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梅新育:跨国公司品牌危机的根源(一)
详细内容
危机为何频发
《21世纪》:最近,宝洁SK-II被诉含有有害成分,亨氏、肯德基部分产品发现含有苏丹红一号,强生婴儿油和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都被指责存在质量问题,而卡夫被指在华销售含有转基因食品。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跨国公司频频遭遇品牌危机,这种现象出现是否正常?
梅新育:这种现象既不正常又很正常。说这种现象不正常,是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国人心目中的大牌跨国公司遭遇这么严重的品牌危机;说这种现象正常,是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跨国公司在这方面长期积累下来了许多问题,他们自己浑然不觉,或者分明知道了也无意改正,这些问题借一个当前的契机集中爆发出来,也实在是不足为奇。
《21世纪》:有人认为,这些现象频繁出现,归咎于跨国公司本身没有变,改变的是政府监管机构意识、公众消费者的观念和传媒的舆论导向。事实是否如此?您怎么看?
梅新育:部分如此,但说得不够准确。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某些跨国公司确实对中国消费者存在歧视,就如同他们对待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一样。例如卡夫公司的转基因饼干和金宝汤的转基因成分。这个问题既然存在,就迟早要爆发,除非这些跨国公司在事情爆发之前及时自我改正。
其次,某些跨国公司可能没有根据中国市场的现状完善其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毕竟,我们国家当前的市场信用状况不太好,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一些跨国公司在自己的发达国家母国建立了就当地环境而言已经非常完备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但我国当前市场上的某些问题在一些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母国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些公司如果需要使用中国国内生产的原材料,但没有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其质量监督检测和风险预防体系,可能就会出问题。
至于为什么没有及时完善其质量监督检测和风险预防体系,原因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可能是公司最高层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当然,也有可能有些跨国公司内部存在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