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村研究>离开城市化建设新农村是舍本逐末(一)

离开城市化建设新农村是舍本逐末(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短腿的城市化水平,吸纳不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农民分享不到工业化的好处,又提高不了种地的效益,收入增长慢,消费自然上不去。投资乏力,消费不旺,哪有不过剩的道理。所以,与其说是农业落后,拖了工业的后腿,不如说城市化滞后,影响了农业,连累了工业。

政府关注新农村建设,其重视程度前所未见,是幸事。笔者刚从意大利回国,看了人家的农村,心中不胜感慨。表面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似乎在农村,但往深处想,根源还是在城市。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繁荣,绝不会有农村的富庶。

哪怕粗通社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组对应关系:在狩猎和采集食物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流浪的生活;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在广袤的原野上定居下来;而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是城市的崛起和城市文明的传播。时至今日,一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成为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

其实,早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那时,它的作用主要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很多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大工厂打败了手工作坊,那些破了产的手工业者、丧失了土地的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德等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里。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勾勒出城市的起源,道理只讲了一半。它的另一半是,城市象个“加油站”,可以为工商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配鲁克斯把城市比作“发展极”,它能象磁场一样,把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酝酿创新的冲动,造就新的需求。回想英国的工业革命,当曼彻斯特的棉纺机取代了手摇纺车时,资本家迫切需要新型的动力,这最终促成詹姆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制造棉纺机和蒸汽机,需要更多的钢、铁和煤,因此带动了采矿和冶金业的发展;为了运送煤和矿石,人们又疏通河道,改进筑路技术,发明了汽船和火车。便捷的交通扩大了市场范围,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在这一系列改变世界的变革中,城市的作用是中枢性的,和手工作坊相比,它把变革的要求更集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展示了广阔的商业前景;没有它的整合效应,创新就不会持续不断的发生,生产力就不会实现“自驱动的起飞”。其实,在曼彻斯特成为欧洲著名的工业中心之前,埃及人就懂得了蒸汽机的原理,并学会了运用它。不过,不是用来纺棉花,而是用来驱动寺庙沉重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