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针对彭阳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为当地的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问题;对策;宁夏彭阳
自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彭阳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9.5万hm2,惠及全县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的4.19万户17.9万人,户均退耕1.20 hm2,全县农民人均退耕0.22 hm2,全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3.0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4%。工程实施10年来,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发展滞后,有待于进一步开发[1]。
1发展现状
1.1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10年的退耕工程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13%增加到24%,退耕治理区林草覆盖度提高到90%,累计治理小流域92条,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712 km2,年减少泥沙流量约500万t,生态条件明显改善,生物种群趋于多样化,区域小气候逐渐形成。
1.2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一是农民从退耕还林草补助粮款中直接受益,使低产低效的农耕地退耕后,每年可稳定获取100 kg粮食,确保了粮食安全,10年累计兑付群众退耕补助粮食21.78万t,现金50 125万元,退耕户户均增收16 894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 051元。二是退耕还林间作种草带动了畜牧业发展,全县紫花苜蓿累计留床面积达到6.67万hm2,饲草总面积达到8.67万hm2,畜禽饲养总量由1999年45万个羊单位增加到现在的145万个羊单位。三是退耕地所用种苗生产也给群众带来了收益,全县每年平均育苗达133.33 hm2以上,年出圃商品苗木4 200多万株,育苗纯收入每年约1 500万元,人均增收85元。四是退耕工程建设带动了劳务业的发展,全县每年输出劳务5万多人,创劳务收入2亿元左右。
1.3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低产低效的坡耕地退耕,农民吃粮有了保证的同时,能够专心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劳务业等其他产业,推进了农村多种生产经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
2存在问题
虽然彭阳县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地方财力困难,后续产业开发资金不足
无论是特色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初始起步阶段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群众资金不足,加之地方财力十分困难,金融部门贷款规模小,安全性要求高,致使产业开发投入不足,影响开发进程。
2.2群众认识不足,后续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大多数群众认识不高,仅仅满足于国家给予退耕地的粮款补助,没有发展后续产业的长远打算。加上退耕林以生态林为主,由于干旱少雨,林草生长缓慢,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经济效益,难以保证后续产业开发所需资源,导致全县后续产业开发滞后[3]。
2.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产业培育乏力
彭阳县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致使产业链条短缺,示范带动力不强,后续产业培育开发乏力,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对后续产业开发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