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学科语文学习激发浅谈(一)
详细内容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本文从课外知识――课本教学中延伸;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教学手段;旁征博引――教学的杂家;变被动为主动――角色的转换等方面培养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延伸手段杂家转换
现今,语文教学陷入某种怪圈,“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学了九年语文,有的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是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管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求知最丰富的源泉,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来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课外知识――课本教学的延伸
目前,由于教材的改革不尽如人意,课本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加上教学方面的应试教育的指导倾向,致使教师在教书时只重高考、会考、中考、统考,只重分数,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学而生厌;同时,由于现代学生求知欲强,信息接收量广,现在的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要求。相反动画文学(有关电脑游戏知识),明星文学(港台影视杂志)等在学生中倒有一定的读者群。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均来自兴趣,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1.有益的杂志报纸期刊书籍――兴趣的促发剂
而今,社会上杂志报纸类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如《读者》《青年之友》《军事天地》《小小说》《科学博览》《纵横》等,一些地方性晚报如《大河报》《平顶山晚报》等,这些杂志报刊信息含量大(国内外新闻、财经报导、体育消息、广告需求等),文学形式多样(新闻报道、长篇通讯、杂谈、短评、连载、散文、科技动态等),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能收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新世说”栏;《小小说》的“校园春秋”栏,“军惊天地”栏等,另外有的栏目还开辟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探讨。读者群各异,观点各异,让学生学会“同一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方式。再者做为老师,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2.中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深化兴趣
学生中,大多数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
如讲《论语》六则,可介绍孔子幼年丧父的艰辛,但发奋读书,编订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孝,忠,信,即孝敬父母,忠于君国,为人诚信,推而广之,就是孝敬父母,服从领导,诚实守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孔子确立了思想,不但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还引领着、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通过对孔子生平思想的讲解,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焉”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懂得了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学生联系自身,举一反三,省悟自身,奋发读书,学习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