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艺术理论论文>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一)

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在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发展趋势。该文试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的分化及综合,结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论述开设综合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关 键 词:艺术 分化 整合创新 音乐教育 艺术教育
  
  当历史的脚步迈过2000年的门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高度发展,我们听到了新世纪那嘹亮的号角——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学科的交叉、渗透、整合、创新已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艺术课程就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综合课程。本文试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的发展脉络,结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论述开设综合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一、古代艺术的综合性使古代音乐教育呈现艺术综合的特点
  
  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是诞生较早的古老的艺术种类,都属于审美艺术。在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和诗歌三者是结合为一体而统称为“乐舞”的,可见最初的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毛诗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1]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往往以诗、歌、舞、乐多种艺术形式结合来表达和抒发思想情感。绘画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古代许多岩洞壁画等艺术遗迹可以看出,它是真实记载古代人民艺术生活的重要载体。
  周朝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了其音乐教育的内容:“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2]由此可见,我国最初的音乐教育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范围也比较宽泛,体现着艺术综合的特点。它不仅要求进行音乐舞蹈技能的训练,还要求学习道德伦理规范、语言文学诗歌等。
  
  二、艺术的交流、分化与发展促使音乐教育走向专业化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我国古代的《龟兹乐》《秦汉乐》《西凉乐》以及《东方狮子舞》都是其他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唐玄宗加入了印度《婆罗门曲》的声腔而写成的。民族间艺术的交流既是各民族互相了解、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原来诗、歌、舞、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彼此分工的倾向。诗歌逐渐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并演化出叙事诗、词、散文、小说等语言艺术形式。音乐和舞蹈也逐渐分离,各自丰富发展,自成体系。音乐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声乐和器乐,从古代的“但歌”“但曲”发展到多种声乐演唱形式和器乐演奏形式。舞蹈也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民族舞蹈、社交舞蹈、表演舞蹈等。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种类。
  各艺术领域在分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综合发展。如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是歌曲与叙事诗的综合;将舞蹈与歌曲相结合来描述故事的歌舞戏《参军戏》;歌曲与舞蹈结合而成的民间歌舞形式,如汉族的《秧歌》、蒙古族的《盅碗舞》等;由歌唱和语言结合并辅以音乐伴奏的说唱音乐形式,如《弹词》《琴书》;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诸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戏剧,如《杂剧》《南戏》,以及逐渐形成的各地方剧种。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分化和发展,出现了专业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与此相对应,音乐教育也从开始的综合性走向单一性和专业化。秦汉时期的“乐府”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主要任务是收集民歌并整理创作,培养艺术人才进行表演。唐代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内部分工明确,对乐师的训练和考绩有严格的制度。《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习乐,立师以教,每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上、中、下三等,申礼部。十年大校之,最优劣出黜陟焉,凡乐人及声人应较习,皆着簿籍,校其名数,分番上下。”[3]可以看出,对乐师技艺的要求非常高,艺人技艺的水平决定他们的职位等级,也说明了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专业化的特点。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很单一,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上属于“技艺”的传教。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多是师徒相传,求“技”的特征也十分明显。
  
  三、艺术种类的整合与创新呼唤着艺术教育的整合创新
  
  艺术种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依存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决定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那么各种艺术形式也要从自然、社会和其他艺术学科汲取营养,融会贯通,重新整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如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形式就是在传统器乐合奏的基础上,融入舞蹈表演的元素,利用舞台调度的手法改变传统器乐演奏的静态表演模式,再加上流行时尚的化妆和服装,给人以清新的视听感受。小品的出现和发展也是综合了话剧、相声、歌唱、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手段,通过不断地整合创新而逐渐为大众接受。有一部曾获得全国大奖的戏剧,是创作者看到某位画家的版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并以版画为舞台背景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