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描写人物的作文>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详细内容

篇一:《从熟悉到陌生》

从熟悉到陌生

上帝的罪儿人的一生在途中会遇到很多人,这些人会和你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即将进入这样的轨迹,从笑脸相迎到忧愁离场,经历了一个季度。离场时虽然有些脸上有笑容,但那些都是坚强的人,只是不想带给别人自己的不愉快而已。我不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什么感受,但我想也许下个人就是我吧!所以我自己也应该做好准备,准备自己考核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会消失的身影,那些舍不得但却又不得不离开的人,当我们抬起头,看见星星就会想起所有思念的人。

离开也许就意味着相见机会渺茫,可能会再也不见,讨厌这样的现状,讨厌这样的社会,因为这样的社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存在真实感,离开了就真的离开了,不存在以前的那种依依不舍了。也许随着时间的变迁,当有一天在途中遇见,或许会不认识,或许还要想一会,才能隐隐约约记得吧,当时的表情也许是很迷茫,之后说一句,你好像是那谁谁谁吧。这就是社会,就是时间的沉淀,沉淀了一切,把一些感性的东西也沉淀了吧!

想到我刚到的场景,那些画面还历历在目,感觉就像是昨天,可是一转眼就要各奔东西,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就是事实。也许只有自己还在天

真的想着,还在做自己的梦,还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一直在幻想自己的空间就是整个世界。

离开意味着离别;离开意味着从熟悉到陌生;离开意味着我们也许不会在见了。这些可悲的字眼只能留在记忆里,谢谢你们的陪伴,那些我最可爱的人。我只能这样想,人生无常;生活如戏,我们没法预言自己的很多事情;生活有着不同的轨道,而我们就像一列列动车,来路固定,急速前行,去向却大不相同。有时轨道难免会有所交叉,但结局总是擦肩而过,各自沿着不同的方向滑向远方,越来越远。每个人都在不停地编制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也注定只是别人人生路上的匆匆过客。不小心一脚踏入了别人的圈,不懂旋转,只是白目地停留数刻,最后却匆匆的逃离出来。

我们的记忆,不是偶然间突然想起,而是我们不曾忘记。由熟悉转为陌生,直到淡忘,这或许是这种记忆的特殊表现形式。而我们就是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陌生,然后又从新的地方开始,一直循环着这样的规律,直到生命的尽头。

2015年9月25号17:16最后祝福自己生日快乐

篇二:《从陌生到熟悉》

从陌生到熟悉,再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既然,牵手,为何,分手?

既然,分手,为何,后悔?

既然,爱过,为何,怨恨?

既然,怨恨,为何,痛苦?

曾经,拥有,为何,放弃?

曾经,爱恋,为何,遗忘?

曾经的恋人,今日的陌人。

曾经的爱恋,今日的伤痕。

曾经的缠绵,今日的泥泞。

曾经的曾经。。。

不再有的曾经。。。

两个人,在相恋的时候,请珍惜这段感情!

佛说,两个人能在红尘中相遇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试问,一段感情需要多少的缘份?

两个人,在漫漫红尘中,

从陌生,到相遇,是缘份

从陌生,到了解,是好感

从陌生,到熟识,是人为

从陌生,到相伴,是情感

两个人,

既然爱,请深爱!

既然爱,请珍惜这份爱!~

如果不爱,请放手!

如果已放手,请别回头!~

一段感情,不要到了绝路,才来后悔,才来挽回!一段感情,经不起一再的试探!

一段感情,不是一个人的付出,就能维持两个人的爱!一段感情,不是非要有个谁输谁赢!

一颗真心,在真爱的人面前,没有铜墙铁壁!一颗真心,经不起语言的践踏!

