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同时,文化也有别于文化载体,文化最终的载体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犹如鱼水关系,共存共荣。中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体现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项基本诉求。
  [关键词]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新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当前理论界热议的话题,两者从20世纪初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就不得不联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谈论中国现代文化,就无法把握中国文化的现代特征;同样,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能离开中国文化,避开中国文化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将这两个命题结合起来考察,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社会实践的要求。
  
  一、中国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沃土
  
  要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有必要首先澄清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足有数百成千种之多。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胡潇认为在文化研究热潮中,涌现出来的文化定义已达1000种以上。要一般地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并不难,难的是所下定义能够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学界和社会的认同。然而一个成熟的概念往往是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所以对于概念的探求又是必需的、无止境的。
  笔者认为,要科学地界定文化概念,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透过现象,摆脱简单枚举这种罗列方式,而要从深层本质上进行抽象概括。关于文化的定义之所以如此之多主要就在于许多人只是从现象上去把握,停留在现象的罗列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本质的层面。只有深入到本质的层面。进行高度的概括、抽象,才能找到科学的内涵。其二是必须将文化与文化载体加以严格区分。文化本身不会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展现,文化不是直观的东西,载体才是直观的。譬如说文物(包括文化遗址、文化遗产等)就是这种直观的载体,然而一般人都将文物直接视为文化,其实文化并不就是某种具体的文物,将文物理解为文化必然带来麻烦,如文物可能瞬间消失,而文化则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所以说文物只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文化特别是古代、近代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文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文物都承载着古代或近代的文化。简言之,文化既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却又离不开某种具体的物质载体,这就是理解文化的难点所在。
  理解文化首先必须从作为主体的人出发。人是文化的主体,无论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离不开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为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把文化理解为人化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从直接的现实性上说整个感性世界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因而可以说整个感性世界都体现了文化,但是感性世界并不就是文化本身,它只是文化的承载者。之所以要反复强调必须把文化与文化载体加以区分,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在文化的界定上出现种类繁多的概念,又莫衷一是,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混淆了文化与文化载体。一旦区分开来,问题就简单多了,就不会再拘泥于各种具体的现象,而是直接深入到本质的层面加以考察,进而能够从本质上揭示文化的特征。
  所以,从本质上给文化下定义反而简单,即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感性世界,而感性世界则记录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或者说留下人类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印记,因而可以说整个感性世界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物质形态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但无论什么文化都必然要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譬如人们说有许多艺术失传了,其实也只是作为载体的物不存在了,而作为某种艺术完全可能渗透到其他艺术之中,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被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而融合在其他的艺术之中了。文物从物的角度看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而从文化的角度看则是文化的寓所,承载着特定文化的本质及其特征。
  将文化理解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关涉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如何行为;其二是如何思考。行为方式决定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思维方式又指导和制约着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体现着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反映着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生活创造了感性的外部世界,感性世界既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结果,同时又体现了人类生活的方式,即承载着人类文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方式,既不是将文化理解为纯粹的物,也不是将文化理解为单纯的精神。譬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化产品,也只是人类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形式,并不是文化本身。如果说它们是文化,那显然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了,或者说是在狭义的精神成果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了。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文化的承载者是不是仅仅是有形的物质形态,是否包括意识的形态呢?虽然从直接性上说精神文化可能通过意识的形态表现出来,如小说、戏剧,但从最终意义上说意识的形态还依赖于物质形态的承载者,如小说、戏剧之于书本、电子存储器等。文化作为人类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治国安邦、小到饮食起居无不体现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是就总体而言的,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分类。纵向的角度是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来划分,可以将人类文化划分为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即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经历的过程既有前后相继的一面,又有发展与创新的一面,这就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横向的角度是以文化的主体为依据,即不同国家、民族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及经历,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之魂。纵向与横向又是交织在一起的,民族文化既生长于特定的民族之中,同时又铸造了特定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受着来自两个方面力的作用:一个是纵向的,即民族自身发展形成的内在推动力;一个是横向的,即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这主要是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相互作用力。这两股力量常常是交织地发挥作用,在文化交往不发达的时代则主要表现为纵向的力量,这时该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民族特色;而另一特定时期,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交往的发展,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撞击、相互吸取,特别是某一民族文化处于危机、停滞甚至阻碍其社会发展的时期,外部先进文化就可能成为特定民族文化发展作用力的主要方面。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即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两者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国文化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传统,被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内在的作用为主导,直到现代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直接性上说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产物,由于横向的作用中国文化吸取了其他国家文化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体现出世界性和时代性,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特点。同时,中国现代文化又是中国历代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这里既有中国社会自身矛盾的内在动因,也有外部文化撞击的外在动因。外在动因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人,这不仅使中国的社会面貌为之一新,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并深深地在中国人民心中扎下了根的原因,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备的先进性之外,与中国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分不开的,即中国当时具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种先进思想文化生根、发育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