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对文学生产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摘要]当今社会,以电视、电影、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对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新媒介以其自身的图象化、迅捷化、商业化的特性冲击甚至消解了经典文学,但是同时也为文学生产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生长点。
[关键词]新媒介 文学生产 经典文学
媒介是文学生产、传播、交流、消费的纽带,是整个文学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载体。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思维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回首历史,人类社会已走过了口说文化、文字文化阶段,现正跨入媒介文化时代。从媒介传播的角度看,口说文化时代,人们以口耳相传的语词为主要交往媒介;文字文化时代以各种纸质印刷品作为传媒的主要载体。当今的媒介文化则是后文字时代,一切都在发生视觉化、形象化的转型。这里所说的新媒介,指的是随着近代数字语言和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影视、网络等媒介。当今时代,电子媒介和网络的兴盛,使人们接触到的文学传播媒介变了,文学欣赏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对文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图象化特征突出。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把电视的“马赛克”图像看成是“印刷时代”的对立面。他在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认为,人体的延伸是指“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同时,他更强调这种延伸对人、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任何一种感觉的延伸都改变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即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其次,新媒介传递信息快捷且容量大。麦克卢汉还曾断言,电子媒介使大家更加相互依赖,重新塑造成一个“地球村”。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也对正在兴起的媒介革命对文学艺术生产的影响,给予高度积极的评价。
与此同时,新媒介产生的文化社会背景也决定了其商业化和市场化特征。现代传媒的勃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必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后现代社会多的大众文化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其意义在于指出这种文化的创造目的和创造手段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似,是一种标准化、复制性、大批量的生产,为的是创造消费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是其运作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往往是与工业形态的生产运作模式及商业原则联系在一起的。
新媒介的图象化、迅捷化、市场化的特点,动摇了传统经典文学的地位。当代著名文论家希利斯.米勒说:“其他文艺形式会取代文学的位置,甚至可以说目前就正在逐步取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文学已经明显今不如昔。”他甚至直言不讳地宣称:“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Conitans)而把它引向终结。”米勒的“文学总结论”曾经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过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国内学者童庆炳、金惠敏、赖大仁等人曾有不同的观点。客观来看,新媒介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对文学乃至文艺的生产有一定的解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