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谈历史学科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学科优势,改革教学模式,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教学 心理素质
一、当前青年学生心理现状
1.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
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反应敏捷,求知欲强烈,接受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他们对社会各种新信息、新事物和新知识都较容易接受。但是,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却受其人生阅历因素的影响,对待信息的态度往往是良莠不分,兼收并蓄,缺乏一套系统的价值评价准则,甚至有时对错误的思潮、事物、行为或信息津津乐道,是非观念比较模糊。
2.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青年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极易受到各种暗示的影响。教师家长的言行,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港台影视明星的宣传报道,社会各种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甚至教师在教课中所举的例子,都会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促进或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3.求知欲强,目标模糊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刻苦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学习充实自己,增长才干,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愿意同学学习优秀的同学交朋友,尊敬学识渊博的名人和教师,在学习上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但是,由于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对求知欲的社会意义不理解,缺乏学习的远大目标,学习目的性比较模糊,意志比较薄弱,遇到学习困难较易产生动摇,缺乏持久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4.兴趣广泛,控制力差
当代学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精力也很充沛,兴趣非常广泛,大到新学科新知识、国内外大事,小到社会小道消息、娱乐信息、文学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功能尚不健全,身心发展不平衡,因此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养成学什么东西都蜻蜓点水,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
5.爱美求乐,审美能力薄弱
当代学生受现代审美观的影响,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喜欢赶潮流、追时尚,喜欢美的艺术作品,欣赏流行歌曲,对富有强烈刺激的东西总想试一下,港台电视剧中人物的洒脱举止,更是他们仿效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过高,对大众传播、文艺作品良莠不分,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导致某些学生在言行服饰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染黄发、穿耳环等。
总之,当前青年学生的心里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封闭性和独立性。如何正确引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寻找与历史教材的最佳切入口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通过社会发展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进取的心理品质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尽管曾出现过许多曲折,但谁也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使革命遭到暂时的挫折,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还是在英、法两国确立起来了。通过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发展的信息,这样,当他们看到社会的灰暗面或遭受挫折时不至于丧失精神信仰、失掉对生活的信心。人生道路也如社会前进道路,不会事事顺心,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学业受挫、婚恋失败、事业不顺等,只要我们鼓起勇气、坚定信心,不轻言放弃,前途就会一片光明。
2.利用历史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格的伟大。”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如介绍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为追求科学和真理而用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会组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3.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险、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品格的基本要求。因此,挖掘历史教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合作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介绍严复《天演论》时,可以突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介绍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活动时,可以向学生宣传“勇于竞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毛泽东创立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体系、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床剧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思想开拓、不断进取”的品质;从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力图改革中去体会“大胆变法,改革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