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银行管理论文>全球银行产业的结构调整(一)

全球银行产业的结构调整(一)

详细内容

背景

  在对总体有利的经济周期环境下,大多数工业国家银行的获利能力在90年代上半期都很稳定或者有所提高,日本是一个例外,其银行部门面临着严峻的金融问题。但是,这些良好的近况不能掩盖该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从长期看,一些工业国家的收益边际最迟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降。同样,在非英语国家,银行的股票价格的增长速度低于股市总体指数的增长速度。更明显的是,利差净幅度大范围的缩小使得银行传统的中介业务的盈利率长期处于下降趋势。而从80年代末开始的相当大范围的“单独”资信等级的下降进一步恶化了机构的风险形象1。就银行资产和利差净幅度的收益率下降而言,美国可以说是一个局外人,其收益率有明显的提高2。
  注1:Fitch IBCA的“单独”资信等级评估的是银行在没有当局或其所有者的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的信誉。
  注2:美国的利差净幅度的增长受到几个因素的支持:小额存款的利率成功地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投资重点从有价证券转移到收益更高的贷款,特别是在90年代需求回升之后;90年代初收益率曲线的陡升。
  这些数据都是推动银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机构合并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具体表现。在宏观经济方面,金融机构在职能、地域、价格和资产负债表方面的管制放松,加上金融服务的技术进步,大大增加了潜在产出并降低了边际生产成本。同时从结构上看,因为筹措小额资金和大额资金的成本增加了,而且股东要求他们的投资得到适当收益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金融资本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管理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银行必须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公共部门正在减少对单个机构的支持和紧急援助(当然,全面危机的情况除外)。这个因素表现为一些国家的“法律”等级的下降3。从宏观角度看,信用限制条件的放松和竞争压力的加大助长了信用膨胀和资产价格失调的恶性循环,是导致一连串大范围的金融动荡的原因。由此造成的危机是推动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和机构合并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注3:“法律”等级不是评估一个机构的信用质量,而是反映等级评定机构对该机构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能否得到支持的评估。
  展望未来,推动变革的力量不太可能减弱。制度放松还没有走到尽头。在美国,银行消除现有的职能界限的前景还不明朗。在日本,“大爆炸”措施的效果也才初露端倪。在欧盟,抵押信贷部门暴露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是时间问题,进一步详细审查仍然阻碍小额业务金融部门提供跨境服务的商业限制也只是时间问题。此外,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其理由是:价格透明度的提高、外汇收入的减少、国内企业利用本国货币而形成优势的消除、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金融派生工具市场范围的重新定义。到目前为止,保险业的管制放松落后于银行业,这将在不久的将来对金融业的其它部门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太可能会慢下来。具体地说,发送新渠道和支付新渠道的开发所带来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小额业务金融部门的影象不应被低估;各种形式的电子银行就是一个例子。随着软件公司和计算机网络供应商的加入,金融服务业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总而言之,金融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可能会继续推动金融部门的长期增长超过平均水平。私人养老金需求的增加使得资产管理服务的前景一片光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是,银行把握新机会的一个前提就是实现成本高效率,并把资金重新配置在盈利高的业务中,同时还要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避免承担过高的风险。
  
结构调整的特征

  人们普遍认为金融业中许多部门的资金能力过剩,这在逻辑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凭行业经验办事、观察不仔细和测量不细致使得这个现象变得更为复杂。在理论上,衡量资金能力过剩的最好的综合方法是测算自由资本金周期性调整后的收益与其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差额(有关公司金融的文章中常常称之为“自有资本的成本”)。这个方法使用于单个机构或某个特定的金融部门。但是,由于可获得数据很少,而且资产负债表的透明度很低,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实际,而且很难反映总体水平,特别是在跨国的情况下。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都主要依赖一些间接指标,如资金能力的压力。
  人们普遍认同了结构调整的几个特征。金融机构的数量会减少,单个规模会扩大,从而导致资本集中。这可以促进小额业务银行和大额业务银行的剩余资金能力的减少,帮助平衡加大了的竞争压力,并使机构的规模扩大到可以支付基础设施、生产和销售所必需的开支。对大额业务金融部门,如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规模是十分重要的。成本应该进一步降低。分支机构应该收缩,并转而提供净产值更高的服务。至少在中期,金融部门的雇员会减少,而雇员的职业技能会更高。由于银行试图节省昂贵的资本,并试图满足对资本市场相关服务的需求,如提供证券包销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所以,银行收入中非利息收入的比例很可能会增加4。但是,这些发展趋势的速度和极限还不清楚。
  注4:虽然非利息收入在相对增加,但美国证券业的数据表明,该产业的边际收益没有相应提高,甚至可能有所下降。
  总的趋势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数目会减少,资本集中现象会加强,人事费用会降低,而分支机构会收缩。同时,有证据表明,各个国家和市场的机构合并与合理化进程发展不均衡。这不仅是因为发展的最初环境不同,还因为所遇到的阻力大小不同。
  北欧国家银行业的机构合并进程最快,并在某些方面走得最远。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历了一场银行业危机。欧洲大陆和日本的结构调整进程落后于英语国家。出现这种不均衡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银行降低人事费用的能力不同。储蓄银行、合作银行和储蓄互助银行数目减少的最多,但在减少雇员方面,只有在发生过危机的国家才有进展,如美国和北欧国家。此外,在这个产业的结构调整还常常伴随着资金涌入竞争早已激烈的部门。
  虽然现在进行的结构调整是必要的且是值得的,但它还是有风险的。由于竞争加剧,而且成本结构僵硬,这可能会促使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这种情况在每个产业都会出现,但在金融业尤为明显,特别是银行业,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与其它产业相比,由于盈利性不会立即降低,所以银行业不能自我纠正过剩的资金能力。相反,盈利性会暂时提高,恶化经济周期。具体地说,信用膨胀会暂时刺激经济活动,抬高资产价格,从而反过来给金融市场带来有利影响。向新兴市场国家过度放款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资金能力过剩的现象可能会因此而变得不太明显。第二,政府的干预会进一步削弱制度。为限制金融动荡的影响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保护措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样,在一些国家,大范围的公有制使银行业可以不完全暴露在竞争压力的影响之下,而可能加大了私营部门面临的竞争压力。换言之,银行业正面临着一个“exit”问题。自我纠正机制的缺乏,再加上“exit”问题,银行业可能因此陷入永久性资金能力过剩的漩涡,即使在没有技术进步压力的情况下也有资金过剩。这可能会因此增加金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