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影中的古镇西塘
详细内容
人们一提到“江南”,恐怕想到最多的是那数不清的弯弯河流,烟雨中的亭、台、楼、阁,再有就是古代文人墨客妙笔下的诗词歌赋。在世人的眼里,“江南”这个词似乎总会与“水”相连。而事实上正是如此,是那些绵绵的河脉把翠绿叠嶂的山郭和炊烟袅袅的人家连在了一起,是那一座座绿屏斑斑的石桥和随波晃动的乌篷船让千年江南古镇的风情如水墨画一般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来宁波也有两年多了,去过的地方也不少。虽说慈城的古楼也别有一番古韵,前童古镇在断瓦残垣中也能嗅到清末留下来的那股湿潮的气味,但是这都不是我心中“正宗”江南古镇的模样。只有“小桥流水人家”才是她婀娜的身姿,“青瓦白墙”才是她优美的线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才是她晶莹的面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才是她迷人的气味。
我捧着古人留的下山水墨画来找他们笔下江南水乡的魅影。春风中的乡村,绿绿的水田,嫩嫩的小草,黄黄的油菜花,鸟儿飞过万户。一路寻来,那个美丽的古镇就静静地在车道的尽头,农田的深处等候着我的到来。夕阳西下,我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那个在人类文明进步下仍一身“素装”打扮的淑女面前,来到了美丽的水乡古镇――西塘。
金色的余晖,洒向整个小镇,高树、青瓦上的灯笼亮起,原来夜幕中的西塘是另有一番韵味。弯曲的小巷,把我们带到了河边。站在石桥上,放眼望去,看到了暮霭中的乌篷船一字排开停靠在了水面上。几条亮起灯的船,已经悄悄划过了前方的石桥,灯光下水面上隐隐留下道道水痕。夜色降临,我感觉眼前的古镇仿佛盛装起舞一般:纷纷亮起的红灯笼,在酒家客栈的屋檐下随风摇曳;河堤上的“绿丝绦”万条垂下,在装饰灯的闪耀下频频点头;远处水岸边随波荡漾的乌篷船若隐若现。华灯初上,两岸的酒店和住家,开启了木窗,风儿和潺潺的流水送来了人们的欢声与笑语……
西塘的夜很静,不知何时下起了细雨。漆漆的夜,柔柔的雨声,经历数百年的古镇向每位游客深情讲述着她那悠长历史。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同事们的笑声就打破了狭长、曲深小巷的安静。沿着凹凸不平的石径,踏着湿滑的青苔,寻着小贩的叫卖声,再次走进了古镇。那古味实足的小玩意儿,让我个个都难以放下。摊上摆的古玩和饰品就如这座古镇一样,满是岁月痕迹,好像它们真的是那百年历史的见证,真是传说中哪位名人墨客或艺术家留下的艺术珍宝。而那悬挂在许多店堂内的蓝白花染的蜡布服饰,更让人们感觉到了江南古时民风淳朴的味道。
小巷与古道再次把我们带到了昨晚那灯火阑珊的河边。几个人一起挤进了乌篷船。船儿在低矮的房屋前划过,眼前的建筑显得犹为地破旧,栏杆和石板上已长满了青苔,残缺的砖瓦,窗框上雕刻的图案已褪了漆色。船划过了一处庭院,那里栽种了一棵桃树,花儿正茂。这时不知何处又传来了阵阵哀伤的琵琶声,我当想,当年定有一长衣妙龄少女曾对歌拂袖翩翩起舞于此,一幕“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浓情上演。若晏几道见过,定会更加“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此情此景,我心中又增添了一股“江畔何人初风日,江月何年初归人”的莫名感慨。
船儿在碧波上不停地摇曳,船夫卖命地推着桨。数百年来,代代居住在古镇的船夫们,撑着他们的船,摇过了这座闻名水乡的风风雨雨,摇出了诗人墨客们的佳词名画,更摇动了每位船客的心。俊秀的水乡西塘,在烟花中更显动人,青瓦古楼,杨柳依依,窄窄的石桥,深遂的幽巷,静静淌过的河流,拂摆的乌篷船,构成了淡雅和恬静的水墨画。这幅画却只能用淡淡的墨去勾勒,去渲染,因为这里只有“黑与白”才能描绘出岁月流逝的深深痕迹,而那养育了世代水乡人的母亲河则是这幅画的灵魂与生命 .
“波光涟漪,水点乌篷,灯笼泛雨巷。杨柳垂丝,青瓦古楼,雾霭藏石桥。多少江南情,尽在诗画中。”
此乃“天上人间”,怎能不叫人“忆江南”?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