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话题作文范文>具有争议的话题

具有争议的话题

详细内容

篇一:《2010十大争议经济话题》

如何看待天然气、水电涨价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个必要前提是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调节机制。目前,我国资源产品价格与市场供求和稀缺程度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必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缺乏科学完

善的收费制度。

而具体到今年的价格状况,资源产品价格的成为整体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源动力”,我们在逐步实现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在影响民生的环节投入更多的注

意力,这样才会避免民生压力下带来的“合理骂声”。

201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文章,题目是《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当前,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于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水、气、电等资源性产品的

阶梯式价格改革思路。

文章指出,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点和关键都在于调整利益格局,最大的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

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锐意推进改革创新。今后一段时期,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任务仍然繁重,环保收费改革也要摆上日程,目的就是要使资源性产品价格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水、气、电等资源性产品的阶梯式价格改革思路,对基本需求部分可以考虑大体保持原有价格水平,对超量使用部分考虑累进加价。这样做既有利于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又可以在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下稳步推进改革。在价格改革中,既要充分考虑资源稀缺程度,抑制不合理需求,也要考虑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宏观调控需要,防止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对生产生活造成大的影响。推进价格等改革,要加强科学论证,

通过听证等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综上所述,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过程中加剧民生压力所带来

的伤害必须尽力降到最低。

如何看待楼市调控效果

即将过去的2010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楼市“调控年”,无论4月份的新“国十条”,还是下半年的限购令,以及即将于明年出台的房产税,“调控”政策一轮紧接一轮,今年的

楼市给房地产行业留下了太多的印记和悬念。

全程机构总经理蒋晓冬认为,如果说以前的调控政策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那么,今年的调控政策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对症下药,针对性更强,金融杠杆和行政干预交叉掩护、步步为营,直指老百姓关心的“房价”问题。从效果来看,虽然经历过多次

调控的开发商们经验丰富,但对这次的调控还是十分重视,很多人预测明显的效果将在2011

年3月以后显现出来。

“今年的调控政策,主要体现了稳定房价的特点,和以往调控开发商的举措有所不同,不论是‘国十条’、新‘国五条’、二套房标准还是限购令等,今年几乎所有的调控都是严

控投机。从需求源头上直接进行封杀。”成都地产界资深策划人士赖翰林如是说。央行2010年12月15日发布的今年第4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水平过高,超过四成居民对未来房价持上涨预期。专家认为,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当

前购房者的心态,上涨预期仍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认为,在新一轮调控之下,2010年10月房价环比涨幅较9月有所回落,而11月则较10月重新上升。这会否招致问责和新的调控措施出台?不排除有此可能性。在这种政策压力之下,明年一季度房价可能以盘整或小幅下跌为主

基调。

1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在节目中房价问题“不可避免”再次被提起。温总理表示,在我的任期内,一定要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我还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绝不会退缩。今年我们采取十条措施和五条措施,现在

看落实的还不够好,我们将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大力度:

第一,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也就是说今年我们将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大约为580万套,已经建成370万套,明年我们将开工的是1000万套,这也包括公租房、廉租

房和棚户区改造。

第二方面的努力,就是要抑制投机,这主要是利用信贷的杠杆,并且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土地要首先保障保障性用房,对于投机的土地使用我们要严加管理。我相信,经过我们

一段的努力,房价会回到合理的价位,我有这个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房价问题,盘根错节。一次次的承诺表现着政府对于解决房价问题的强烈决心,试想如果没有2010年的调控,中国房价又会来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2011是新的,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效果。

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上涨

观察新一轮物价上涨,从应对金融危机看,这是刺激性政策带来流动性的泛滥;从全球贸易体系看,这是国外大宗商品涨价的输入性传导;从市场调节周期看,这是结构性过剩

与短缺的波动;从自然灾害发生看,这是供求关系的暂时性失衡„„

然而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背景去审视,要素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农业资本化,将中国农业带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也为转型期物价温和上涨生成着深层的助力。

借助新的视角,使我们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中增添了一些“非常规”、“不可逆”、“超预期”因素,也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尽管这一轮物价上涨尚属温和,但为什么社会反应如此强烈?就

