四)除夕之夜
过年啦!盼望已久的新年来了,人们基本都穿着鲜艳的衣服,迎接喜气洋洋的除夕。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全家一起团团围坐,吃着精心准备的丰盛年夜饭。饭后,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内容很丰富,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小品和魔术。音乐家唱的歌很动听,唱到低音时,像微风徐徐吹到湖面上,泛起细细的波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