一颗火热的真心,在漠然中,也会慢慢变冷。。。

寂寞

人都会寂寞

人人也在习惯寂寞

寂寞

无处不在

寂寞{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就在人心

寂寞

不是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有

两个人不交心

在一起一样会寂寞

寂寞

寄居在人心中的嗔魔

往往在一个不注意的时候

吞噬掉我们的情感

让我们感到空虚感到伤感感到漠然感到虚无寂寞

是如此让人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

寂寞让人习惯就不再痛苦

习惯寂寞品味寂寞

寂寞就如黑咖啡般苦苦涩涩浓郁让人回味寂寞就如红酒般酸酸辣辣香醇让人迷醉

寂寞嗔魔吞噬情感

习惯寂寞习惯嗔魔习惯情感慢慢的消失。。。

往往想忘记的人却总是忘不掉

往往想记住的人却总是在遗忘

往往想抗拒的人却总是在接受

往往想习惯的人却总是在痛苦

世事就是这么无常的

当你以为永远都不能忘记

需要靠孟婆汤来帮助你来忘记的时候

其实你已经在遗忘了

在不久的将来你将不记得

你不想忘的回忆

当你想记住幸福的回忆的时候

往往在平淡的生活中

总是让你忘记了幸福的那个瞬间所悸动的感觉

到底是在记住还是在遗忘还是在习惯还是在抗拒我们都只是红尘中的一个小小沙粒

最终繁华过后化为虚无

篇三:《从陌生到熟悉》

从陌生到熟悉,再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既然,牵手,为何,分手?

既然,分手,为何,后悔?

既然,爱过,为何,怨恨?

既然,怨恨,为何,痛苦?

曾经,拥有,为何,放弃?

曾经,爱恋,为何,遗忘?

曾经的恋人,今日的陌人。

曾经的爱恋,今日的伤痕。

曾经的缠绵,今日的泥泞。

曾经的曾经。。。

不再有的曾经。。。

两个人,在相恋的时候,请珍惜这段感情!

佛说,两个人能在红尘中相遇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

试问,一段感情需要多少的缘份?

两个人,在漫漫红尘中,

从陌生,到相遇,是缘份

从陌生,到了解,是好感

从陌生,到熟识,是人为

从陌生,到相伴,是情感

两个人,

既然爱,请深爱!

既然爱,请珍惜这份爱!~

如果不爱,请放手!

如果已放手,请别回头!~

一段感情,不要到了绝路,才来后悔,才来挽回!

一段感情,经不起一再的试探!

一段感情,不是一个人的付出,就能维持两个人的爱!一段感情,不是非要有个谁输谁赢!

一颗真心,在真爱的人面前,没有铜墙铁壁!

一颗真心,经不起语言的践踏!

一颗火热的真心,在漠然中,也会慢慢变冷。。。

寂寞

人都会寂寞

人人也在习惯寂寞

寂寞

无处不在{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寂寞

就在人心

寂寞

不是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有

两个人不交心

在一起一样会寂寞

寂寞

寄居在人心中的嗔魔

往往在一个不注意的时候

吞噬掉我们的情感

让我们感到空虚感到伤感感到漠然感到虚无寂寞

是如此让人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

寂寞让人习惯就不再痛苦

习惯寂寞品味寂寞

寂寞就如黑咖啡般苦苦涩涩浓郁让人回味寂寞就如红酒般酸酸辣辣香醇让人迷醉

寂寞嗔魔吞噬情感

习惯寂寞习惯嗔魔习惯情感慢慢的消失。。。往往想忘记的人却总是忘不掉

往往想记住的人却总是在遗忘

往往想抗拒的人却总是在接受

往往想习惯的人却总是在痛苦{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世事就是这么无常的

当你以为永远都不能忘记

需要靠孟婆汤来帮助你来忘记的时候

其实你已经在遗忘了

在不久的将来你将不记得

你不想忘的回忆

当你想记住幸福的回忆的时候

往往在平淡的生活中

总是让你忘记了幸福的那个瞬间所悸动的感觉

到底是在记住还是在遗忘还是在习惯还是在抗拒我们都只是红尘中的一个小小沙粒{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最终繁华过后化为虚无