是因为百姓收入水平偏低。政府更应该从这里去强化调控的着力点。

我们需要关心城市居民消费,同时也亟应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社会总是很快形成热点;而当市场“价贱伤农”时,舆论往往表现出令人困惑的沉默和低调。我们实行了减负农业、免税农业,还应为发展补贴农业、市场农业增加更多的投入、创造更

好的环境。

我们需要遏制流通环节暴利,同时也亟应推进流通体制创新。大量市场游资在房地产“吸金”能力减缓的背景下,利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盲区,瞄准一些易炒作的小品种趁机推波助澜,获取一时暴利,政府自应严加整肃。而未来更应该放开、鼓励、扶持农民,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壮大起来,直接进入流通,进入市场。农民参与产业链条的延伸,可以合

理分享更多的利益,避免单纯依赖生产环节的价格涨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于农产品价格上涨问题,我们更应该放在一个转型期的

背景下理性审视。

如何看待GDP世界第二

GDP超日之后,很多西方媒体在第一时间便刊发文章表示“祝贺”。《纽约时报》说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里程碑;《联合早报》说这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章节;《华尔街日报》说这是个从未享有过的地位;《朝日新闻》说日本影响力开始黯淡;《金融时报》说世界将会

适应一种新方式。这一疲软势头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全年领先日本。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接收采访时表示:首先,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这是一件好事、来之不易,是全中国人民努力了几十年,等了几百年的大好事,标志着

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这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要过度宣扬这件事情,或者过分地高兴,因为这对中国来说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人均GDP来说,中国目前比发达国家差得还很远,日本的人口只是中国的1/10,也就是说,我们10个人才能创造出相当于日本1

个人的GDP来。

从历史上看,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占全世界GDP的25%—30%,总量居世界第一,但那时候中国的人均GDP只是英国的1/5。人家2000万人口、40条战舰、7000名远征士兵,

而有4.1亿人口、上百万军队、GDP总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一下子被打败了。

所以,GDP总量能说明一定问题,但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或者一个民族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要从人均GDP来看,而且也不能只看GDP,还要看人的素质、创新能力、工业、农业、

军事以及国际竞争力等其他很多方面。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都还差得很远。

这个“世界第二”将增强我们的信心,提高我们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应该按照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且我们要知不足,知道我们与世界

先进国家、与老百姓的期望还差得很远,还要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等于“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离一个真正的强国还差得很远。我们要关心的,是那些中国还排在后面的重要指标,是那些能够体现人

民幸福程度的“排名”。

如何看待税收改革

尽管有关方面拿出了众多数据证明中国税负并不高,但并没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毕竟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存在较大差距。但专家指出,应理性看待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从国际上看,无论是全口径政府收入还是可用财力占GDP比重,目前我国的

比重都明显偏低。民众的“切身压力”更多还是来自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原因。

而展望大步走来的“十二五”,税制改革的任务将更重,情况也将更复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由中国社科院出版的2011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以及金融危

机的洗礼之后,中国的税收改革又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的“关口”。

有别于“十一五”时期,在当前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挑战之下,“十二五”时期的税收改革总体目标应定位于: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和开征物业税并{具有争议的话题}.

结束财产保有层面的无税状态为突破口,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

以民众最为关注的个税改革为例,虽然近年来围绕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声浪,但实际上,人们普遍将目光集中在“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过低上,而这个标准的调整不过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或调整中的一个细小事项。对此,专家指出,迄今

为止,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可谓是小打小闹,没有触及根本。

从降低税负,从构建和谐社会、调节二次分配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对个税致力于整体的调整。一个是看其制度安排上有没有问题,另一个是看其征管的政策和手段有没有问题。

所以,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关注个税改革整体推进情况和速度。

全面改革资源税,主要是将更多的资源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同时实行从价计征,资源价格越高征的税也就越多;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房产保有环节面向个人征收;环境保护税则是准备新开征的税种。应该说,这些税种的改革与开征,对于促进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箭在弦上”的资源税改革,还是备受瞩目的房产税改革,以及新开征环境保护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客观上会加重一些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如果企业和居民的税负增加过多,就可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兼顾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下一个五年税制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篇二:《网络上最具争议的教育话题》

网络上最具争议的教育话题

现在网络上最具争议的教育话题就是:为什么留学生出国不愿意回国发展?此类情况我把它名为“东成西就”,“东”指东方,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中国,所谓“东成”,在中国获得成功,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成功。“西”一般留学到西方国家的中国学生占多数,所谓“西就”,就是不想回国发展,倒是有想在国外成就一番事业的打算。因为笔者只接触过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所以就以一位留美中国学生的身份自述: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国,却要留美发展?

