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解读与反思:《今日观察》的“经济新闻评论”(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电视评论 价值立场 参与性 反思性
[摘要]: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于知情权的加强,电视评论类节目大量增加,本文即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观察》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评论兴起的深层机制、电视评论的特点以及其社会作用。
2008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对电视节目进行了大规模改版,以符合新的时代要求,《朝闻天下》、《新闻1+1》和《今日观察》等节目都是改版后的“新面孔”,按照白岩松的理解,这次媒体改革实际上拉开了“民主序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众渴望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而只有媒体进一步开放,民众才能有更多知情权。[1]
《今日观察》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这档节目的启播时间为2008年10月27日,每天晚上21点55分播出,该栏目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的一档具有很强经济特色的高端评论类节目,节目邀请学者专家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评论。《今日观察》开播后立刻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收视率一路走高,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收视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复杂,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各国,而且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使得许多民众迫切希望能够认识当前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报纸、杂志和电视传媒都开设了“经济专栏”,帮助读者、观众认识当今世界的各种经济现象,可以说,这是促使《今日观察》产生的直接原因,《今日观察》的口号就是要对“当天最重要的经济事件展开评论和解读”;其次,《今日观察》的“经济新闻评论”,采用了主持人、评论员、经济学家和网民多元互动的结构,这一结构凸现了多元话语表达和民主参与意识,不同观点和意见在这里都得到了展现,媒体不仅提供“事实”,而且提供“言论”,既得到了知识精英阶层的认可,厉以宁、张维迎、樊纲、许小年等著名经济学家都亮相节目,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认可,观众的参与热情非常高,真正做到了“广泛参与”。
一、今日观察: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文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2]
而且在他看来,全球化更多的是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都与世界其他地方紧密相关。作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世界经济的变化与我国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前面说过《今日观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产生,这一节目的宗旨就是从“全球高度”审视、解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事件并“呈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动态”。从开播以来,节目选取的大量节目都是“全球话题”,并且评论家、专家的解读往往也是“立足全球”,把一个个经济事件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考察和解读,例如2009年2月11日的《美再推经济复苏计划》、2009年6月17日的《金砖四国:共同的梦想》、2009年7月22日的《人民币汇率,是升是降?》、9月15日的《再向贸易保护主义说“不”》、2009年9月18日的《金融危机一周年(一):世界经济何处去?》、2009年9月21日的《金融危机一周年(二):谁主沉浮?》,这些节目都紧扣着“世界经济”展开,通过权威数据、专家评论等方式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中美贸易战的背景都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这些节目,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了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过,《今日观察》栏目不仅仅是“宏大叙事”,从宏观上帮助观众认识和解读全球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这个栏目特别强调解读的“中国立场”和“民众视角”,树立国家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早已指出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一律平等。相反,不同国家在此全球经济秩序中的身份、地位和话语权力都不一样,所以文森特.莫斯可强调要关注全球化语境中的“权力关系”,因为“正是它们共同构建了资源的生产、分配与消费”。[3]《今日观察》特别注意中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位置,注重从“中国立场”思考、解读全球社会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事件,譬如2009年7月22日的《人民币汇率,是升是降》、9月15日的《再向贸易保护主义说“不”》都从中国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出发,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现象。
除此之外,《今日观察》还特别关注“民生”,强调一切都从“民生视角”出发。当代社会经济问题,不单纯是国家政府之事,它关涉广大民众的个人利益。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高速增长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房价、环境、交通、医疗卫生等等,这些都关涉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广大民众格外关注,《今日观察》十分注重“为百姓立言”,《农民工养老保险》、《家电下乡:好政策,路难行》、《农村消费:拒绝功利刺激》、《从‘养儿防老’到‘国家防老’》、《价涨量跌,楼市又到“十字路口”》、《切莫误读民工荒》等节目都可以算得上“底层叙事”,透过表面的经济现象,考察其背后的国计民生,呼唤社会公平、张扬社会正义是节目的立场。例如《切莫误读民工荒》站在“底层立场”,对当下经济中出现的民工荒,做出了独特的解读,认为“民工荒”并一定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工厂大量需要民工,相反,或许是因为民工的待遇等方面没有得到保障,导致了民工不愿意出来工作。
总之,《今日观察》深刻地意识到经济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政治、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密切关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的各项社会改革往往都是从经济体制为起点。经济问题本身就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积聚,经济现象的背后往往是政治、知识和权力逻辑,有人说“当前,普通民众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是事实,中小企业发展难也是事实。民生又一次充当了变革的加速器。”[4]因而,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现象,本身就是考察整个“中国社会”,考察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而《今日观察》的“观察”范围相当广泛,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央到地方,从大城市到乡村、从男性到女性,从老人到小孩,从房价到医疗,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都在“观察”范围之内,“观察”一词正表明节目对当代中国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节目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自我和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
二、参与式解读:权威评论与自由表达
而在节目的编排结构上,《今日观察》的“新闻评论”可以说是一种“参与式解读”,即打破了过去主持人一统天下的“播新闻”形式。一方面聘请专家参与到节目机构中,直接与主持人交流,解读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另一方面,邀请网络观众参与到节目中,自由发表对新闻事件、经济话题的观点,形成了评论员、经济学家和网民观众参与的节目形态,这种“参与式解读”构建了一个权威评论和自由表达相结合的多元话语空间。
《今日观察》提出用最“权威的评论员”对当今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张鸿、何帆、霍德明、刘戈、沈竹等评论员多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他们与主持人组成了一个“圆桌论坛”,共同解读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电视节目,这是当代电视节目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传媒利用专家、学者所掌握的丰富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知识,帮助观众解读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这当然比主持人的单一介绍要更深入、权威,而且《今日观察》中的几位评论员,都做到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现象。当然,评论员和专家、学者有时对一些经济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今日观察》并没有回避这点,而是让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表达出来,譬如在9月16日《价涨量跌,楼市又到“十字路口”》这一档讨论今年房价涨跌的节目中,评论员张鸿与评论员马光远的观点意见相左,张鸿对“量跌价涨”现象比较乐观,认为这是因为开发商有钱,根本不怕“寒冬”;而评论员马光远却表达了一种悲观态度,认为“价涨量跌”对目前的经济形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他甚至预言2009年下半年会重演2008年房产大跌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