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两小儿辩日》
详细内容
篇一:《《两小儿辩日》阅读题及答案》
《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
一、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B、谁说你多知识呢?
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孔子不能决也
A、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B、谁说你多知识呢?
二、阅读训练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
一儿曰:“(),及日中则如盘盂,(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改编自《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笑曰:“()?”
1.给加点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两小儿辩斗()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⑶及其日中
如探汤()()⑷孔子不能决也()⑸孰为汝多知乎()()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⑵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孔子不能决也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5.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6.“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8、用“|”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主要通过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10、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写出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编自《两小儿辩日》}.
1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
篇二:《《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20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5、《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3分)
16.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分)
①盘盂()②孰为汝多知()()
17.解释加粗的字。(3分)
故:去:日中:沧沧:及:汤: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19.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3分)
答案
20.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2分)
答案:
参考答案
15、《列子.汤问》道家儒家
16、①y②shzh
17、原因、距离、正午、清凉略带寒意、到至、热水
18、略
19、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20、一儿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
篇三:《《两小儿辩日》练习参考答案》姓名学号预备班得分
《两小儿辩日》练习参考答案
一、解释加点字:2’×36=72’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5.
2.16.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7.
3.18.
4.19.
5.20.
6.小孩。21.22.
7.23.8.
9.“吗”。24.
出来的意思。25.
10.26.
11.27.
12.28.
13.29.
14.气。
30.31.
判断语气。35.
32.36.33.“呢”。
34.
二、句子翻译:2’×3=6’{改编自《两小儿辩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三、改写句子:2’×2=4’
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改写: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改写:一儿曰:“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四、理解:2’×3+4’=10’
1、文中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问题?
答:两小儿在争论太阳在何时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
2、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标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一儿根据视
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一儿根据触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
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3、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因为孔子被公认为“多知”
之人,理应知道答案,但他却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4、请联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1)、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2)、认识
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考虑问题应该全面。3)、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实事求是。
五、填空:1’×8=8’课文选自《列子·汤问》,该书作者相传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人名)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文中提到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原名孔丘(字仲尼),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
篇四:《《两小儿辩日》《童趣》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1题。(18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节选自《闲情记趣》)
18.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盘盂(yū)B.探汤(tāng)C.鹤唳(l)D.怡然(y)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日始出时去人近(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日初出沧沧凉凉(4)项为之强
20.翻译句子。(6分)
(1)孰为汝多知乎?译文: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译文:{改编自《两小儿辩日》}.
21.[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改编自《两小儿辩日》}.
答:
18.A(2分)19.(1)去:距离(2)故:所以(3)苍苍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以上每小题1分,共4分)20.(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或:谁说你很智慧呢?谁说你很聪明呢?)(2)(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以上每小题3分,共6分。孰、汝、知、私、拟等几个词要落实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1~2分。翻译的句子与原意相差甚远的.不给分。)21.探求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凝神观察,大胆想象,富有好奇心示例;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本题6分,前两空每空2分,意义相近即可。后一问2分,分析合理即可。第二空中的三句答案任答出一句都可给满分)22.略
篇五:《《两小儿辩日》阅读题及答案》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盘盂(yú)②孰为汝多知(shú)(zhì)
2、文中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问题?
答:两小儿在争论太阳在何时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
3、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标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一儿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一儿根据触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4、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因为孔子被公认为“多知”之人,理应知道答案,但他却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5、请联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1)、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2)、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考虑问题应该全面。3)、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实事求是。
6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的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文中提到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原名孔丘(字仲尼),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改编自《两小儿辩日》}.
文章停顿: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篇六:《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习题及答案》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东:游:辩斗:
其:故:
以:始:去:
日中:初:及:
则:盘盂:
此:沧沧凉凉:
探汤:乎:
决:孰:
汝:知:同
2.一词多义: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问其故
为其
孰为汝多知乎?及其日中如探汤
3.古今异义:
⑴日中如探汤汤:
⑵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2)孰为汝多知乎?
5.下面两句话分别是直接引用句和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⑴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⑵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6.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7.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8.“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9.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10.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东:往东游:游学辩斗:争辩,争论其:代词,那,指代“辩斗”故:原因
以:认为始:才、刚刚去:距离日中:正午初:最开始则:就、却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这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决:判断,裁决
孰:谁知:同“智”
2.一词多义为:表示判断,是动词,说、认为
其:那,代词,指代“辩斗”其:它,代词,指代“日”
3.⑴汤:古义:热水;今义: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⑵去:古义:离;今义: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2)谁说你多智慧呢?
5.(1)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6.孔子不能决也。
7.两小儿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触觉出发,因为判断太阳远近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结论。
8.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9.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10.1)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应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我们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4)说明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