篇四:《从熟悉到陌生》

每次赶场似得回到故乡,却没有真正的停留过一段时间。

奇怪的是,说是故乡,却是如此的陌生,

村里留居大多是年迈的老人和稚嫩的儿童,老人见面打量片刻,尚能迟疑的呼出我小名儿童自是奇怪的盯着,似乎是含有敌意,哈哈,他们怎么晓得,我也在这片土地摸爬滚打过。

青壮年大多是在外打工,源源不断的寄钱回家,或者把村子的房子翻新盖楼。目前的一切击垮了我残存的记忆,不断的腐蚀着我,心里似乎难以承受

不知道是喜悦的这社会进步带来,还是挂念那落后的文明。

曾经狭窄悠长的泥泞道路不见了,被笔直的水泥路面取代,在阳光下散发丝丝热意。小时候,总是下雨,每次放学或者上学,总是满脚的黄泥巴,和小伙伴疯狂的跑跳,溅的到处都是泥巴,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是看看自己的鞋子,似乎泥巴未曾甩去。

如今的路面那么整齐,车来车往,走后鞋子上干干净净,但是心里面同样空空落落。每次赶场似得回到故乡,却没有真正的停留过一段时间。

奇怪的是,说是故乡,却是如此的陌生,{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村里留居大多是年迈的老人和稚嫩的儿童,老人见面打量片刻,尚能迟疑的呼出我小名儿童自是奇怪的盯着,似乎是含有敌意,哈哈,他们怎么晓得,我也在这片土地摸爬滚打过。

青壮年大多是在外打工,源源不断的寄钱回家,或者把村子的房子翻新盖楼。目前的一切击垮了我残存的记忆,不断的腐蚀着我,心里似乎难以承受

不知道是喜悦的这社会进步带来,还是挂念那落后的文明。

曾经狭窄悠长的泥泞道路不见了,被笔直的水泥路面取代,在阳光下散发丝丝热意。小时候,总是下雨,每次放学或者上学,总是满脚的黄泥巴,和小伙伴疯狂的跑跳,溅的到处都是泥巴,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是看看自己的鞋子,似乎泥巴未曾甩去。

如今的路面那么整齐,车来车往,走后鞋子上干干净净,但是心里面同样空空落落。

篇五:《从陌生到熟悉的距离》

龙源期刊网.

从陌生到熟悉的距离

作者:奚潇洁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0期

摘要:借班上课对师生双方都有陌生感,由于缺少一种默契,课堂冷场时候出现较多。本文从“了解学生特点、发挥语言魅力、设计课前活动、运用心理暗示、活用幽默艺术”等方面探究努力缩短“从陌生到熟悉的距离”,拉近师生关系,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了解学生语言魅力课前活动心理暗示幽默艺术

与常规上课不同,借班上课因听课老师多、课堂环境和教师教学常规的陌生等,学生常有怯场心理、注意力涣散等表现;教师常有“为什么课堂很沉闷”的困惑。其实是缺少了一种默契。但师生间的默契不但包括师生的教学习惯;还包括了师生间言语与感情交流;更包括师生之间的心神交汇,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培养的。借班上课“距离并不产生美”,反成了对话的障碍。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借班上课如何尽快缩短“从陌生到熟悉的距离”。

一、了解学生特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备课要抓住这一主体充分考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设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借班上课教师首先要向任课教师了解班级情况,然后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总结规律,找出共性,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二、发挥语言魅力

有经验的教师借班上往往会充分运用“课前谈话”这一重要环节,精心设计谈话内容,或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或让学生熟悉身边环境,集中学生注意力,或渗透教学常规,或孕伏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很自然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消除陌生感,拉近师生距离,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要:精心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场白内容与教学内容力争紧密相连,才会“事倍功半”。

如:孕伏教学重难点的“课前谈话”

师:你们看一看老师与昨天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穿了以好看的裙子,你昨天穿的是裤子。

生:老师你今天擦了口红。(学生笑起来)

........

