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语教学论文>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一)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一)

详细内容

摘要: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概述了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然后分析了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并详细阐述了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建议,最后指出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英语;校本教材;教材开发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school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rstly, this paper generally discusses the ess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school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Then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school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urthermore , It gives out the suggestions of development in details, Last but not least ,I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the English school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school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velop

0 引言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内涵:(1)高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和企业员工是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他们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2)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教材选编、教材整合、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创编等多种活动。(3)企业参与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企业的参与可以保证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贴近社会用人需求。[1]

1 开发意义

1.1 高职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实施高职校本教材开发,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2]虽然现今有高职高专英语规划教材,但只是一种普遍导引性的教材,具体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就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迫在眉睫。

1.2 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这要求高职学校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现今的高职英语教材要么沿用专科教材,要么借用规划教材,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3]

1.3 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职业变化加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英语校本教材。其次,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正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健康地开展下去取决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则是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再次,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有职高生、普高生、初中毕业生 、社会待业青年等,学生群体的多样性造成依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而且生源的多样性使得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在所有学科中最为参差不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开发英语校本教材,打造出特色高职毕业生。

2 开发建议

2.1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目标

目标是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从目标开始。[4]首先,学生来自职高、技校、中专、普高甚至初中毕业生和社会待业青年,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基础普遍很差,因此教学目标是尽量达到大专毕业水平;其次,高职公共英语固有的特性要求学生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必备的英语知识。包括核心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日常英语知识。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英语,涵盖所有学科知识,因此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横向拓展,纵向以够用为度。再次,高职教育应重视创新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多文化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技术与方法的运用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

2.2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内容及教学模式。 “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指“技能”,而是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

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5]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综合性、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6](如编写英语校本教材概述本校、本地区的基本状况以及国内外职业发展情况;某一职业的现状和展望及其所涉及到的多学科知识;相关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对职业道德,职业艺术,职业心理等诸多知识进行探讨。)内容组织要体现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三个基本准则。如第一册编写本校、本地区概要,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高职的现状和展望,国内外职业发展状况,高职新生心理,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等;第二册编写基本的职业应用英语知识,如应用文写作,办公室英语,日常英语等;第三册编写针对性强的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如各种职场英语。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英语教育,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内容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英语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职业英语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英语应用实践教学要占到50%或更多,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英语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实效。

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上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又包括课内与课外。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应用英语。如,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到旅行社当见习职员;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当然课堂教学环节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7]

2.3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编写的团队。其开发过程中必须广泛吸纳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家长、政府部门人员、行业专家及管理者等参与。[8]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大多还是以学校为主的.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的客观联系割裂开来,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也不愿学。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使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真实地反映到学校,开发的课程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另一条可能的途径就是吸纳学生进入课程开发,使学生本身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生活史、文化背景、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予以充分的关注,甚至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在主体性高扬的时代,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另外,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如果只局限在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远到校际之间和机构的互动联系,实属短视。”

2.4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形式。

既可根据专业特点,也可根据学科结构,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抑或三者兼而有之开发针对性强的高职英语系列校本教材。

如专为某系开发的高职英语校本教材,为某专业开发的教材,如旅游英语,营销英语等,也可开发全校通用的英语校本教材,如职业道德,职业艺术,职业心理等。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还可采取纵向与横向的形式,各专业英语教材开发就属于横向,如简单易懂的工程造价管理英语,数控英语,模具英语等等。纵向的有适用于同一专业高低年级使用的英语校本教材,当然也可为各个年级分册编写全校公共英语。如低年级的职业心理英语,职业道德英语,职业法律英语等,高年级的职业艺术英语,职业开发英语,职业管理英语等等。[9]

总之,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应按照逻辑顺序,即根据学科内在联系来编写课程内容,如工程造价管理英语的编写按照,工程项目,工程管理,合同准备,发包,合同文本撰写等等;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还应按照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高低年级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应有所侧重;再次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还应按照螺旋式,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如旅游英语,低年级只是一些基本的概念,职业技能,职业道德,高年级就应是职业能力方面,如旅游公文作,旅游管理,旅游开发等等。

2.5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教学大纲。阐述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和本门课程教学目标,并对学习本课程的思路进行必要的提示。[10]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反映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理论授课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学习成果评价标准方面)依据教学目标和表现目标,列出对习题、实训以及考核的标准和要求。课时与分配,依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少,以及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情况,按照知识、技能、态度等形成的科学规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排列教学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