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不同“青春偶像”――中韩都市青春偶像剧的比较(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青春偶像剧 社会转型 偶像文化 跨文化┊阅读:1717次┊
[摘要]:
中韩两国同处于社会转型期,两国的都市青春偶像剧也相应诞生和发展。在韩国都市偶像剧备受欢迎的今天,探讨中韩都市青春偶像剧的异同颇有意义。本文即比较了两国都市偶像剧在“青春偶像”方面的差异。具体而言,从社会转型程度、青春偶像本身、文化传统的认同等方面考察了两国青春偶像剧的“偶像差异”,并讨论了两国都市青春偶像剧新的发展走向。
随着电视媒介的普及,电视剧也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化,它已经取代了往昔的戏剧和电影,是人们工作之余最重要的消遣品。为了适应不同观众的消费和娱乐需求,电视剧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历史剧、家庭剧、侦探剧、战争剧和都市青春剧等多样的电视剧类型,都市青春偶像剧是其中的一个都市大众文本类型。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青春偶像剧《血疑》和其后的《东京爱情故事》开启了亚洲都市青春偶像剧的先河,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的都市青春偶像剧兴起,在整个亚洲都市流行。《冬季恋歌》、《皇太子的初恋》和2007年由著名影星rain与宋慧乔主演的《浪漫满屋》均风靡一时。在韩剧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大陆的都市青春偶像剧也慢慢发展起来,最早有《真空爱情记录》、《上海之恋》、《京港爱情线》,到后来又涌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青春出动》、《奋斗》等都市青春偶像剧。
所谓“青春偶像剧”主要是以青年群体为表现对象,意在展现青年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经历,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其都市青春偶像剧均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其一、其故事主角都是青年男女,以在校的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为主体,以青年男女的情感经历为主要的情节线索。譬如由韩国著名影星裴勇俊和崔智友主演的《冬季恋歌》,展现了青年男女浪漫、美好和伤感的“初恋”,《浪漫满屋》则以用一种喜剧色彩勾勒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的甜蜜快乐、浪漫温馨和隐藏的情感危机;其二、通常故事男女主角具有“偶像”特征:男的英俊帅气,女的美丽清新,并具有完美理想的人格,他们的行动和思想是其他人的“典范”。他们能够迷倒青年观众,甚至让一部分中老年观众产生迷恋,据说《冬季恋歌》的男主演裴勇俊在日本和亚洲大受中老年妇女的青睐,以致当时的安倍晋三首相的妻子也成了他的忠实观众;《浪漫满屋》的女主人公宋慧乔在中国不仅迷倒了无数青年男女,成为他们的“崇拜偶像”,而且也是无数中老年男性最理想的“梦中情人”;其三、无论是日本、中国、还是韩国,青春偶像剧通常都是以现代都市社会为故事的主要空间,当然也有少量的青春偶像剧并非以当代都市为主要空间,2007年中国电视剧《乡村爱情》就是一部乡村青春偶像剧,但大部分的青春偶像剧都是以现代都市为故事的活动空间,街道、咖啡馆、公司、都市校园往往是剧情展开的主要场所。
当然,由于中国都市青春起步较晚,以及社会发展程度低等因素,中国的都市青春剧与近些年在中国流行的韩国都市青春剧相比,存在着不小差距,有许多观众直接批评中国都市青春剧的制作水平低、表演技巧差和故事内容烂,这些批评当然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而本文则试图以客观的学术态度从“青春偶像”这一视角,考察中国青春偶像剧和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叙事差异。
一、社会转型与都市意识的差别
无论是韩国都市青春偶像剧、还是中国都市青春偶像剧,都主要描写了各自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年人的“青春故事”,同时也通过这些青年人的“人生故事”,表现各自的社会发展状况。但如果拿韩国“青春偶像剧”《冬季恋歌》、《浪漫满屋》和中国“青春偶像剧”《上海之恋》、《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剧作比较我们会发现,韩国的都市青春偶像剧的“都市气息”显然高于中国“都市青春偶像剧”,当然,这和韩国本身现代化和都市程度高有很大关系。