篇六:《从陌生到熟悉》{是不是所有人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

从陌生到熟悉

入秋的九月,天气显得有些不尽人意,加上最近又是连阴雨天,初迈入校园的一刻,虽说都是新型的建筑,硬化的混凝土路面,感觉还是不适,毕竟是一个新的环境,踏着雨点冲洗过的校园操场,真的不忍心踩上一脚,一群从未蒙面的人们汇集在一起,开始了他们的人生之旅。

2014年9月15日,由车煤集团组织的新员工培训班在延安枣园技工学院进行了第一次课程培训。良好的培训环境,影响着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寻求改变的信念。因为有着优秀的老师授课,所以大家听课时始终激情饱满;因为有着活跃的现场氛围,所以大家都积极配合老师的各个活动;因为有着寻求改变、渴求进步的信念,所以整个培训过程都让人觉得振奋激昂。虽然课时只是短暂的第一天,然而,“工作着并快乐着”这一理念已然被所有员工牢牢铭记,不管工作中、生活中充满了怎么样的不可预知,我们始终要以积极、责任、快乐的心态面对。第一天的授课让我们受益匪浅。听一听井下工人日夜奋战,辛辛的劳苦,让我不由得感叹,听着老师一句句的言语讲坛,触及着我心灵的震撼,多么伟大的煤矿工人,在众人口里所谓的“黑色金子”,是用汗水、用鲜血、用生命换取的,我们的工人不惜牺牲自己,照亮了他人,温暖了全世界,我左顾右盼的看了看教室的同

学们,个个都聚集汇神,听着老师的讲课,这是多么伟大而又神圣的一间课。

“煤矿”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就这样诞生在我的字典里,同时,我也会牢牢记在心中,纵使前面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建设车村煤业,我将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奉献无限的力量。

2014-10-9规划发展科曹永冲

篇七:《从熟悉到陌生,再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既然,牵手,为何,分手?既然,分手,为何,后悔?既然,爱过,为何,怨恨?既然,怨恨,为何,痛苦?曾经,拥有,为何,放弃?曾经,爱恋,为何,遗忘?曾经的恋人,今日的陌人。曾经的爱恋,今日的伤痕。曾经的缠绵,今日的泥泞。曾经的曾经。。。不再有的曾经。。。两个人,在相恋的时候,请珍惜这段感情!佛说,两个人能在红尘中相遇是前世五百次的回眸,试问,一段感情需要多少的缘份?两个人,在漫漫红尘中,从陌生,到相遇,是缘份从陌生,到了解,是好感从陌生,到熟识,是人为从陌生,到相伴,是情感两个人,既然爱,请深爱!既然爱,请珍惜这份爱!~如果不爱,请放手!如果已放手,请别回头!~一段感情,不要到了绝路,才来后悔,才来挽回!一段感情,经不起一再的试探!一段感情,不是一个人的付出,就能维持两个人的爱!一段感情,不是非要有个谁输谁赢!一颗真心,在真爱的人面前,没有铜墙铁壁!一颗真心,经不起语言的践踏!一颗火热的真心,在漠然中,也会慢慢变冷。。。寂寞人都会寂寞人人也在习惯寂寞寂寞无处不在寂寞就在人心寂寞不是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有两个人不交心在一起一样会寂寞寂寞寄居在人心中的嗔魔往往在一个不注意的时候吞噬掉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感到空虚感到伤感感到漠然感到虚无寂寞是如此让人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寂寞让人习惯就不再痛苦习惯寂寞品味寂寞寂寞就如黑咖啡般苦苦涩涩浓郁让人回味寂寞就如红酒般酸酸辣辣香醇让人迷醉寂寞嗔魔吞噬情感习惯寂寞习惯嗔魔习惯情感慢慢的消失。。。往往想忘记的人却总是忘不掉往往想记住的人却总是在遗忘往往想抗拒的人却总是在接受往往想习惯的人却总是在痛苦世事就是这么无常的当你以为永远都不能忘记需要靠孟婆汤来帮助你来忘记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遗忘了在不久的将来你将不记得你不想忘的回忆当你想记住幸福的回忆的时候往往在平淡的生活中总是让你忘记了幸福的那个瞬间所悸动的感觉人到底是在记住还是在遗忘还是在习惯还是在抗拒我们都只是红尘中的一个小小沙粒最终繁华过后化为虚无

