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管理技术(一)
详细内容
作者:胡国良 叶义华 崔元林
摘要从树体改造、园土改良、园相改造、改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管理技术,以期为浙西衢江区茶树栽培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茶园;低产低效;改造;管理
浙西衢江区种植茶叶面积逾2 000hm2,其中低产低效茶园面积达670hm2以上,占茶叶总面积的33.5%。近年来针对“二低”茶园,实施“三改”技术措施,取得了成效。现将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管理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该地区茶树的栽培提供参考。
1树体改造
1.1树冠更新
一是重修剪。适用于半衰老和未老先衰的茶树。重修剪高度,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以离地30~40cm为宜。树形较高、枝条不太衰老的,可剪高一些;树形较矮、枝条较衰老的,剪低一些。在同一块茶园中,修剪的高度就低不就高,使剪后整片高度大体一致。如在同一丛茶内有个别枯老枝,可先用镰刀修剪后再行修翦。重修剪的时期,以茶树休眠期为好,但是为收获一定的产量,也可在春茶辨后重修剪。剪后当年发出的不采摘,翌年茶芽萌动前,重修剪口上提高7~10cm修剪。从第2年起可适当留叶辨摘,并于每年初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cm修剪,待树高达70cm以上时,每年提高5cm进行修剪。二是台刈。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夹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大部枯黑,吸收能力很差。对这类衰老茶树,应当实行台刈。方法是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促使抽生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的高度一般离地面5~7cm,留桩过高,则发芽不壮,新枝纤细;过低则发芽部位太少,新枝数量少。台刈以圆盘式台刈机为好;也可用锋利的镰刀,自下而上拉割,使切口呈光滑斜面;粗大的枝干可用手据或台刈剪,切忌砍破桩头,造成伤口腐烂[1,2]。台刈的时间,以春茶结束5月上旬为宜,不影响当年平均增长的收益,通过梅季和夏天的生长,秋季可采些名茶,第2年即可正常生产。台刈后发出的新枝,在一年生长结束后,离地40cm左右进行修剪,剪后2~3年内逐步在上次剪口提高10cm左右修剪,待树高到70cm以上时,每年按修剪的高度标准进行修剪。台刈后发出的新枝生长旺盛,芽叶肥壮,但不可辨摘过早、过度。一般台刈后的一年生枝条不要辨摘;第2年采高留低,打顶养蓬;第3年开始适当留叶采摘,以养成骨架健壮、蓬面宽广、分枝适密的高产树型。
1.2根系更新
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当茶树到了一定树龄后,树冠开始衰老,产量严重下降,这与根系的萎缩、粗根比重的增加、有效根系的死亡和吸收功能的衰退紧密相关;同时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表土的冲刷、盐基流肥力的下降也有直接的关系。根系更新的主要措施是深耕,通过深耕断伤部分根系,以激发新根生长。深耕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枝干更新前,也有在枝干更新当年的秋末茶树处于休眠期进行。深耕的位置一般距根茎20cm以外,深度为40~50cm,深耕时要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