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新闻传播学>中西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差异比较(一)

中西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差异比较(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以美国报刊为主,从本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作了阐述,并将这些特点与中国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我国经济报道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而更快的提高。

【关键词】:中西方、报刊、经济新闻、比较

21世纪正在冲破旧有的时空藩篱,把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大趋势演进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现实。作为这一划时代进程的显著标志,传播国际化不可估量的起着推进的作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资讯传播,涵盖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革,都将突破地域的限制,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检验和评价。这或许正是近几年业内人士热衷比较中西新闻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这个传媒的时代,经济新闻是目前报刊的必备“佳肴”。经济新闻是对受众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事实的最新状态和发展趋向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经济信息。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经济新闻在21世纪呈现急速发展的态势。

鉴于此,本文将以美国报刊为主,从本质、内容、形式等方面对西方报刊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作出阐述,并将这些特点与中国经济新闻写作和报道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所引用的文章都是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力的,其中许多获诸如普利策新闻奖这样的大奖,这些报道对我国的新闻界应当能产生一点启发作用。


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几百年,西方新闻界对经济新闻的写作和报道有着丰富的经验,尽管中西方政治体制、根本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千差万别,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深化的现阶段,借鉴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经验,改进我国的经济报道,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从体裁上讲,西方报刊经济报道的主要品种有消息、深度报道、特稿、服务性报道、社论、来信等,与我国经济报道的基本体裁没有很大区别,但在其他方面与我国经济报道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表现在:

1. 本质上,西方经济新闻客观性与虚伪性并存

对西方经济新闻进行本质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新闻的阶级性和虚伪性。西方经济报道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有其虚伪的一面。美国的麦克尔.帕伦迪在他所著的《美国的新闻自由》中说:“任何一个在美国新闻界干过几个月的人都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由于来自出版商、老板和广告商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编辑部要不断作出妥协”的实情。当然,尽管西方新闻界标榜的“客观性”有虚假的一面,但西方经济新闻也大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作为传媒符合新闻规律,尽量做到“客观”,以争取读者的一面。如美国《未来学家》在2001年第一期发表《私有化过程重的七种错误做法》即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急于“私有潮”的种种问题而写,可读性强,也较为客观。又如1994年初中国开始金融体制改革,此事对香港影响如何,法新社1月27日从香港发回报道《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对香港有利》,所写内容也符合实际,西方各大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又如《美国总统掩盖其朋友可疑的金钱交易》、《富裕国土的穷人吃不饱饭》、《美国大兵比卡尼克和他的妻子成了住房短缺的牺牲品》等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点。

2. 内容上,西方经济新闻比较重视信息性、服务性和实用性

西方经济新闻几乎没有诸如“某某市调整产业结构见成效”、“某某企业瞄准市场开发新品种效益大增”之类的经验报道,而是侧重于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要闻、动态性信息,如《美考虑改变对日本的贸易政策》、《美国冬小麦减产》、《福特公司在越南投资设厂》等这样的文章,或者深度报道,诸如《日本正成为制成品进口大国》、《中国――世界发展最快的广告市场》等等,获普利策奖的《城市新问题需要新办法解决》深入报道了美国城市发展引出的用地、交通、住房等经济、社会问题,是这种深度报道的代表。另外,企业报道数量很少,并且极少介绍老板政绩,而主要报道该企业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影响的最新动态,如公司易人,重大投资,公司裁员、扩员,效益、盈亏等,企业人物报道很少,只在任命、卸任时才作简单介绍,几乎没有介绍某某老板如何扭亏为盈等等的报道。

西方经济新闻经验报道少,是因为西方新闻界认为: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创新和多元化,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面临的都是复杂的环境、人、财、物因素,经验在某时某地可能会有用,而换了地点时间也许会完全失败甚至有害,每一种个性化经营方法可能带来成功,但若每个企业都采取这种方法则必定意味着失败,况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哪个经济组织会把真正有用的经验、商业秘密介绍出去?我国经验报道一向较多,主要是出于经验的“指导性”、“工作性”。另外,西方经济报道服务性内容很多,服务性很强,经济报道的价值标准取决于读者。介绍性、服务性、实用性的经济报道特别多,这在美国俗称“菜篮子新闻”,如生活报道《节约取暖材料》(刊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从“选择木材”、“小改小革”、“改造壁炉”等方面非常实用的介绍如何节约取暖材料,并在最后告诉读者最近如何向能源部所取免费的节能小册子。生活报道《“权利法案”保证你能领到养老金》十分详尽并有操作性的介绍了如何领取养老金的方法。又如解惑性报道《专家认为:“股灾”系投资者自己造成》向读者娓娓道出“股灾”的原因。保护性的报道也很多,如华盛顿《明星晚报》发表的针对商业诈骗的系列报道《买主小心谨慎,车贩骗术更强》详尽介绍车贩骗术,督促读者小心,并促使了全面取缔旧车交易活动,还为作者赢得了普利策奖。为经济界服务的报道也很多,如《华盛顿邮报》在2003年12月10日编辑了20个版面的中国特辑,集中介绍了中国经济、沿海开放城市,具体投资项目,列举了中国公司名称,负责人,电话,当日报纸一枪而空。无论为个人,为经济界,西方报刊经济报道均力求强调信息功能,讲究服务性、操作性。服务性今年来自在我国经济报道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尚待加强。

3. 形式上,西方经济新闻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大量运用各种各样的照片和图表。以《华盛顿邮报》的经济报道为例,《华盛顿邮报》的经济报道很活泼,版面风格也不那么凝重。例如,2003年12月1日其经济版头版的重点是一篇关于零售业发展趋势的报道,配了高达1/3版的电脑制作的彩色画面,非常抢眼。12月3日经济版头版的视觉中心部位也是同样,报道“渐进的演化(肩题)本地电话公司超越长途电话公司”,配了一组人类演化的图片(从猿到人逐渐直立行走),相当引人注目。事实上,照片和图片在邮报的经济报道中大量使用,而且一般很少四平八稳的照片,往往是非大即小。另外,西方经济新闻还大量运用图表。如示意图,《纽约时报》描述2003年全球发展时,引入一张立体世界地图,东亚凸出很高,俄罗斯、东欧则深陷,以示全球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馅饼图,用来描述1993年世界贸易各国份额;表格图,2000年4月22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亚洲地区重大工程”对工程内容、投资、完工时间等以表格形式刊出;曲线图,用于展示物价波动,就业形式等;其他还有条柱图等,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