篇八:《“熟悉与陌生”作文导写及例文》

“熟悉与陌生”作文导写及例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1.从人的物质属性上讲,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世界,我们都是陌生人。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讲,人和人相处的过程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故此费孝通和鲍曼的阐述并不矛盾,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中国传统的“人熟是一宝”的观念是中国长期以来“人治”制度体现。西方社会眼中“我们都是陌生人”更多的是“自由独立”观念的体现。

2.人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一个人很难真正熟悉另一个人,从本质上讲,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但随着交往的加深,认识由零碎到系统,由表层及内里,由感性到理性,人与人之间逐渐了解、熟知。故此陌生和熟悉是一个相对的过程。有时即使从未谋面,但彼此所处的民族特性、人文氛围、思想信仰、行为习惯、后天教育等因素相似,通过某种媒介,亦可达到熟悉的程度。此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亦即宝玉与黛玉初见:“这妹妹我像是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相反,即使天天相见,听其言,观其行,但未必能知其人,此所谓“知人知面难知心”。

3.从现实意义看,人与人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人不可能是孤岛,人熟有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有分工有合作,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但过分强调“人熟”,情感的亲疏远近必然导致认知事物的深浅,必将导致偏差与不公。当今任人唯亲、宗派主义、山头意识源于此。相反,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陌生感,可以避免诸多交往上的俗务,可以更好了解认识他人,为对方保留一方自由的空间,一切矛盾、冲突,纠纷、违法、犯罪等,更能冷静客观处理。

网中窥人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熟人是这张关系网离我们最亲近的一环。在信息交流愈加方便的今天,人们脚下的网也在不断向外延伸,但同时却也有人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如此悖谬的现象,我想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熟悉与陌生,不同于认识与不认识这一对概念。熟悉与陌生,应是以人心的距离为丈量标准的。两个人唯有在深入了解、滋生情谊,心灵靠近之后,方能说是熟人。在我们所处的“网”中,连接熟人的就像是韧如丝的蒲苇,而陌生人之间则是轻折即断的稻草。心灵的靠近使得熟人联系得更紧密。

《典论》中说:“常人贵远贱近。”这句话可以更具体地理解为“常人贵生贱熟”。对于自己已经熟悉的人,人们易于渐渐把他们的存在当成理所当然,反倒忽视了这些生命中的“贵人”,转而去结交更多更具新鲜感的陌生人。殊不知,“熟悉”,这根人心之间坚韧的蒲苇,是需要我们倾力去维护的,就如上等的茶壶,只有时常拿出来用茶水“养一养”,才能保有历久弥新的光泽。在这“陌生人的世界”中,熟人才是真正可贵的,珍惜熟人,让连接彼此的蒲苇深深扎根于心中,我们才不会再感到世界的陌生。

三毛说:“一个朋友就足够了,两个朋友多了一点,三个朋友未免就太多了。”人对熟人生来就有一种贪求之心,总希望将更多的陌生结交为熟人,但通常容易顾此失彼,丢失了原先的熟人。许多人打开微信不断找寻“附近的人”或“摇一摇”,通讯录中的朋友越来越多,却仍抵挡不住孤独与寂寞,在铺天盖地的网中感到茫然与陌生。“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说:“社交工具只能提供人与人沟通的管道,并不能治疗孤独本身。”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很多人过分地编织了自己的关系网,最终反被困在无尽的陌生感中。

柴静说:“在哪里生活都一样,没什么生活在别处,这辈子决定你悲欢就那几个人。”珍惜自己的熟人吧,哪怕这世界陌生人再多,你脚下的网再小,你也可以笑着说:我不孤独!

