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详细内容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只有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壮大规模”的思路,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品牌产品,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档次,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依靠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开发高新特优产品,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开发龙头企业,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农业,抓紧筹划和建设一批对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牵动支撑作用的项目,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大本级财政支持三农工作的力度,积极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生产生活新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把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快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强农村庄点规划工作,优化村庄布局,根据本镇的特点建成具有白城风格的特色旅游小镇,提升镇区集聚力、辐射力和知名度。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电网改造。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对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抓好农村造林绿化,完善生态屏障,逐步实现村内道路硬化、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构建社会服务新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实现农村社会的协调和谐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要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选派优秀城市学校老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体系,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奖励扶助的范围,建立三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人口素质,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促进乡风文明。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推进乡风民俗新风尚建设,继承发扬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风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四、推进平安创建,营造平安和谐新环境要坚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建立和完善农村治安防范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发动群众,健全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现群防群治,及时铲除滋生、诱发犯罪的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推动社会治安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坚持严打方针,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上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控制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利益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调处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本论文由上海论文网://shlunwe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