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试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一)

试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谐社会;基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要解决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时代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创新才能完成。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新飞跃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推进,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论断比十六届四中全会时的论述又深化了,讲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而且,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高度,作了深刻阐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它指出了“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属性,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有阶段性的,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长期的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一项短期的任务,同样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只有扎实地从初级阶段的现实问题出发,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不断地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思维,需要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上实现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需要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这一新的重大课题作出回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探索,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经由邓小平到江泽民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秘密”。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他们为理论创新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能不随之前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实践中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解决新的时代课题,创造出的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理论,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进人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五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回答,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化解。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需要作出理论的概括,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的创新。因此,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挖掘西方的进步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优秀传统理论的资源,搭建理论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真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作指导,才能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别的什么和谐社会,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执政党意识为指导。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显然,我们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无论在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上,还是在舆论引导上,都要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不能相反,即一定要有清醒的执政党意识。比如,在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上,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在舆论引导上,既要讲问题和不足,又要讲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步骤,让人们能够树立信心而不是丧失信心;既要提出鼓舞人心的目标和口号,又不可超越我们的国力和兑现能力,让人们能够真正获得实惠和保障。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而不能把积极因素变为消极因素。必须始终围绕着并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绝不能动摇和削弱党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