莫愁前路无知己

村上春树这样结尾《挪威的森林》:“我身何方?我放眼四周,街道尽是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陌生行人。”

人生即是如此,正如齐尔格特•鲍曼所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当你有幸停下脚步,环顾四周是些陌生的面孔,而你熟知的过去已在脑后渐渐朦胧模糊,那是一种令人心碎的迷茫与无助。

诚然,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需要熟悉的人来依靠。无奈岁月给我们开了个玩笑,这场如逆旅的人生行路,你我皆是行人,无人能永远停驻你的人生。也许你找到了可以同行的人,但下一秒却可能分道扬镳。君不见一向豁达乐观的李白面对京城之外陌生前路也只叹息“行路难”,君不见五十年代败逃台湾一个陌生地方,国民党将士与亲人话别的一面即成永远。

于是,陌生的黑暗吓跑了抱负,内心的迷茫束缚住了脚步。

可是,人生不应如此,担忧前路没有知己而驻步不前的是懦夫,不舍弃过去,便无法迎接崭新的未来。这样包裹在熟悉的温暖中,久而久之,内心便会冰冷,就连自己也沦为陌生之人。一如锁在港湾里的小舟,没有触礁搁浅倾覆的危险,却只会被温暖锈蚀为废铜烂铁。没必要留恋过去,人生本就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而美丽。李叔同离开了风花雪月熟悉可人的文坛,遁入空门,只为那份风度,那份情致。佛门的清冷岂是常人所能忍受的陌生和孤寂?佛的禅又岂在于香火的繁盛?沉溺佛学,是在孤独中与陌生的自己对话,正是这份陌生筑就弘一大师而并非李叔同。前路也许陌生,但仍有你追求的彼岸,更何况身后熟悉暂且不会消逝,莫愁前路无知己,鼓起勇气向前。

世上本没有熟悉,任何熟悉都是从陌生转变而来。前路无知己,那就用心去寻找熟悉,何必局限于人。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罗曼﹒罗兰自锁书房,八年间挥笔成就《约翰克里斯朵夫》,那一声面对朝阳的呼喊,便是他早已视克里斯朵夫为知己的明证,这样熟悉,何惧陌生,何惧前路无知己。

莫愁前路无知己,告别过去的熟悉,投身于未来的陌生怀抱里,让陌生浸染自己的气息,而不是在熟悉中消亡自己。

我愿推开房门,奋不顾身地走入人海中,走向自己的世界,一个陌生的世界。

交情得似山溪渡

在《三江小渡》一诗中,杨万里这样写道:“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人生在世,无可避免地,会被卷入社会的关系网中,每个人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关系网,人脉圈。几乎无不像费孝通大师一样感慨:“人熟是一宝。”

但,恕我直言,人熟只是为了社会活动层面上的需要,无法交心的熟人,抑或是为了满足双方利益需要而不得不熟的人,与陌生人有多少区别呢?你会问:那这世界,不就是鲍曼口中的陌生的世界,被陌生人充斥了吗?我也说不,因为总有一些用心灵对话的朋友,总有似山溪渡一样真挚的交情,他们笑看溪水头也不回地向东,淡看小舟来了又走,不畏风波来去。

因而,熟悉与陌生,并非由关系的亲疏决定。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著书《牛棚杂忆》,回想那十年浩劫之岁月时写的“人是会变的”,“那些平日里对我毕恭毕敬的东语系学生,批斗起我来热情格外高涨”甚至于,季老当年资助的一个印尼语学生,竟成了“吹胡子瞪眼”的头儿。而当季老被批斗得垮了时,是同为北大教员的张学书、王恩涌搀他回了家;当季老拖着残破的身躯独自看病时,是马士沂再三诚恳地要求季老上他那装菜的小车。无情的风波驱走了流水,赶跑了小船,于中,季老却觅得了山溪渡之所在。若一个人真的跌宕到了山底,熟人的面孔真的会变得陌生,你会幡然醒悟:真正熟悉的人,是那些即使知道你跌得很深,也奋不顾身的人。

所以我说,熟人不可谓其不重要,人毕竟要立足于社会,不能独自陌生于社会,但是,人总需要几个并不是为了社会交际而存在的真正的、用心灵沟通的朋友,他们是你心灵的渴求而不是囿于生活的被迫选择,他们不会随物是人非而背弃,会让你觉得世界在最陌生最陌生之时,仍有可以依托之熟悉。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熟悉的陌生人

