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后农村经济重建的几点建议(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通过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区农村的特点及灾情分析,为灾后农村经济重建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农村经济
一、灾后农村经济重建的难点
1.农村固有的典型局限性
首先是大局意识较差。在跨村域的修路、引水、农网建设和改造等公益事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大家各行其是,思想不统一,村党组织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二是村干部难以选配。当前,许多地方的村干部和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有很多有才青年给地震夺去了宝贵生命,村级组织建设遇到人才制约。三是宗派思想突出。有的村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宗亲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使选能人、选贤人变为选“老好人”、选家族代言人。选出的村干部要么是有人缘没能力,要么是受家族势力左右,不能公正行事。四是支部活动难以开展。一些村党支部多年未发展党员,在家的党员大多已年迈,加之大多数中青年党员长期外出,特别是受5.12地震的灾难,众多有为党员不幸遇难,所以村支部不能正常开展组织活动。五是物质基础薄弱。农村取消农业税费后,许多没有集体收入的村仅靠有限的转移支付很难维持基本的运转,村干部报酬低,公益事业力不从心,村级各项正常开支无法保证。六是各村受灾情况不一、因此发展也会不平衡,债权债务轻重不一。在并村工作中债务小的村不愿并入债务大的村,并村工作无法整体推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步伐。
2.地震摧毁的严重性
地震给灾区带来严重的灾难。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北川县城、汶川映秀镇等部分城镇和大量村庄几乎被夷为平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大量文化自然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大面积损毁,主要产业、众多企业遭受重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大片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与破坏,生态功能退化。
二、灾后农村经济重建的建议
以行政村组为单位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传统设置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灾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方式,比如房屋联建,生产联合、经营联合、股份合作等农村新经济组织形式;即实行村与村、村与企(乡镇企业)、村与居(居民委员会)之间联合建立党组织,以实现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 促进共同发展。突破工业和农业的界限,企业与村通过村企联合建立党组织。其核心内容为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及能力,与一个村结成帮扶对象,支持帮助联建村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投资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
所以建议如下:
房屋联建;农民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企业提供资金,双方合作建房建成后,具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或分得部分房产、或分得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分得一定比例售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