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与对策(一)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与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内蒙古地区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综述了内蒙古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分析了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和利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原则及总体目标,指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有利条件;发展思路;对策

  0引言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东西蜿蜒2500km,南北纵横1700km,总面积118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是全国第三大省区。全自治区森林和草原面积均居全国第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内蒙古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开发量均居全国前列。如何才能使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能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始终是内蒙古农村牧区能源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技术。截止“十五”末期,各项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累计推广太阳热水器80万平方米、太阳能日光温室15万亩、太阳能畜棚暖圈900万平方米、太阳灶1.2万台、太阳能电池816千瓦。

  内蒙古风力发电开展最早,发展规模最大。自行研制的小型风力发电机从20瓦延伸到20千瓦,风力提水机扬程从2米~5米,并形成了系列产品。全区除建有辉腾锡勒、达里、锡林浩特、朱日和、商都五个总装机容量7.8万千瓦的大型风力发电场外,根据地区资源优势重点推广了小型户用风力发电机近15.3万台,占全国的70%,解决了15.3万户农牧民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这一成效已被载入联合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02年在奥地利举行的全球能源大会上,“内蒙古新能源开发利用”荣获“全球能源奖”一等奖,成为我国,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全区户用沼气池达7.9万余座,使7.9万户农牧民用上清洁气体燃料,解决了生活用能短缺问题;累计改造节能灶220万户、节能炕40多万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秸秆气化工程1处,科学、高效、合理地解决了当地牲畜粪便、秸秆资源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2 内蒙古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利条件

  2.1 光照充足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从东北向西南递增,以巴彦淖尔市西部及阿拉善盟最多。太阳总辐射量4.8~6.5×109焦耳/平方米,仅次于青藏高原,居全国第2位。日照时数2600~3400小时,日照百分数69%~75%之间,大部分地区在2700小时以上,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高达3400小时以上,是全国的高值地区之一。

   2.2 丰富的风能资源为发展风能事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内蒙古风能资源可利用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其中丰富区域面积达46万余平方公里,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1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40%,居全国首位;50米高度可开发量为2.02亿千瓦,占全国总储量的40%;全区年平均风速在3.3~5.7米/秒,年大于3米/秒风速的时间在5000~6000小时;大部分地区风能密度在200~300瓦/平方米之间,且稳定度高、连续性好,为发展风能事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以及阴山山地属风力丰富区,年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出现时间达70%,3~20米/秒风速年积累5000小时以上

  2.3 丰富的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是发展生物质能的资源保障

  内蒙古有丰富的秸秆、薪柴、粪便等生物质资源,这些资源除了为近57%的农村牧区人口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外、其余均被浪费,造成环境污染源。据调查,全区秸秆资源每年基本稳定在1800万吨以上,除58%用作饲草料外,还有42%用作燃料或浪费(折标煤约400万吨),其中浪费掉的几乎占一半。2005年,全区牲畜存栏头数突破1亿头(只),主要为牛、羊、马。户均30头(只),其中农区牲畜就达7200万头(只),占总头数的68%,年人畜粪便可收集实物总量4516万吨,其中约有30%用作肥料使用,30%用作燃料使用,40%被废弃。丰富的作物秸秆和家畜粪便为发展沼气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资源条件。

  从以上几个条件综合分析,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可以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农村牧区增温保护型户用沼气。在全区101个旗县中有89个旗县、354万余户适宜发展增温保护型户用沼气。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赤峰市、通辽市南部旗县无论气候环境还是生物质能资源,均具备大力发展户用沼气的有利条件,适宜推广“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3 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思路

  3.1 总体思路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机遇,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节约并重”的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建设方针,充分发挥自治区风能、太阳能和畜禽粪便及秸秆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建设,努力构建能源管理、技术推广、施工和建后服务四支队伍,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五配套”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模式、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等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建设技术,逐步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牧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牧区能源结构合理化的目标。

  3.2 总体原则

  3.2.1 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与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总体目标紧密结合,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3.2.2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具备、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发展,尽快形成规模,整体推进。

  3.2.3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突出优势,分类指导,多能互补,梯次推进。

  3.2.4 坚持典型带动效益吸引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整合项目,配套技术,树立典型,实现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牧民与干部的积极性。

  3.3 总体目标

  3.3.1 能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