顾城有一首诗:“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若即若离之感,着实令人玩味。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如这般,总免不了时而陌生,时而熟悉。生活在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渴望与投缘之人交往,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熟悉的深入能真正避免陌生。

我们不能将熟悉与陌生完全割裂开,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有相交之处且相互转化。熟悉是建立在陌生基础上通过深入了解而产生的心里作用,陌生是由于不了解所产生的一无所知或部分空白,也是熟悉背后的不熟悉。二者对立统一,因为陌生,所以有距离感,增添神秘感,便由此而生求索熟悉的欲望;因为熟悉,所以更了解对方是一本永远看不完的书,便无可避免产生短暂或长期的陌生感。

当然,我们绝不能消极地认为,既然人的心灵之间无法真正熟悉,便无需去交往了解。我们必须懂得,人的灵魂拥有独立性。周国平说过:“每个人的内在世界都是孤独的”,相互之间思想必然有矛盾甚至相悖之处,但真正的君子之交应是和而不同,其淡如兰,其闻也芳。我们应在包容理解中淡化陌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谊,穿越了千年的历史烟尘,牵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杨绛写《我们仨》,以柔和的形象润泽一个家庭,传统“婆媳”之间的矛盾,杨绛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将之避免;沈从文写《边城》,茶峒之中淳朴的民风,友好的邻里情,虽无血缘之亲却更显真挚。当陌生的我们相遇,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碰撞,以同甘共苦的心境、包容的姿态,乐助的态度处之,岂不是最妙的熟悉之道?

与人相处,留白的艺术不可谓不精深。“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使双方皆得其完满。正如孔子与老子这两位稀世之才,如同秋水

与长天,思想与学说的巨大差异予以恰到好处的留白,却使他们站在同一境界,成为千古的知己。

放眼当今,随着科技时代冰冷机械的运转,有多少人因为所谓的陌生而对灾祸、血案不以为意,甚至幸灾乐祸?当心底麻木的“拍客”多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仁人志士少了;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少了,时代将走向何方?勿再将不熟悉为借口,身处社会,我们应当以理解包容的态度对待所有人,增强彼此间的熟悉。“熟悉,万法一如”,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人与人之间必将更和谐,看似陌生的世界必能充溢温情。

篇九:《是熟悉,还是陌生》

是熟悉,还是陌生

今年春节过后,我去了一趟乡下参加婚礼。一种久违的欣喜溢出了身躯,迫不及待的在那儿搜索童年留过的影子。是亲切,也有陌生。

哥哥站在一所房前发呆,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房子变了,朱红色的门窗,没有以前淡蓝色的漂亮,窗帘没有以前的好看,堂上的山水画帖上了他们的上帝。这曾是我们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亲手建的房子,我们曾认为最漂亮的房子,我们生活了十多年的房子,我们曾在这里长大。如今物是人非,我们漂流的心一直都未找到过家。久违的熟悉,我想回家,但又不得不客气,想跑进去,去寻找那写丢失的过往,我们的给予都在这里珍藏。我希望可以找到一条路指引我们到那所房子里,我拼命的搜索记忆中,我是否在这里留下些什么,或者在这块土地上埋过什么,我想把他们找回来,作为纪念,或者给自己一些安慰。因为我们都希望还能和这所房子有关系。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儿已经不是我们的家了,我们没有它的拥有权。我们所有的记忆都全部在这里封存。不舍的离开那所房子之后我从哥哥的眼神里会意到他的决定,我们一样的决定:长大后要买下这所房子。

我们去了朱奶奶家,看到很多小时候的玩伴,只是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曾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而朱奶奶看见我们就崽呀崽的称呼。让我们觉得无比的亲切、温暖。后来朱奶奶和我们谈到乐乐的事“乐乐不是在一中读吗?怎么我没见到他呢?”我问。“他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