1、中国产品逐步迈进美国市场,中国慢慢取代美国。(Morechances!)。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它本来就是属于天下的。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人在美国的地位也是越来越强大。比如说医生、护理人员等职业人员慢慢就成为了亚裔人的天下,越来越少的美国人退出这种“有实力”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就见缝插针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加入这些行业。同样的道理,中国留学生看到美国有这么好的就业前途后,一定会觉得国外更适合他们,而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还在发传单的被迫式就业观念也自然遭到他们的唾弃。

2、在教育意义上完全解脱。(BetterEducation!)。在美国,没有强制性地学习理念。没有课外补习班,没有晚自习,没有体罚,更没有为了考试而学习一说。不少留美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家庭里住宿的时候,晚上常常是没有作业可写的,原因只有一个,美国的家庭作业负

担比中国的要少很多倍。家庭作业只有一点点,做完之后就有自己的空闲时间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换做中国家长,绝对不会让你逃得如此容易,“臭孩子,写完作业就算完事了呀?再给我背三小时书去!!”在美国高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课本内容,更有无数精彩的校外活动。有烹饪课、有驾驶课、有机器人操作课...对于课外活动,有橄榄球、啦啦队、篮球、滑冰一族...而中国的学生呢?我想都在忙于水深火热的高考复习题吧,每天拉着眼皮死记硬背,只为高考这一天,何时才会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呢?国内的大部分小孩因为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成长得并不快乐,美国的中学生明显幸福指数要高,因为笔者是在美国读的高中,这点我是深有体会。所以,如果国外有好的工作机会,为了下一代考虑,大家更倾向于留在国外。

3、越是开放,越受到学生的追崇。(Openingminds!)。在一般的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里,每年都会举办几次学校舞会,在舞会里,每个女孩穿着低胸性感露背裙,一场好莱坞式的娱乐派对,让更多的中国人见识到了美国的“开放”与“热情”。不遮盖不掩饰,在高中教室里毫不掩饰地搂搂抱抱,卿卿我我,没遭到老师的批评,反倒得到了很多老师的祝福以及赞扬。如果要让同样的场面在中国老师面前重新上演,呵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传统的封建思想是祖宗传下来的,改变当然很难。但现在的留学生,看中的就是国外的这种“非封建式教育”。

4、中国的家长永远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争第一。(Tobefirst!)。就拿我姥爷来说吧,以前我在中国读书的时候,他总是想要我拿全班

第一,让我每天最早到班级,他跟我说:“每天去班级最早的也就是在班级里学习拔尖的!”其实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就是这样。中国家长就是追求孩子上进。不光是让孩子在班里学习名列前茅,做任何事情也都要做到第一。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抢在最前头。排队的时候,中国人总想走在最前面,所以经常挤人抢到好位置。而中国人的这种习惯也渐渐地被国外人所接受。当那些留学生看懂这一切之后,还是选择了“当后者”。

5、自由的人生观。(Freedom!)。在国内,小学、初中和高中是人在校园阶段过的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而在大学,就跟玩一样地放松。在美国,一般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是最轻松的阶段,而到了大学,确实最严酷的阶段,都说美国大学宽进严出。所以有很多美国学生的人生观在高中毕业之后就有所改变。有的美国学生选择了在高中毕业后去当农民,有的说想要做护士,有的说想要去做冰欺凌商家等等。如果这些理想让中国家长听到后,会是什么下场?“你这是什么破理想,我白养你这十几年了吗?”这些“荒谬”的想法不把他们气死才怪。学术上的影响:年轻的学者回去了经常要忙一些和学术无关的事,非常影响精力。回国做科研往往容易受到学术权威和领导的控制,没有所谓的关系或者靠山就没有科研项目这样一来,很难出成果。就从前段时间最遭争议的“唐骏学历门”事件来看,中国确实是非常看重学历的。而在美国,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你有真本事才叫狠人!中国这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传统什么时候才可以改变一下呢?

