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试论中国城市养老保障新模式――社区养老(一)

试论中国城市养老保障新模式――社区养老(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社区养老 必要性 可行性 路径选择
论文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机构养老面临尴尬的境地,社区养老作为应对老龄化趋势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和选择,具有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为此,就要采取措施推进社区养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人口的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被西方世界称为史无前例的社会危机。现在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正以每年1.9%的速度增加,1950年12位在职劳动者养活1位老人,现在全球每9个在职者养活1位老人,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期将会面临4个中青年养活1位退休者的境况,到时候老年人第一次超过儿童的人数。依据联合国相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步人老龄化阶段。据前不久公布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显示,2005年底,中国团岁以上的老年人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34亿,比重增长到16%,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的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人达4.3亿,比重达到30%。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
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我国是在20世纪末步人老年化的行列的,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的数目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不断提高。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进人老年型国家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要的时间:日本为25年,英国为45年,美国为60年,瑞士为85年,法国为115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
2.超前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有较大的偏离和超前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是老龄化进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出现老龄化问题的,即“先富后老”。他们一般都是在人均GDP达到4000元美元左右的时候,进人到老年化国家的行列的,其他发展中国也是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人均GDP还没有达到1000美元,就“未富先老”了。
二、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两种养老模式的乏力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面临挑战
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家庭,不仅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他们情感的主要寄托。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社会,所谓“百行孝为先”,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亲情、孝道的国度里,家庭养老显然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可替代的功能。1982年维也纳召开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时候,柯布里秘书长曾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养老模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所谓的亚洲模式,就是指三代同堂的家庭,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家庭养老体现了社会资本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在我国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农业经济时代开始至今大约有三四千年之久,体现出一种文化模式的特有的稳定性。在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既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单位。在这种生产条件下,老年人不仅以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生产技能受到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尊敬和爱戴,他们还作为一家之长还掌握着财权。因此在儒家孝文化和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共同作用下,家庭养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迅疾的人口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相适应。这种挑战及来自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也来自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承受能力。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生活在家中的老人越来越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年轻人财力吃紧。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面临着买房难、看病难、人学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最终导致他们心力交瘁、不堪重负。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年轻人供养能力产生了挑战。随着我国}o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率下降,城市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家庭规模缩小,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增多。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进程加快,大量的青年工作者或者变换工作、或者变换工作地点。工作的不稳定性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无法安定下来,虽然可能在经济上能给予老人一定的补助,但是却不能陪在他们身边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再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子女照顾老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竞争俞发的激烈,年轻人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无瑕照顾父母。一方面,在工作中,他们要积极上进,做好本职工作,还有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更新知识,充实自身。另一方面,回到家中,他们还要照顾孩子,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女性朋友来说,他们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赡养老人、料理老人,显然是力不从心。

同时,还有来自现代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挑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适应这种竞争的趋势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像以前的人那样把家庭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上,他们为了事业劳累奔波,离开故土到异地工作求学是很正常的事情。整个社会呈现一种重幼轻老的趋向。这就使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被边缘化。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培养和教育孩子身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到对老人的照料。
最后,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也对家庭养老形成了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因此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同时,他们的孤独感也随着身体上的不健康而日益增强,这时候的他们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更需要儿女的关怀。
(二)机构养老面临尴尬的境地
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日益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国家现阶段的财力难以拿出大量的资金发展或完善机构。
首先,有些机构床位紧张,成本较高,能力有限,所以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中出现了老人人住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种办法是增加社会福利机构,但以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难以拿出资金,另一种方法就是实现由机构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
其次,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中的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专业照顾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引起老人的抵触情绪。台湾学者黄源协说:“机构几乎被认为是建筑物的同义词。例如,精神病医院儿童之家监狱等机构化则往往被视为一种令人感到不快的过程,且包括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冷漠退缩缺乏动机以及无助感,这主要是由于对其收容者之概括式的处遇、例行性、以及角色的剥夺。”
三、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的社区养老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因此,“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当前在我国推行社区养老不但具有现实性,还具有可行性。
1.政策依据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联合国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这一模式早就很认同,国家颁布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投人力度,加强对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为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社区居民提供多种便民利民服务,使得居家养老的服务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人,在城镇建立面向三无老人的社会福利院,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为不同经济状况和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病残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国家积极推进社区建设。2005年底,全国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达到19.5万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8479个,2001年起开始在中国连续三年实施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星光计划总投资134亿元,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2万个,涵盖老年人入户服务、紧急救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
2.社区参与养老的优势
(1)低成本、高效率。主要依靠社区内的资源来开展养老救助活动。社区养老保障依托社区内的人际关系网络,将社区内的资源聚集起来,充分发掘利用社区资源对老年人进行照顾。这种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又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一方面可以解决社区内一部分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将那些离退休人员调动起来,让他们发挥余热,建立起同龄群体人际关系网络,便于老年人的情感沟通。还可以避免机构养老的官僚化倾向,工作注重在平时的积累,不需要新增加老年设施和服务而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