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生活素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一)
详细内容
【摘要】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近,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在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自发在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去学习、巩固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素材;数学课堂
【Abstract】Low-grade children'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pecific image-based thinking. They are familiar with the life lived closer, they consciously aept the higher level of knowledge. I have before class, classes, after school, students spontaneously in the familiar instances of life to learn, strengthen mathematical knowledge, so that mathematics learning can get anywhere.
【Key words】Living material;Mathematics classroom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学习数学一般从生活入手,喜欢用亲身实践去体验,当学习内容和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近,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化的数学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收集的素材带入课堂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一般从生活入手,喜欢用亲身实践去体验,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化的数学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回家把人民币的纸币用长方形的图形纸简单的画下来,带入课堂进行学习,在进入课堂时,每个学生都成了大富翁了,因为他们都带来了自己做的人民币,认识起来也就方便,而且记得牢。
2引入课堂时,不用教材中的新课导入,用小学生生活中的的数学素材导入
其形式可以是图片、动物图、简笔画、等等。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红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红的30个1角硬币,又给小红3张1元的纸币。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红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愿望,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他们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生动,学得深刻。这样,学生在上课时被生动的生活中的事例所吸引,学习起来可以说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