6、不装死气,要的就是这个气氛!(Interestingfacts!)。在普通的

美国高中和大学里,都会允许学生带金银首饰,允许穿着随意(只要符合学校氛围),讲课时不需要拘束的氛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非常尊重学生的选择。一次,有个网友问我,“美国的学校里允许学生染头发吗?”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当然允许。并且,在美国,你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头发,即使你染了头发也不会被别人注意到呀。在中国的小学里,第一条校园纪律就是在上课时背手听老师讲课。在美国,老师坐在桌子上讲课根本不成问题。

7、中国人缺乏自觉性。(Lackofmentalquality)。昨天刚去过美国芝加哥港口旅游,每个人非常自觉地遵守交通秩序,无论是在游乐场里排队,还是在等红绿灯,从未见过有捣乱顺序的人。而我在北京长城旅游的时候,也真正见识到了中国人的一些小毛病,就是爱挤人,说白了,还是自觉性较差。无论是人多还是人少,总会让人感到不痛快的。

8、早熟的心态,超前的技术。(Earlymature)。在美国,普遍的学生在16岁以上就可以开车了,接着就可以开车带人出去旅游。他们很早就想脱离父母的怀抱,以新的视野去直观社会趋向。而中国学生非常喜欢依赖父母,不愿离开家的温暖去迎接陌生的人生。美国的女孩11、12岁就开始接触化妆品,接着就开始接受恋爱的洗涤,在高中毕业期间就有很多宝宝出世...到了20几岁,就出现鱼尾纹,出现橘皮老化,再过几年就出现了老年斑...而中国的女孩很会保养,到了20几岁还是一幅娃娃脸。

9、美国人攒不下钱,因为他们会把钱花在娱乐上。(Moneyfor

entertainment)。昨天我爸妈发生了一件非常争议的事情。我爸爸总想拿着钱去带着我们玩,并且在玩中学习,丰富社会知识。而我妈妈却为我的牙齿犯愁,一直想让我爸爸攒钱把我的牙箍钱赚回来。两人想不到一起去,因为两人有着不一样的追求。美国人喜欢奋斗中在享受生活,而中国人确实为了享受生活而奋斗。

10、在美国,个人隐私最为重要。(PersonalPrivacy)。在中国,很多孩子都跟家长睡在一个床上。有公共浴室、公共厕所、公共...很多都是一起分享...个人隐私一一被暴露。除此之外,在中国,一房可以多用,在屋里放上电脑、电视、缝纫机等等都没有问题,有很多房间都不分性质,任何东西都可以放进一个屋子里。而在美国的家庭里,一般房屋里的设施都会将同性物品归为一类,工作室就是工作室,卧室就是卧室,客厅就是客厅,从不把卧室与工作室混为一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11、美国人无论多穷也会有生活保障。(Min.LivingSecurity)。客观地讲,美国大部分穷人的生活与中国部分中等级家庭不相上下。美国经济衰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即使穷也穷不到哪里去,至少政府也会给予部分救济金,每月还会分发粮票等等。中上等级的富人家每次交税与募捐的钱也会定期派发到穷人手里。所以,有很多美国人在美国算是穷人,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也不算是真正的穷人。

12、国内的房价太高。(Toomuchhousingprices)。在国外靠拿全奖生活得不错的留学生到了国内的大城市根本买不起房子,但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结婚成家了需要有自己的房子。相对而言,美国的观

篇三:《英语有争议话题死刑问题正反方论点》

TheProsandConsofCapitalPunishment

Capitalpunishmentorthedeathpenaltyistheactofkillingorexecutingaperson,whowasfoundguiltyofaseriouscrime,bythegovernment.Capitalpunishmenthasbeenawayofpunishingpeoplesinceages.Althoughtherearesomecountriesthathaveabolisheddeathpenaltyfromtheirlaw,therearestillmanywhichstillpracticetheactofkillingapersonforcrime.CapitalpunishmentisprevalentintheUS,AsianandMiddleEasterncountries.Someofthewaysofexecutingcriminalsarehanging,shooting,electrocutionandgivinglethalinjections.Withoutadoubt,executionsareconsideredtheultimatepunishmentforacrime,becausethereisnorepealfromdeath.Thelogicalalternativeforcapitalpunishmentislifeinprisonwithoutparole,yetalotofnationsstillperformthedeathpenalty.Thisisbecausethedebatewhethercapitalpunishmentisethicalandjustifiableisstillwidelydisputed.Whilesomethinkthatdeathpenaltyisnecessaryforthosewhohavemittedaterriblecrime,thereareotherswhoconsideritasanimmoralactthatgoesagainstthevaluesofhumanity.Therefore,let’srevieweachreasonforandagainstcapitalpunishmenttodetermineifitisethicalandlogical.

