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银行商业化运作的几点建议(一)
详细内容
摘要:国家开发银行在商业化改革后,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如何按照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开展业务,完善业务功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围绕此问题,本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开发银行的业务优势,主要从业务拓展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开行;商业化;建议
国家开发银行自成立以来,在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在法人治理结构、业务领域、经营模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按照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开展业务,但开行在业务定位方面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中长期业务为主,与一般商业银行有着较大差别。结合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经验以及开行的业务优势,本文围绕业务拓展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完善业务功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继续坚持开发性金融特色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
开行商业化改革后,虽然需要按照商业银行要求进行经营,但在业务定位、客户选择上仍有所差别。开行可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特色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1.继续完善机制建设
开行受机构、人员限制,不能向商业银行那样通过大规模网点来开展业务。因而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与政府合作成立金融合作办公室,以及城投公司、担保公司、学生资助中心、社区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合作机构,在区域内开展业务、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宣介等方式将开行的业务、风险管理理念透过合作机构向市场发散,培育信用环境,并取得了一些效果。在商业化改革后,应继续完善机制建设,扩大业务优势,实施差异化竞争。
2.继续加强与财政互动机制
在当前我国主要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主要方法就是建立市场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此方面开发性金融与政府财政有着共同目标,形成了双方互动的合作基础。同时在市场缺失或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的条件下,金融运作风险较大,并有可能因为信用能力不足而难以展开相关活动。因此,开行在今后仍需要加强与政府财政的合作互动机制,利用政府组织优势共同开发市场、建设市场、发展经济,走差异化道路,降低开行贷款风险。
3.培育项目商业价值
开行目前进入的业务领域贷款期限长,贷款项目往往实现战略目标意义大于商业意义、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短期内难以体现项目的商业价值,虽然开行设计了较为完善的信用结构,但与商业银行贷款项目相比,风险仍显偏大。按照商业化运作要求,开行在项目选择、评审中除了测算偿债能力以外,还应通过金融机制组合、市场培育等措施,对项目后续可能产生的商业价值进行评估,保持科学协调发展。
4.拓展业务深度,带动商业性金融
目前开行的项目贷款和地区开发常常成为商业银行跟进的先导,体现了开行的带动功能,但后续竞争也随之加剧。面对此种情况,开行在成熟领域可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有所区别而非正面竞争。同时把开行的开发活动向宽度、深度和厚度“三维”空间拓展,不断创新发现新的“蓝海”,形成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良性互动,保证开行科学发展以及领先优势。
二、按照商业化要求,转变经营观念
从政策性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后,开行就要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则进行运作,在经营观念上也要相应调整,因势而变。
1.从项目优势向客户优势转变
在以前开行主要经营中长期项目贷款,因而在经营观念、内部流程上习惯于“以项目为中心”开展业务,这种业务关系往往随着贷款本息的偿还完毕而终止,不利于银行的持续发展。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执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开行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并且目前以政府及国家大型集团等客户为主,客户开发、关系维护等方面相比一般客户难度较大,在商业化改革后这种客户关系压力将更加困难。因此开行可利用现有的项目优势,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手段,切实以客户需求为业务导向,适应后期发展的要求。
2.平衡风险与收益关系,坚持风险控制与价值管理统一
从目前来看贷款业务仍是开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最主要的风险领域。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贷款损失分布具有“厚尾性”(Heavy Tail),即银行贷款损益概率密度函数的尾部比一般正态分布的尾部更宽,贷款巨额损失或巨额收益的概率一般大于正态分布所计算的概率。
同时作为承担和经营风险的一个特殊行业,银行对授信风险的态度不应该是消极的回避,也不应该只是事后寻求化解,而应该把风险看作一种资源,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积极开发可以利用的金融产品、机制来化解自己承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