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短篇作品>父亲和他的〈百家姓〉

父亲和他的〈百家姓〉

详细内容

父亲今年已经八十九岁了,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还算好,尤其是他老人家的明亮眼睛,跟他同龄的老人比起来,总是会受到他那一辈人的羡慕、妒忌。所以,父亲在跟这些老人在村里的“老年活动室”玩牌时,总是会因为眼睛好的优势,赢他们三块两块的。

  于是,那些老人也就有些不服气,便拿出父亲的短处来攻击父亲――难怪呢,中齐佬的眼睛好,是他小时候没念过书呢。

  父亲就最怕人家在他的面前提到他不识字的短处。如果有谁这样说他,给他老人家听到了,那人也就会惹上一些麻烦了。他往往将人家弄得下不了台。

  呵吆,你识字。你这识字人,为什么还跟我这不识字的一道,一辈子做了“泥巴朋友”,嗯?我是不识字呢,我家现在也没有几个大学生的,呵呵……

  我知道,每当父亲发出这样“呵呵”地笑的时候,就是他老人家最得意的时候了。他把对人家的反唇相讥,引以为他最感自豪和光荣的事情了。

  因为,在我们这个以父亲为统帅,以我们兄弟四个为第二代的二十八人的大家族中,共有大学生十六人!父亲早就统计并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公布:在整个水北村上,我家的大学生总数是第一位!

  这个“第一”,连我这个在我的学生时代把读书看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二五不当的高中生,如今也跟着父亲一道沾沾自喜呢。

  兄弟四人中,我是老四,也是老末。小时候,要数我最不听父亲和母亲的话了。于是,弄得现在在父亲的眼里我还是那样地没有出息。我竟仍然被父亲当成“重视教育”的反面教材用来教育他的孙子们――你们可不要像你的四叔小时候那样,不听话……

  亏得我醒悟得还算早,竭尽全力供我的儿子上了大学,并还娶了一个大学生儿媳妇。这样,我的小家的大学生比例也就占了整个大家族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幸好,终于没有给父亲的大学生计划拖后腿。

  在我家,除了三哥是个大学生,我和大哥二哥都没有够上大学生的格。

  大哥因为当时家里穷得连吃饭都困难,没有进过学堂门,另当别论;二哥,小学没毕业,回生产队放牛挣工分,父亲当时也没什么异议,也可排在原谅之列;三哥很听话,聪明勤学,“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大学,成了村上当时轰动一时的“明星”。他也是我家祖祖辈辈以来隆重推出的第一位大学生。除我这个不听话的以外,在三哥的引领和父亲的教导督促之下,我家的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中,大学生人数也就逐年呈上升趋势了。

  大哥因为自己不识字,从抓家庭教育这个层面上来说,他跟父亲是配合得再密切不过了。于是,大哥的三个孩子,现在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包括他的两个儿媳妇和两个孙子(还有一个孙子高中在读,据说成绩很好)在内。大哥的一家目前就有七位大学生。二哥由于他的家境不太好,两个儿子只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为此,他曾多次遭到父亲指责。

  “穷穷穷,两个儿子上大学都供不起的……”记的父亲哪次这样说二哥。

  “谁不想都供他们兄弟俩都上大学的……田,总是要有人种的嘛。”二哥这样回答了父亲。

  父亲还是在唠唠叨叨,再穷也没有我那时候穷吧……

  父亲小时候,也读过书的。关于父亲读书的故事,我们全家大小都不止一次听他唠叨过的。至少,他给家里每个读过书的人,都讲过三遍以上,包括我在内。

  在我们家,谁的孩子到了学龄父亲总是要给他(她)说上一说,他小时候上不起学的那个故事。

  在父亲十三岁时,爷爷为了家里有个读书人,想到了要让父亲去读书。那时家里真的穷得揭不开锅,可是爷爷却冲动了,“就是一天,也要上一天!说起来,总算进了学堂门的。”于是,爷爷弄出几斤稻子送给了村里的先生,算给父亲交了学费。父亲也就兴高采烈地上学去了。

  《百家姓》是父亲他们的启蒙教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先生并不讲解,只是教让学生念,据说还要念出腔调来。这样地念了约三个礼拜,先生向父亲催交学费了。青黄不接的季节,到那里去弄?爷爷央求先生宽限一段时间,那先生也是个好心人,没有办法只得又留父亲在学堂念了下去。

  先生又催了,父亲只得回家对爷爷说。这回,爷爷没有说什么,他知道先生也是个可怜人,就再没有去求他。父亲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堂。走的时候,他带回了那本《百家姓》。这就是父亲读书的故事,听起来很平常。

  自此,父亲就惟有那本《百家姓》。这本《百家姓》成了他的宝贝。虽然上面的字,父亲只有开头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字认识,但在父亲看来,这似乎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

  尤其是现在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百家姓》,他总是喜欢拿出他的把本破旧的,封面不知被修补、粘贴过多少次的《百家姓》来炫耀一番,“赵钱孙李第一名,赵家出了个赵匡胤……”

  父亲的识字故事,往往给人以枯涩的感觉,可是,在他老人家看来,却是那样地满足、快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