ReasonsForCapitalPunishment

1.Prison:Therearethreepurposesforprison.First,prisonseparatescriminalsforthesafety

ofthegeneralpopulation.Second,prisonisaformofpunishment.Thirdandfinally,thepunishmentofprisonisexpectedtorehabilitateprisoners;sothatwhenprisonersarereleasedfromprison,theseex-convictsarelesslikelytorepeattheircrimesandriskanotherprisonsentence.Thelogicforcapitalpunishmentisthatprisonsareforrehabilitatingconvictswhowilleventuallyleaveprison,andthereforeprisonisnotforpeoplewhowouldneverbereleasedfromprisonsalive.

2.CostofPrison:Typically,thecostofimprisoningsomeoneforlifeismuchmoreexpensivethan

executingthatsameperson.Howeverwiththeexpensivecostsofappealsincourtsoflaw,itisarguableifcapitalpunishmentistrulycosteffectivewhenparedwiththecostoflifeimprisonment.

3.Safety:Criminalswhoreceivethedeathpenaltyaretypicallyviolentindividuals.Therefore

forthesafetyoftheprison’sguards,otherprisoners,andthegeneralpublic(incaseadeathrowinmateescapesprison),thenlogicdictatesthatsafetyisareasonforcapitalpunishment.Ifacriminalisjailed,hemayagainmitthesamecrimeafterbeingreleasedfromprison.Givinghimcapitalpunishmentwouldmakesurethatthesocietyissafefrombeingattackedbycriminals.Itseemstobeanappropriatepunishmentforserialkillersandforthosewhocontinuetomitcrimesevenafterservingimprisonment.

4.Detercrime:Apersonwhohasmittedacrimelikekillingorrapinganotherpersonshould

begivendeathpenalty,whichisasseverepunishmentastheact.Itissaidthatwhenacriminalisgivenacapitalpunishment,itdissuadesothersinthesocietyfrommittingsuchseriouscrimes.Theywouldrefrainfromsuchcrimesduetofearoflosingtheirlives.Thiswoulddefinitelyhelpinreducingcrimerateinsociety.

5.ExtremePunishment:Thelogicisthatthemoreseverethecrime,thenthemoreseverethe

punishmentisnecessary.Butwhatisthemostseverepunishment:lifetimeinprisonorexecution?Iamnotsurethatanyonealiveisqualifiedtoanswerthisquestion.

6.AppropriatePunishment:Itismonlybelievedthatthepunishmentofacrimeshouldequal

thecrime,ifpossible.Thisisalsoknownas"aneyeforeye"justice.Thereforeusingthislogic,theappropriatepunishmentformurderisdeath.

7.Vengeance:Somecrimesaresohorrificthatsomepeoplethinkthatrevengeorretributionis

theonlyoption.Somepeoplestronglybelievethatapersonwhohastakenthelifeofanother

persondoesnothavearighttolive.Sentencingsuchacriminalcangiverelieftothefamilymembersofthevictimthattheirlovedonehasobtainedjustice.Thisreasoningisnotbasedonlogic;butrather,itisbasedonemotions.Therefore,thisreasonshouldnotbedeemedavalidjustification.

ReasonsAgainstCapitalPunishment

1.Nodetercrime.Thereisnoscientificproofthatnationswithcapitalpunishmenthavealower

rateofcrime,thereforetheriskofthedeathpenaltydoesnotseemtodetercrime.

2.NotHumane:Killingapersonisnothumane,evenifthecriminalisnothumane.Whatishumane

issubjectivetoaperson’supbringing,education,beliefs,andreligion.Thereforedifferentpeopleinterpretwhatishumanedifferently.Forinstance,somepeopleconsiderputtingapetasleepishumaneiftheanimalisingreatpain,butdoingthesamethingforapersonisoftennotconsideredhumane.Otherpeoplewouldnotkillananimalevenforfood.Insomecultures,mercykillingsarehonorable.

