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银行管理论文>次贷危机与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框架构建(一)

次贷危机与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框架构建(一)

详细内容

摘要: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我国银行业亦未能独善其身。次贷危机的发生是众多银行的自身风险演化成系统风险的结果,我国银行业自身风险的防范在微观意义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宏观价值。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风险管理体制比较落后,风险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等等,促使我国银行业必须在次贷危机下构建自身的行业风险防范体系,建立起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框架。
  关键词:次贷危机;我国银行业;混合经营;风险防范
  一、引言
  
  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危机程度的不断加深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危机带来的问题和损失也在逐渐加大。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倒闭,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美国投资银行模式的结束。伴随着美国投资银行大厦的轰然倒塌,全球金融开始动荡,欧洲银行业陷入了恐慌之中,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被迫采取提高存款保险、动用巨资向银行注资等办法出手施救。次贷危机的发生是众多银行的自身风险演化成系统风险的结果,于是,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在微观意义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宏观价值。因此,银行业风险的微观防范具有巨大的宏观意义。针对金融危机,各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防范银行业的风险,以期切断银行业风险系统化的途径。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回顾可知,对于次贷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框架,相关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拟在对我国银行业次贷风险隐患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银行基于宏观稳定的风险防范框架。
  
  二、我国银行业的次贷风险隐患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银行运行及监管体系与美国等金融危机重灾区的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是世界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个人住房贷款产品创新表现为几大品种上:递进还款住房贷(GPM)、质押账户住房贷款(PAM)、分享增值住房贷款(SAM)、气泡式住房贷款(又称宽限本金偿还式住房贷款,Balloon Mortgage)以及可调利率住房贷款(ARM)。[1]在美国的房贷市场上,银行有关房地产贷款的期限、利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很多,相对于我国而言,有着更为灵活的政策。我国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主要集中在四类产品上,即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再交易住房贷款。还款方式基本上有一次还本付息、等额本息还款和等额本金还款等,住房贷款政策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造成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门槛,规避风险。我国的住房价格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幅度上涨,而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业及政府监管机构都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看作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吸引客户贷款买房,各银行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个人住房贷款产品,大量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近几年国内银行创新的房贷产品主要包括:(1)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深证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的等额本息还款法贷款,每月相等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优点是还款金额稳定,不易逾期;缺点是还款总额高于等额本金还款法,适合收入稳定、每月有固定收支结构的工薪家庭。(2)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深证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的等额本金还款法贷款,每月归还相等的贷款本金,同是归还当月应支付的贷款利息,优点是月供递减,总体利息负担较轻;缺点是前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较多,适合于收入稳定,前期能承受较大月供的人群。(3)农业银行的固定利率/混合利率贷款,开始一段时间利率不变,之后换为浮动利率,优点是利率不随物价或其他因素而调整;缺点是利率低时会多交钱,适合于收入固定、预期升息或锁定风险的人。(4)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等额递增还款贷款,每月等额还款,以后每间隔一格期限,在上期基础上增加一定额度,优点是利息负担轻,还款压力小;缺点是如贷款人预期收入减少面临还款压力,适合于预期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5)建设银行的“宽限期”还款法贷款,约定期仅支付利息,后按约定方式还本付息,优点是减轻客户支出负担;缺点是对还款者年龄有限制,属于还款前期资金紧缺者。从这些创新的房贷产品可以看到,银行通过创新各种产品向市场投放大量房屋抵押贷款。这刺激了贷款人的贷款欲望,风险随之上升。此外,各商业银行还推出了其他形式各样的个人住房贷款产品,如个人住房循环贷款、接力还款法、灵活周期还款、入住还款法、置换式个人住房贷款等多种形式,这不仅向市场投放大量房屋抵押贷款,同时也导致巨大的风险隐患[2]。
  
  三、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制定了包括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岗位制约、内部审计等大量制度,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3]
  
  (一)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
  我国银行业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1)风险管理理念成熟度不够。我国一些银行的经营者不太容易正视风险,不愿意放弃隐含着高风险的市场机会,有的经营者也不习惯用长期稳定的利润标准衡量业绩,易于陷入非理性扩张和竞争等误区;(2)对风险管理的认识高度不够。未认识到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史上,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3)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深度不够。未认识到提高风控水平是做好客户服务、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的基础和前提。
  
  (二)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我国银行业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呈现为:(1)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2)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3)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4)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行全员,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
  
  (三)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
  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较为原始主要体现为:(1)在风险管理工具尚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2)对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经济附加值、资本附加值等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大都是离全面应用还有不少距离;(3)风险管理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市场工具的匮乏是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4)风险管理相关数据积累不够。
  
  (四)风险管理体制比较落后,风险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
  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制落后突出为:(1)风险管理的垂直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纵向的风险控制体系;(2)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还不能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的专业化管理,精通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的专业性人才比较缺乏;(3)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4)风险管理的传导机制不健全,在绩效考核上普遍实行短期账面收益的做法。
  
  (五)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