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爱情,感悟人生——五年制学生爱情作品阅读(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章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爱情作品的教学实例,探讨了五年制学生爱情作品阅读的几个问题,例如爱情的标准、爱情的态度、爱情的责任等,并提出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五年制学生如何解读爱情、感悟人生的问题,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爱情;情感;人文教育
在笔者所教的五年制语文课程中,有一些涉及到爱情题材的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解读爱情题材的作品,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而必须客观正视和需要进行艺术教学的一个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情的特点,过去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向视爱情为禁区。面对语文课程中的爱情题材,通常采取一种或回避或扭曲的消极态度。
其实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呢?五年制学生的心理生理都逐渐趋向成熟,他们对爱情题材的作品感兴趣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对涉及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想回避也回避不了,如果故意回避反而会对学生个性的健康的发展,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解读爱情完全符合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这一时期又恰恰是青春期的学生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他们首次出现性生理、性意识,并对整个心理活动带来重大影响。而目前大量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带来冲击。所以与其让他们在爱情问题上朦朦胧胧,还不如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让“爱情”这一人生交际的最美妙的乐章奏响在课堂。以下结合经典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的课堂教学,探讨一下爱情题材作品阅读中的一些问题。
爱情是人间最美妙的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主旋律。其中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爱情、诠释情爱的主要方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课文中所选的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即是这方面的经典。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更好地领会感悟爱的真谛,深刻地透析社会人生。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罗伯特-彭斯民歌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情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无比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我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
在六月里开得新鲜;
我爱人象一首美妙的乐曲,
奏出动人的和弦。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一种怎样的爱呀!——“直到大海枯干见底”。“到太阳把岩石烧裂”。“直到最后一息“。诗人表现的爱情是何等的执着、坚定和悠长!但又有一丝淡淡的哀婉。
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然而此时的诗人是囊中羞涩,无法带给恋人幸福,只能忍痛离去。但还是充满着美好的信念——“再见了,我唯一的爱人,
我和你只是短暂的分离,
我一定要回来的,我的爱人,
哪怕相隔迢迢万里”。
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
解读这首诗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或带给我们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