3.Fairness:Thelifeofthecriminalcannotpensateforthecrimemitted.Basically,two

wrongsdonotmakearight.

4.PainofDeath:Executingapersoncanbequickandpainless,orexecutingapersoncanbeslow

andpainful.Themethod,andthereforethepain,ofcapitalpunishmentisalsosubjectivetosociety’snorms.Someculturesprefersuffering,othersdonot.

5.ViolatesHumanRights:Somegroupsofpeopledeemdeathaviolationoftheperson’srightto

live.Othergroupsofpeopledisagreethatthedeathpenaltyisacruelandunusualpunishment.Thereisnocleardefinitionofwhathumanrightsare,sotherewillalwaysbedisagreementswithwhetheritviolateshumanrights.

6.WronglyConvicted:Somepeopleexecutedwereproventoolatetobewronglyconvictedofacrime

thattheydidnotmit.Usually,ithasbeenseenthatpoorpeoplehavetosuumbtodeathpenaltyastheycannotaffordgoodlawyerstodefendtheirstance.Thereareveryrarecasesofrichpeoplebeingpronouncedcapitalpunishment.Also,anindividualfromminority

munitiesaremorelikelytobegivendeathpenalty.

7.PlayingGod:Somepeoplebelievethatalldeathsshouldbenatural.Otherpeoplebelievemurder

isapartofnature.

8.Salvation:Felonshavelesstimeandlikelihoodoffindingspiritualsalvationiftheyare

executed.Theobviousquestionforthisreasoningissalvationavalidconcernforthestate?

9.Fiveness:Criminalshavelesstimeandlikelihoodtoseekfivenessfortheircrimesif

theyareexecuted.Again,isfivenessavalidconcernforthegovernment?

10.Amends:Executingsomeonedecreasesthetimeandlikelihoodforthecriminaltorepairanydamage

fromthecrime.Shouldthestatebeconcernedoverthistoo?

11.FamilyHardship:Itisoftensaidthatthefamilymembersoftheexecutedneedlesslysuffer

too,yetthecrimeitselfhasvictimsandfamilymemberstoo.

Intheend,itiswhatthemajorityofsocietycurrentlybelievestobemoralthatshouldbereflectedbytheactionsoftheirgovernment.

篇四:《2015江西招警面试热点:14个不得不看的争议话题》

江西招警面试核心热点:

14个不得不看的争议话题

江西分校黄国斌

江西招警考试交流互动群:245635560

话题一:

备受关注的《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日出炉,这是南宁市首次就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立法。其中明确:拒绝给老幼病残孕让座,经劝阻仍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拒绝提供服务是不是就要赶下车?”意见稿一出,立即引来广泛争议,有支持者认为,公交立法是进步,该规定能规范、塑造乘客文明乘车行为。

拒给老幼让座将被赶下车,立这样明显不正当的法,以违法的方式对付不文明的行为,竟还有不少支持者,让人看到了法治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么多年来,“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观念的传播,并没有遏制住一些地方政府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的亢奋冲动,他们无比迷恋立法,解决一个社会问题遇到麻烦,就立刻相应地立一个法去寻找法律的强制,而不管这问题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法律具有强制性,他们迷恋立法,迷恋的其实不是对法律的尊重,而是迷恋“强制”。而迷恋“强制”实际上迷恋的是权力,闲不住的权力之手总想强制干预每一个问题,而不给市场自治和道德自律留下空间。

拒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道德问题,而“把人赶下车”,则是法律问题。驾驶员是无权因为不让座而将乘客赶下车的,乘客买了票,就与营运公司形成了法律关系,营运公司就要为乘客提供服务,将乘客送到目的地,怎么能轻易中止合同把乘客赶下车呢?公共汽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哪个人的私人财产,没有人有权将一个拒让座的人赶走。

这种粗暴的思维,与媒体常报道的“将小偷示众”、“将嫌犯游街”行为在逻辑上并无两样,都是以道德的理由去反法律,将小偷示众者都觉得小偷太可恶了,所以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羞辱他。不让座的人太可恶了,所以也可以通过“赶他下车”来传播文明。传播文明应该以文明的方式,而不能以不文明、反法律的方式去对付不文明行为。不让座只是道德上的错,而赶人下车则是法律上的错。

