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艺术教育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环顾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都对艺术教育颇为重视,本文通过论述艺术教育对完善人格美,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阐述了艺术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艺术教育 人格美 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教育话题,是人类社会中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重要现象。它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教育,使人的内在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进而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促进作用。环顾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向来对艺术教育颇为重视,如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标志,即“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论语・泰伯》)。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引领人的崇高精神。西方后来在中世纪发展了“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表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施教者而言,使其在教育实践中明确艺术教育的发展性、重要性、实施性,对其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过程、探索教育方法、最终优化教育效果,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一、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美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以艺术美的形象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它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有活力与生机的领域,对于完美人的本性,培养人高尚的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善美意识
艺术的社会功能早在《左传》里就提到“使民知神奸”,就是能起到辨善恶的作用,唐代张彦远明确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既能起到从善从美的教化作用,又能提高道德水平。现代社会形态与古时相去甚远,但艺术的相对功能仍没有背离,好的艺术教育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在“成教化,助人伦”方面,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曾产生过较大影响。他曾提倡让民族艺术走进北大课堂,并在北大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其目的是“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也明确指出艺术美表现出人格的良好品性,人只有通过艺术美才能踏上全面自由之途,才能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2.艺术教育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斗志
中国古代《乐论・乐施篇》中提到:“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闻其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受,能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美术作品如徐悲鸿与名画《奚我后》,鲁迅先生郑重刊发的木刻《母亲》,对于鼓舞抗日斗志,纪念“左联五烈士”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其落脚点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人类自身的美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它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使人的感性和理性交融升华,使人的精神世界在理性的高度得到和谐统一,也就是人性的和谐统一,人性的完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人的感情,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所以说,只有提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