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之我建
详细内容
高考只不过是一个年轻人18岁左右时经历的一个简简单单的成人礼。为什么不经意之间上升为一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呢?很简单,因为作为一个无可非议的法定的学业考核方式,高考正在承担着与其功劳不相称的大量的负面评价。而这些评价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们正在以高质量、大数额以及飞快的速度在一些媒介上传播着。传播者则是那些以高考迫害者自居的大量青年作家。
既称为高考迫害者便必定是一些在高考之中不得志的人。既称为青年作家,便必定是在写作方面年少有为的人。
既有为又不得志,必然会不满,文笔越写越犀利,指向也越来越明显。
于是,高考便成了众矢之的。
但,高考究竟错了吗?它又错在哪里?
我认为,高考太全面,故而太片面!
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所有必考科目,并将所有科目成绩的总和作为高校是否录取学生的决定性因素,指向性很明显,要的就是哪一科都好的学生。其实,这样的学生一定是一部优良的答题机,却不一定是有见解有特长的人才。而高考似乎就满足于筛选出这种踏实的、听话的孩子,而将那些由于专攻术业而没有精力顾全所有科目的人才忽略。这,绝对是高考的失误,也是高考绝对需要改革的地方。因为他自以为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以严肃的考场纪律以及规整的判卷方式并在法律程序之内选拔人才,却忽略了人才形成的过程。真正的人才总会是专才而不会是全才。像韩寒所言:全才是人中之王,成者又有几人呢?学科上所有成绩都优秀的人的基础知识一定是扎实的,但想必每科都学的扎实的代价一定是付出更多的时间。如果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付基础,应付考试的话,我认为他是没有时间成为人才的。当然,不排除例外。而有幸成为人才的一部分人则以美术、音乐、体育等特长生的资格纷纷破格进入高校。而更多的人才则由于放弃一些科目成就了自己却又败在了高考脚下,如何能平心头之不满?我相信,从国家的角度上讲,高考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而让人才怨恨它并给社会造成隐性不安定因素也并非它的初衷,那就更应正视改革。
改革高考,无非就是改革高校,因为高考不是目的,只是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考分也不是结果,只是学子们向高校推销自己的广告单。而改革高校,其实就是改革教育制度,因为一名学生走入高校的过程就是一步步接受教育的过程。
具体改革方案如下:1、从初中开始,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科或一个科目的一个方面(例如可以是地理、生物、语文,也可以是气象、植物、写作)进行专攻,既然喜欢必定学的有兴趣,这样便会形成在一个班级中出现各类“小教授”的新气象。老师则应定期在班级中出一些涉及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分析题,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合作着解决。有的同学解决的那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则没有涉足过,缺少一方面的知识,问题就解决不了,这样既加强了同学们的自信以及学习“专业”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而期末考试时,每个同学除了答应答的所有试卷之外,还应答一张属于自己“专业”的试卷。而排名时相同“专业”的同学被放在一起排,总成绩排一张表,单科“专业”的再排一次。这样便使同学们对与自己相同兴趣的同学有所了解,便于“学术”交流,又对自己学习的质量有所了解,认清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
2、进入高中以后,加大“专业”的比重,将有相同“专业”的学生不论成绩好坏分在相同的班级,考虑到“专业”的种类多,这种分班最好是全省的,甚至全国性的。
把不同地域却又相同爱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不仅是加强了学术氛围,而且也便于授课。这样,学习地理以及植物等学科的同学,便可以一同“考察”,而学习文学的同学也可以一起去请教当代作家。当然,老师们会起组织作用。
高考时,“专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以上,写自己爱写的试卷,想必同学们便不会有怨言了。
3、参加高考的学校必须将其成绩保密,而下一届的学生又会在全省甚至全国随机性的分配,所以即便学校将其学生本学期的成绩公布也不能代表明年这个学校的水平,这样家长们无法选择学校,学校的压力效小了,学生的压力自然也就小了。
而录取学生的大学也成为一个个专业学府。比如专门搞文学的,专门研究建筑学的等等,学校在每个专业中设置一本、二本、三本,而“专业”的一本是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居于并肩位置的,而不是附属关系。
这样便会形成一个学生从小入大学,学习压力小了,学习兴趣浓了,专业化人才多了,并且行行出状元的新的中国气象。
我想,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时我们当前缓解不了太多的,但只要提高我们学生素质,谁说人是累赘,不是资源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