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它的城市化程度也相当高,1930年只有5%以下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60年达39%,1970年达50%,2000年,城市人口更高达89%,城市化程度是“现代性”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识,城市化程度高意味着“都市生活”已成为韩国民众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尽管在韩国还有一些乡村,但那些乡村也早已融入到都市空间中,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特别方式,这种高度都市化的生活体现在了韩国的电影、电视和其他通俗文化中,特别是在韩国的都市“青春偶像剧”中得到了很好表现,许多韩国“都市青春偶像剧”之所以吸引中国和许多亚洲观众的视线,除了在这些电视剧中有不少“俊男靓女”,剧中所展现的一种完全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也让观众迷恋和向往。家庭的装饰、路边咖啡店、城市的广场、街道上的车辆,甚至男女主人公的服饰、发型,甚至在一些不经意之处,譬如女主人公挎包的装饰品上,韩剧都透露出一种浓厚的现代都市情调,《女主播的故事》中男女主角在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相拥,繁忙的交通灯闪烁,与男女主角的越来越笃定的爱情相映成趣,《冬季恋歌》中那些精致的都市咖啡店,这种普遍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尤其让都市化程度还不高的中国青年观众着迷。
当然,有人会指出,在许多韩国青春剧中也都有不少传统意象和乡村场景,譬如不少韩国青春剧也会像其韩国家庭剧一样展示韩国传统文化,街头不大的小吃店、热闹的大排档、不可缺少的泡菜和男女主角必定要点的烧酒,有时也有的韩国青春剧中也有乡村场景,但是这些传统的和乡村的景物并没有影响其都市情调,相反,这些传统景观和乡村风光很好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中,成为表现其都市性和现代性不可缺少的东西,韩国都市青春偶像剧对于“都市”理解的成熟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都市”简单的等同于高楼大厦、豪华饭店和宽广街道,都市生活方式已经普遍道每一个角落,而无需通过高楼大厦、豪华饭店才可以表达,其实,无论是在《浪漫满屋》,还是在《冬季恋歌》、《守护天使》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电视中的韩国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而就是一些简单别致的房屋、街道和餐厅,却依然透露出一种特别的都市气息。
但是反观看中国的都市青春偶像剧,我们会发现不少“都市青春剧”首先给人的感觉便是“都市性”的不足,前面我们说过,我国还有一些青春剧本身便是以乡村为对象,譬如2007播出的《乡村爱情》就是描写乡村青年男女的感情,这些电视剧的播出本身便表明,我国还有大量农村人口,事实也是这样,尽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开始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变迁,但据社会学家统计从1978年到1993年,中国50万以上的城市就从40个增加到68个。不过,到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也只有36.22%。[1]这个比例要远远低于韩国,电视剧是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高也客观地反映在了最能表现都市文化和青春生活的“都市青春偶像剧”中,像《玉观音》、《一米阳光》等电视剧虽然也被称为“都市青春剧”,它们也是以城市为故事活动空间,但这些电视剧基本上是以爱情脉络或者新奇的故事为主线,观众从这些故事里实际上很难体会到一种现代都市气息,大部分中国都市青春剧都给观众以类似感受。
其次,国内都市青春偶像剧对“都市”的另一种误解是以为只要剧中出现林立高楼、豪华轿车、宽阔马路和高档消费场所便具有了“都市气息”,于是许多所谓“都市青春偶像剧”,便特别热衷于展示高楼大厦、宽阔马路和富丽堂皇的酒店等场景,试图通过豪门恩怨、西餐爱情来吊起观众胃口。但观众看到这些豪华场景却反而觉得别扭,认为这是一种刻意制造的“虚假都市”,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当然,这也是因为社会转型期许多新兴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地区对于都市文化的向往和它们居民对自身城市品位的要求,才会出现剧中对都市的过度包装,但这种“粉红俗艳”(Pink Kitsch)的都市观念显然带有一种“暴发户式”的特征,某种程度上它恰恰是其自身都市性不足的体现。
中韩都市青春剧中所体现出来的“都市意识”的差别,从深层根源上是中韩两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差异所造成,反过来,这些电视剧中的都市意识的不同表现,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两国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