比政府习惯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的冲动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民间很多人支持政府这么做,动辄呼吁权力出手,呼吁立法惩罚不道德行为。所以,我们常看到小偷被示众时,不仅无人制止,甚至有人围着被示众的小偷打。嫌犯被游街时,会有很多人拍手称快。民间非理性、情绪化、反法律的思维,与官方热衷权力出手的习惯一拍即合,形成可怕的暴力。

所以迷恋“道德问题的法律化”,很大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德治的耐心,没有耐心从道德上去化解,而是信赖权力的强制效率。道德总是柔性的,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劝说,解释,说服,诉诸自觉和领悟,很多时候效率很低,需要传道者的耐心。比如,有人不让座,需要耐心去说服,借助围观者的舆论压力形成道德压力。而如果“直接赶下车”,则有效率多了,不听劝告,就直接强制赶人,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多话题关注黄老师229295883】{具有争议的话题}.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法律意识,而迷信权力的万能。遇到问题就立一个法,通过法律手段解释道德问题,并不是信仰和尊重法律,恰恰就是反法律。真正的法治并不是什么事都找法律,而是意识到法律的边界,法律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问题就应该交给道德裁决,用道德方式去解决,法律问题才应该纳入“法律帝国”。而眼中无法的人一个表现就是,什么事都诉诸立法。这种法,并不是真正的法律,实质是权力的乱用。

关于道德水平的话题不断挑动着公众敏感的神经。一方面,“老人倒地无人敢救”等事件还在继续上演,制假贩假等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另一方面,吴斌、张丽莉、高铁成、何遥、梁春霞……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与“最美女教师”、“最美军人”、“最美护士”、“最美女孩”连在了一起,让公众一次次感受到向善的强大力量。一边是令人心寒的道德滑坡,另一边是正面阳光的向上力量,高尚与卑劣,泾渭分明。面对道德水平如此巨大的反差,有关道德入法的呼声日渐高涨,似乎法律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滑坡的现实难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诚然,没有法律的强制力约束,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和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近年来,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大行其道,挟尸要价、小悦悦事件等道德滑坡的现象屡见不鲜,严肃地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不少人认为,这些令人纠结的现象之所以蔓延不衰,是因为缺“法”而导致了缺“德”。因此,将道德纳入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范畴,必然会起到运用法律惩罚作恶行为的积极意义。尽管法律也许很难保证“好人必定有好报”,但严格执行却能确保“恶人必定有恶报”,从而实现坚守道德底线与良知善行自然生长的良性循环。鉴于此,“道德入法”就自然成了不少人期望遏制道德滑坡的必然首选。

然而,物极必反。表面上看,道德入法确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仔细考量,道德入法却又有诸多难以解决的现实困难。一方面,道德入法难以操作。众所周知,法律具有道德属性,在很大程度上,法律其实质就是被赋予了国家强制力的道德,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法律规范就是从具体的道德原则演变而来的。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尽管某些抽象的道德原则可以写入法律条文,让道德的软约束变成法律的硬规范,但道德内涵与外延的宽泛性法律却难以界定。鲁迅曾说,对于《红楼梦》的看法“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的道理,对于道德标准,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尽一致,甚至可能大相径庭,一旦成为法律规范,又如何确立一个能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标准?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一旦遭遇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司法裁判的价值取舍又会演变成“两难”的尴尬。古人为防止道德入法后司法面临的艰难抉择,对“亲亲相隐”、“为亲报仇”等情法冲突的亲情犯罪持宽容态度,部分时期甚至对亲人之间的告发持反对态度,亲人间的告发行为,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古人这样处理的目的非常明确,凡是能够通过道德规范予以调整的行为,绝不轻易将其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否则,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于情合理而于法相悖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将本属于道德规范的行为,硬性地通过法律规范来调整,其结果可能反而难以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毕竟,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是约束人的心灵,道德与法律的功能不可能完全等同,“道德入法”也就不能成为整治“道德滑坡”的唯一选择。

法律起源于道德,而又高于道德。毋庸置疑,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调整靠自觉,法律规范调整靠强制。换言之,只有道德规

范调整失灵,才可能使用法律规范去调整。要知道,法律并不能包罗万象般地调整所有的社会关系,幻想通过“道德入法”来遏制道德水平的下滑,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充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