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习得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根据新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探讨如何通过校本教育研究的合作模式设计计算机软件辅助语言教学(call)软件来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通过辅助软件统计阅读材料中的生词量来评估易读度,帮助学习者选择互联网上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视觉、听觉、注释生词等手段辅助阅读并通过单词与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多重匹配而通达语义,从而强化阅读中词汇的习得, 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校本教育研究 计算机软件辅助语言教学 语料库 词汇习得
1.引言
根据教育部2003年4月份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其中关键是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1]
词汇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利用互联网上真实的语料,运用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软件评估阅读材料的易读度开发课程资源,并通过注释生词等手段在阅读中强化词汇的语境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扩大词汇量的问题。
2.文献综述
计算机软件辅助语言教学(calt)又称为计算机软件辅助语言学习(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 ,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软件辅助外语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建立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是通过原有语言知识结构和新的语言输入相互作用建构他的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中心是意义建构,它强调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 这五大特征正好与warchaucer(2000)归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特点遥相呼应:①使学生投身到与他们将来需要有关的各种有一定难度的真实任务或解决难题活动中;②指导他们分析实际交流中的语篇内容、意义结构、语用特征、句式用语等,并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知识教学。(顾佩娅方颖,2003)[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极大地改变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方式。互联网上的大量真实语料将为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非母语英语课程)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在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这场影响深远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倡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需要自定课程修习计划,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高中英语课程既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也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变革。(余文森,2004)[3]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还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高中新课程标准在词汇与阅读方面提高了对高中生的要求。《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4]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读难度略低于所学语言的材料,生词率不超过3%,能根据语境中较为明显的提示和构词法知识推断少数生词的语义或初步确定语义的范围。”而高中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生(八级)要求达到的语言技能目标要求:“能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1]
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学的要求很值得我们探讨.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校本教育研究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在谈到校本教育的定位时指出:校本教育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研究,实践性是校本研究最根本的特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余文森,2004)[5]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校本教育研究可以采取多种合作研究模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通过互联网合作共同开发课件,或教师与专家合作。这种模式将有利于拓展教师校本研究的视野,弥补研究经验的不足。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2.1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软件在外语阅读中习得词汇的应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作为确实可行的校本教育研究方法,为学校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教学实践,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本文尝试通过校本教育研究的方式,在相关二语习得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通过互联网合作共同开发课件,或教师与专家合作的模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应用于阅读与词汇教学。
根据二语习得大量研究证实,学习者在综合理解所阅读的文章时,可以伴随获得一定数量的生词(pitts, white & krashen, 1989[6]; dupuy & krashen, 1993[7]; omura,1992[8]; etc)。
信息加工理论对语境中习得词汇的启迪。研究表明,在语境中记忆词汇是一种词汇的深加工。人们对事物记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深度.记忆重复孤立的词是一种低层次加工,记忆效果差;将词与所处的语法结构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加工,记忆效果较好;而将词义与句子的意义结合起来则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加工,记忆效果最好。(黄远振,2003)[9]
然而,中学生在阅读互联网上的英语文章或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由于词汇量小而感到困难。如何解决在生词较多的真实语料中习得词汇的问题?国内外的专家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研究。研究表明,生词注释可以在阅读中帮助习得词汇,它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准确地理解生词的含义(stein, 1993) [10],还可因其起的注释作用,更多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强词汇的记忆效果(watanabe,1992) [11]。生词注释可以帮助学习者阅读较难的阅读材料,因为词汇是组成语篇的基石。在实际的二语学习中,外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有生词注释的阅读材料(jacobs & dufon, 1990) [12]。从语言心理学来看,根据李荣宝教授的双语者的语义通达的机制,除正字法与语音表征可通达语义,也可通过的母语的语言形式表征(词形与语音)通达语义。[13](李荣宝,2002)吴雪慧的阅读中习得词汇的实验结果也显示生词注释有利于词汇学习,特别是在有意学习时更显其优势。[14] (吴雪慧2003.8) 因此,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应明确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习得词汇,让学习者明白,广泛阅读对于词汇增长很有帮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这是词汇量快速增长的最佳途径。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提供含有生词注释的文章会限制阅读材料的选择,尤其是对课外读物选择的广泛性上产生一定的限制。其次,生词选择的难度也是材料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14] (吴雪慧2003.8)。
2.3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软件在高中英语阅读与词汇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国外对阅读中习得词汇的研究渐兴,而我国这类实证研究才刚起步,所以针对中国学生的情况,设计阅读辅助软件,研究call软件在如何应用于阅读中词汇的习得具有特殊意义。
在阅读软件开发方面,目前可获得的软件很少,多为功能单一的文本配上电子词典或pdf文件格式(不支持编辑与修改)浏览器。功能单一,操作繁琐,综合性不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easy read 英文通(提供单词注释与合成语音的功能)与共享软件happy reading v.1.61快乐外语阅读[15](王安慧 2003.7)提供合成语音朗读功能。
如果能通过利用互联网上真实的阅读语料来编制校本教材,将可弥补我国高中生作为二语学习者语言环境的缺失,利用互联网上真实的语料可“培养学生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借助情景和上下文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这正是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策略目标所强调的。[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学习策略(七级))。但互联网上的数字化文本阅读材料的选择涉及生词量控制等易读度的问题。教师在如何选择阅读材料,如何控制阅读材料的易读度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英语阅读材料选择的一个问题。
3 设计思路
3.1本文尝试通过校本教育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软件要解决的问题:
①语料的筛选与易读度的控制问题。
②完善母语注释,上下文猜词等双语语义通达机制。
③探索更好的语义通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