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英语教学论文>高中英语阅读策略的对立统一(一)

高中英语阅读策略的对立统一(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高考把阅读作为重要考查项目。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优化阅读策略,阅读策略的差异对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能卓有成效地调控自己的阅读策略。本文总结高中阅读策略的特征,发现教学策略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并阐明了其中主要的四种.

关键词:对立统一 微观与宏观 言内与言外 内容和形式 课内与课外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英语教学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高考也把阅读理解作为考查的重点,而提高阅读成绩的关键在于优化阅读策略,因为阅读策略的差异对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阅读策略及其特征

阅读策略是指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安排阅读活动而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它包括阅读观念和阅读管理两个部分。阅读观念是读者对于如何做好阅读理解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它对阅读行为起着无形的支配作用。阅读观念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它受读者的所处的文化环境、个人经历与传统学习的影响。正确的阅读观念需要培养,更需要长期的锤炼与不断修正。阅读管理是读者调控阅读过程的手段与措施,它包括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两者是阅读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协调得当,阅读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阅读策略具有整体性,是观念与管理互相制约的结果。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不断进入策略系统之中,读者要根据自己水平的变化与内容的不同,不断做出调整,使系统呈现动态性特征。因此,读者在运用阅读策略的时候,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适度,二是要把前馈与后馈相结合。

本文是对高中阅读策略的理论性归纳:一是为了指导常规的课堂教学,这是最终目的;二是为了指导学生应试的答题能力,这是应用性的目的。

二、阅读策略的对立统一

阅读过程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具有双重属性,有向两个极端发展的倾向。揭示并处理好统一体中各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对立的因素,才能把握好阅读的方向,确定好活动效果的准则。阅读规律决定了阅读过程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这些特性之间相容而不重复,相关而又独立,简练而明晰,对指导阅读过程具有策略性的意义。同时他们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可灵活处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概括地说,阅读过程存在着以下主要4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1、微观与宏观

微观的阅读过程是“自下而上”(bottom―up)阅读模式的过程。这是一个字母、单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单位的详细而精确的辨认过程,其得到的意思也是这些语言意思相加的总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解析作者通过语言平台意欲表达的思想,阅读活动被称为“重新架构作者理念的解码过程。”宏观的阅读过程是“自上而下”(top―down)阅读模式的过程。它是选择最少的必要语言提示来进行猜测,所以这种方式也被称作“心理语言学猜测游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主动参与者,他还要借助语言的表音系统,句法系统和语义系统重建书面语意义,而且要借助个人的先期经验及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前瞻结果。

在阅读测试中,考查“微观”能力的检测点主要体现在事实细节,猜测词义等题目上,考查“宏观”能力的检测点体现在文章主旨、深层判断、推理判断、与推测结果等题目上。近几年高考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重点检测考生对语篇的领悟能力,在选材上趋于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注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并增加阅读量和提高读速。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的教学策略是:整体规划,阶段侧重,强化阅读宏观意识与微观意识,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于具体的阅读过程中。

阅读微观意识的培养可从处理冗余信息,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入手,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不拘泥于对个别与阅读理解考题无关的词、句或段的理解。具体地说,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调整读速,利用文中的“信号词”来解题。有些信号词预示前后内容相同或相似,或者相互补充,如and, in addition, what’s more, such as等。遇到这类词,可适当加快阅读速度,或可借此推测生词的词义。

阅读宏观意识是指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进一步综合运用已知的有限信息的能力。培养宏观意识可以用缩写和编写提纲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就是把文章段落先缩写为句子,后再缩写为短语,进而把整篇概括为简明的提纲。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确定主次信息点,过滤冗余的信息,浓缩关键信息,最后把信息点概括成为连贯的短句或纲要。此外,还要教会学生,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可以帮助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基调。代词I, we, 转折词but、yet,情态动词must, should与连词 unless, though等,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放慢速度,其信息往往是答题的主要依据和线索。

微观与宏观意识结合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阅读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文章时,一个活动是从单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形式上进行字面理解,另一个活动是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原有的世界知识和背景知识重建信息。读者以自身的认知行为作基础,理解文章是基于他们对已有经验的推测或利用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微观与宏观意识辨证统一于阅读过程之中。

2、言内与言外

阅读深度由低到高分为3个等级: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是指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与细节,属于言内阅读。深层理解要求读者能弄清楚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深层理解与评价性理解属于言外阅读。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该包括言内与言外阅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之上进行的,两者相互联系,高层次的理解包含着低层次的理解。例如下列例句就包含着不同水平的理解:

The hungry lion gathered himself for a spring; the poor man was too frightened to move.

(1)表层理解

What was the lion going to do?

(2)深层理解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man and the animal?

(3)评价性理解

Do you think the way the author wrote was suessful? Why?

If you were the man, what would you do?

很明显,(2)和(3)都没有现成答案,这时候非需要言外阅读的参与不可。由此可见,文章中关键词语的字面意义与合理理解文章所必需提取的信息相距越远,即言内阅读与言外阅读相距越远时,阅读难度就越大。因为读者这时在提取和加工信息中作的努力就越大,需要推导补充的空缺环节就越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言外阅读的相关因素有:

(1)词汇量的大小。

(2)句子结构的复杂性。

(3)读者的背景知识以及对题材的熟悉程度。

(4)文章中话语以及连续语境的相关程度,等等。

上文提到,近年高考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性和细节性考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在未降低言内阅读原有要求的情况下,对言外阅读的要求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