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规范.示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三个基点(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必须坚持创新性、规范性与示范性的统一,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这三个基本点,对于政府和高等职业院校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创新;规范;示范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而“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如何进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笔者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必须始终紧紧把握创新性、规范性与示范性这三个基本点。
一、创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和动力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一个充满困难与挑战,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注重全面创新、系统创新的同时,应抓好以下重点: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教育理念创新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体制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只有在创新理念的支配下,才可能有创新的思路和行为。由此可见,教育理念创新对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有学者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确立,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切忌“跑题”、“走调”;二要继承已经存在的、优秀的办学理念,切忌无原则地否定一切;三要创新而独有,切忌“邯郸学步”。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理念创新,就是要围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建设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进行预测与评估,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新理念和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提供观念和理论的指导。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创新内容。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措施、办学形式等方面的总和,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工作,影响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的方面和环节,探索和构建新的、能够及时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管理更加规范,实力更加雄厚,社会服务能力更加强大,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彻底改变过去存在的培养人才工作模式单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如现在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协议培养等,都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表现。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式会更加丰富多彩,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也会更加凸显。因此,要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同其他高等院校一样,主要任务是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要着眼于培养高科技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其中既要对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陈旧过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淘汰整合,又要及时汲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学术理论的前沿成就;在教学手段、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借助新的技术成果来加以改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受教育者能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成为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技术人才。这也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在人才培养上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