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温室茄子有机生态型高效栽培技术(一)
详细内容
作者:王俊梅成军花张东昱
摘要介绍了河西走廊荒漠化区域温室茄子有机生态型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系统准备、温室消毒、茬口安排、培育壮苗、定植、定植后管理、采收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茄子;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栽培技术;荒漠化区域;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全年日照时数2 900~3 200 h,年均气温6~8 ℃,≥10 ℃积温3 087 ℃,无霜期160~170 d,分布着85万hm2的沙漠化荒滩。在荒漠化区域、戈壁荒滩上建造日光节能温室,室内设计栽培槽,把经过消毒发酵的生物有机肥填入栽培槽,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1],既有效地解决了粮食作物与蔬菜作物争地的矛盾,又解决了温室蔬菜生产中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土壤硝酸盐淋失、微量元素缺乏及环境的污染、蔬菜发病率高和品质下降等问题。笔者于2008―2009年在荒漠化区域温室内开展了茄子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规程总结如下。
1栽培系统准备
1.1地形选择与温室结构
选择地形开阔、避风向阳、交通方便、地下水资源丰富无污染以及没有树木、房屋遮荫的戈壁沙荒地、石头滩、砾质荒漠滩等不毛之地,建造日光节能温室。温室长50 m,坐北向南,为了增温,方位正南偏西5~7°,脊高3.50 m,跨度7.0 m,后屋面仰角大于45°,宽度1.4 m,栋距16.8 m。墙体底宽1.8~2.0 m,上口宽1.2 m,后墙高度为2.5 m,前屋面采用新型无立柱大棚骨架。棚膜应选择新型棚膜――多功能转光膜。
1.2灌溉与栽培槽设置
灌溉设施由贮水池、潜水泵、滴灌管三部分组成。贮水池采用地下式,贮水容积为10 m3,潜水泵采用油浸式潜水泵,滴灌由主管、管接头、直径4 cm双孔滴灌管联接而成,灌溉水源为地下清水,不加入营养液,灌溉方式为膜下滴灌。用水泥、砖砌成长7.0 m、宽50 cm、深30 cm、间距1.2 m的栽培槽,槽南端安装1个排水管,将栽培槽下部多余的水分排到南端排水沟,流入贮水池,以便循环利用。
1.3有机肥与栽培基质准备
肥料选择优质的鸡粪或羊粪,加入少量水分,将含水量调到65%,放在温室内堆积,盖1层旧薄膜,均匀留10~15个小气孔堆置发酵,发酵3 d堆内温度达到50~60 ℃,第7天降至35~40 ℃,此时绝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已彻底分解,有机态养分转化为速效态养分。经发酵处理的鸡、羊粪不带病菌和虫卵,比较清洁卫生。在栽培槽内填入直径3~4 cm石砾或炉渣10 cm,在其上铺1层编织袋,在编织袋上填入栽培基质20 cm。基质用沙子(直径0.5~2.0 mm)198 m3/hm2、发酵羊粪82.5 m3/hm2、发酵锯末49.5 m3/hm2、磷酸二氢铵360 kg/hm2、硫酸钾360 kg/hm2全部混合均匀,1 m3混合基质中加入70%的多菌灵农药50 g,堆积发酵15 d后使用。
2温室消毒
在定植前温室进行消毒处理,采用硫磺粉1 kg加入3 kg锯末混合点燃熏蒸,密闭12 h后通风备用。上茬作物收获后,在高温季节,用70%多菌灵稀释100倍液,用滴灌管灌入栽培槽中进行基质消毒处理。将基质自然含水量保持在25%左右,用塑料棚膜覆盖栽培槽,密闭大棚,基质温度保持在50~60 ℃,曝晒15~20 d,使栽培基质重复利用[2]。
3茬口安排
茄子为喜温耐热又怕霜冻的蔬菜作物,适宜在日平均温度15 ℃以上的无霜期内种植,在日光温室内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可实现周年生产。越冬茬,9月下旬 至10月上旬播种,11月上中旬定植,3月上中旬始收,翌年6月中旬拉秧;早春茬,11月中下旬播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定植,5月上旬始收,8月下旬拉秧;秋延后茬,7月中下旬播种,8月上中旬定植,9月中下旬始收,11月中下旬拉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