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国际化 观念要先于品牌接轨(一)
详细内容
随着中国成为WTO家庭的一员,很多有实力的民族品牌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之路。民族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并非坦途,除了相对国际跨国企业还较弱的技术、资本实力之外,对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不熟悉以及民族品牌对自我品牌保护的意识不强都给了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
更不乐观的是,各种手段的暗算犹如十面埋伏,令民族品牌防不胜防,时时陷入窘境。
专家指出,我国民族品牌必须熟稔国际有关规则、强化品牌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客观冷静地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要走出国门,民族品牌必须先练好防身术。
明枪暗箭面面观
事实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国人的品牌保护意识觉醒较晚,国外的一些企业和个人早已开始了对中国品牌的侵害。综合看来,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明枪暗箭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核心技术的流失导致品牌效应空洞化。如果说景泰蓝技术的流失还是友谊第一时期人们付出的学费的话,那么今天很多企业遭遇的国际化技术专利官司则很冤枉。尽管中国企业的科技含量还有一定的不足,但也有很多企业拥有了相当先进的核心自有技术。然而,有技术没专利却使民族品牌往往在技术专利官司中败下阵来。
其二,商标被抢注。海信在国外遇到了商标危机,先下手为强的外国企业抢先注册了前者的名字,明明是自己养大的孩子,却要跟着别人姓,规则如是,打掉了牙还要往肚子里咽。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我国被列为国宝级保护的一得阁墨汁,却被日本人抢先注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域名也成为国际海盗们抢注的新领域。
其三,反倾销。反倾销看起来都是有关国家政府的行政法律行为,但实质上都是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对手幕后运作的结果。从农产品到纺织品,从打火机到DVD、电视机,中国民族企业遭遇的一次次反倾销,无处不见国际竞争对手幕后操作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