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与远离――“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一)

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与远离――“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一些方面走近了马克思哲学,在另一些方面又远离了马克思哲学。为了有利 于说明问题,本文也引用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一些理解。
【关 键 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 正 文】
  一、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
  “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并且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具有新 的视野。他们更注重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 ,重视对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视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视野中,他们 看到了、看清了传统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马克思的一些思想。
  (一)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在传统理解中,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至多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真正主题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本体论(一般世界观)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核心、灵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普遍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不是自然 ,不是整个世界,而是社会历史问题或人的问题。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总体 性哲学”,在他看来,“总体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类历史有“总体性”,因此 他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他特别强调:“认识到这种方法(马克思的 辩证法――引者注)被限定在历史的和社会的范围内,这是特别重要的。”(注: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 32、231、233、6、232-233、227、30页。)柯尔施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它是一种把 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 为活动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 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密特说:“马克思的唯物 主义并不理会关于心灵的精神或物质的本性问题;……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首先关心从这 个世界上消除饥饿和痛苦的可能性问题。”(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 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萨特认为,“ 如果存在某种像辩证唯物主义那样的东西,那它一定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这种唯 物主义存在的话,也只能在我们的社会世界有限范围内才是真理。”(注:萨特:《辩 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 584、573、585页。)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实践派”的观点时说:“在马克思看来,根本 的问题是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 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实现、走向实践的实际步骤。”(注:马尔 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 、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强调 社会历史问题、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时,其“主题”的含义并不是很清晰 和确定的,但是确实有启发意义。至少在以下几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 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哲学所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哲 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对象,是人 的历史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活动的重点 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哲学。
  (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为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颠倒,即把唯 心主义辩证法颠倒为唯物主义辩证法。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颠倒”说提出质 疑,他们强调这种颠倒不能仅仅理解为把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为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 在于发现现实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柯尔施说:“列宁把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仅仅看作一种转变:由不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 ‘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世界观取代植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 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只不过在于把这种辩证法从它的最 后的神秘外壳中解放出来,在‘观念’辩证法的‘自我运动’下面发现了历史的现实运 动,并把这一历史的革命运动宣布为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注:柯尔施:《马克 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 密特说:“在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仅仅解释成是与任何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仅仅是哲学 内部的甚至是世界观上的二者择一时,是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注:施密 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 209、52、52页。)柯尔施和施密特在这里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理解: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 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 的新哲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辩证法 + 唯 物主义”这一公式不能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实际上,对黑格尔哲学的 唯物主义颠倒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费尔巴哈首先完成的,费尔巴哈在《哲学改造的临时 纲要》中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2页。)这里所说 的“思辨哲学”指的就是黑格尔哲学。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也 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因此,如果仅仅把马克思的 哲学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仅仅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 义,我们可能还是停留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水平上。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 学的颠倒的真实意义在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全部意义, 用实践出发点代替黑格尔哲学的理念出发点。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颠倒,不仅超 越了唯心主义,同时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推进到实践的或历史的唯物主义 形态。
  
  (三)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是什么?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 式。对这一点表达得最明确的是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尔科维奇说:“人在本质上是 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 “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彼德洛维奇说:“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 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 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提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是对马 克思哲学的走近。在传统的理解中,关于人的本质,主要强调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理解不能说错,但没有揭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的论断并不是讲 人的共同本质是什么,而是讲要理解一个人或一些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具体本质,必须看 他或他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共同本质是什 么呢?是劳动,或更一般地说,是实践。马克思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论断,是 符合马克思的上述思想的。只有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才能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 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正是在实践中,人们存在着具体的社会关系。



  (四)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范畴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范畴是物质,实践范畴只是认识论的 基本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普遍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 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卢卡奇在谈到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时说,实践概念是“这本书的中心概念”。(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 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 227、30页。)施密特说:“不是所谓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马克 思)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 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马尔科维奇在介 绍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时说:“在这场辩论中,主张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 是自由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观点占了优势。”(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 188、28、270、249、20、46、87页。)他自己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建立在实践概念 的基础上的哲学”。(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 “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弗兰尼茨认为,“历史实践的范畴是马克思对人和历史的哲学解释的根本范畴。”(注 :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 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尽管许多“西方马克思主 义”者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时常常否定物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意义,而且对实践的物质本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但是,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这一点上,他们是比传统的马 克思主义者更接近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 马克思自觉意识到的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不是对物质的理解,而是 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
  (五)把意识的现实对象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首先在于他把实践理 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传统理解始终没有能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仍然把意识的现 实对象理解为某种既成的、非主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把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即实践理解 为意识的现实对象,把对象理解为历史地生成的东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大多 十分重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别是其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在此清晰 地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卢卡奇在讲到意识的现实对象时,直接表述了马克 思《提纲》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强烈地要求我们要把‘感性世界’、客体、现实理 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 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他认为 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坚持“创造的原则”,(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 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 、227、30页。)作为意识对象的“现实……无论如何它要高于那种产生于经验世界的僵 硬、物化了的事实的现实……这种现实决不同于经验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变异 的。”(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 ”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霍克海默也理解到了意 识对象的历史生成性,他说:“被判断的对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种活动创造出来 的”。(注: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94页。)施密特说: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曾批判了以往所有唯物主义把现实片面地理解为在 直观上给予的客体,‘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不是主观 地去理解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 、209、31、118、111、129、209、52、52页。)“从认识论来说,自然与其是作为逐步 地纯粹‘给予的东西’,不如说越来越作为‘被创造的东西’出现的。”(注: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 9、52、52页。)“能被认识的东西,在严格要求意义上只是主体‘所创造的东西’。” (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 11、129、209、52、52页。)“实践派”波什尼亚克说:“存在并非某种在(主体)以外 的东西;人就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人意识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内,存在意识到了它 自身。”(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 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