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一)

应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一)

详细内容

新课程是素质教育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探索走向实施的标志。它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适合新课程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每一个教学者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
教师授课不能用老的模式“一言堂”,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力求生动有趣。教师授课应采用启发式,教师作导演,让学生扮演主角,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素材间的多维互动,对话交流,质疑问难,在师生同步思维的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实际,编拟出具有导向性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出现,应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层次性。
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除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外,还要根据学习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提出来了,并得到了解决,也就学到了知识。

三、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同学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因而学生首先要碰到的障碍是感觉数学是“与己无关”的。要使他们感到数学与现实有关,学习数学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就需要数学教师会“启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现实生活讲起,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讲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比如在讲述函数的概念时,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跳水运动讲起,让学生感受随着时间的变化,跳水运动员位移的变化。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神舟七号入手,分析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变量之间有一种确定的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