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慢设计(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慢设计、Drooy、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的一种设计观念:慢设计,指出它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通过淡化产品的功能,增加人和身边的世界之间额外的情感交流,从而帮助人们徜徉于精神生活的世界。本文认为,慢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
在当前追求高效的社会,任何慢的事物都被认为是低效率的。“慢”可能更多地让人想起无能、愚蠢、贫穷、落伍,遭到人们的摈弃。人们只认同“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现代生活的口号。现代社会公认聪明、有为、富足的人,—定属于那些“与时间赛跑”的人。以“快”为重要特征的工业文化把效益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个“效益-财富-真实”的等值关系得到确立。对“快”的认同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会大大提高社会的物质财富,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在生活上,人们在家里吃饭的时间越来越少,交通拥挤和购物等候令赶时间的人心情烦躁,孩子和父母一样忙碌,家长一致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享受童年该有的一切;在工作上,很多人为了保持精力和速度,依赖的已经不是午休和喝茶,而是更有危害性的卷烟和安定药。人们忙于或被迫赶着快节奏生活和工作,早已忘记了享受生活。在“快”的世界里没有清风明月、朝露晚霞。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严重忽视情感的存在。单方面地追求物质财富,无法为心灵找到可以停泊的港湾。
朱光潜先生曾在《文艺心理学》中说过这样一件事:在阿尔卑斯山谷里,有一条汽车路上风景很好,在路边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1]阿尔卑斯山的管理者希望那些赶路的人们能够驻足流连一会儿,体验一番绝美的景致。通过这件事,朱先生指出,在生活中,若我们超越当下,和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暂时分割开,控制行为节奏的惯性,慢下来,我们就有机会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朱先生的著作是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他或许没想到他提及的“体验生活需慢下来”的主张,竟成为时下西方“慢活”运动的宗旨。慢活运动是一场抵制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全球运动。它源于1986年意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CarloPetrini)推动“慢食运动”,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慢食运动原本是抵制快餐及超市文化的——认为快餐饮食是粗糙的、缺乏关怀的——后来其主张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变成反对现代饮食文化的一场健康运动。慢食主义者除了放慢饮食的速度、体验饮食乐趣外,还关注食品的材料和制作过程:他们不吃配种和转基因处理的食物,不吃人工饲料和激素喂养的食物,喜欢缓慢而精心制作的食品。这种“慢食”风潮从欧洲开始席卷全球,并由此发展出一种“慢”的生活方式——慢活。慢活主义宣称慢活不是偷懒、低效、缓慢的借口,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不受物质生活的牵绊,找回在忙碌的、快节奏的生活中遗失的自我,多关注身边的事和物,花些时间享受精神生活。
如今,世界各地都有慢活组织机构,例如欧洲的时间减速协会、意大利的慢食组织和“懒人俱乐部”、日本的树懒俱乐部以及美国的今日永存基金会等。慢活有一系列的表现途径,除了慢食和慢走,还有慢写(好好读一本书,写一段感受,寻回失落的人文精神)、慢爱(反对一夜情和快餐爱情)等。瑞士建筑师阿特利·彼特(AtelierPeterZumthor)响应慢活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慢设计概念。和其他“慢”运动一样,慢设计也得到了西方人的热情响应。
慢设计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理念。
它不是指设计时间的长短,而是强调设计师在设计创作中应处于一种平和、放松、随性的感知状态,即遵从内心最率真的状态。在这样状态下,慢设计的作品以一种令人惊讶又可亲的形象展现出来。它就像一首古老的慢歌,触摸人们内心最容易被感动的情结,使人忘记时间的流逝,感受生命刹那的静穆。天地万物周行不止,只是随我慢下来了。当看到这样的作品时,其功用是不会被人们一目了然地知晓。因为,它正是通过这种功用的模糊性慢慢使观赏者淡忘该产品的使用“目的”,也就是说,在人与产品的实际用途之间产生距离,从而使得欣赏者遗忘现实生活中的琐屑与忙碌,品味产品的生趣,体验到轻松和缓慢的感触,从而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