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列宁关于垄断的理论(一)

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列宁关于垄断的理论(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二战后,资本主义的产业组织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由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向技术垄断的市场结构转变,以技术优势为主导、技术和规模的内在统一,是企业寻求市场控制、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日益加剧的竞争充分证明了列宁关于垄断竞争关系论述的正确性。垄断与竞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当代资本主义在存在停滞趋势的同时,也存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趋势。


【英文摘要】The author observes that new changes have ourred in thecapitalist industrial anizations since World War II,resultingin the trend of turning from a market system under scale monopolyto a market system under monopoly of technology.Therefore,if anenterprise wants to maintain control of the market and increaseits petitive capacity it must take advantage of advancedtechnology and seeks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scale frominside the enterprise.Capitalism is characterized by simultaneousourrences of stagnation and aelerating productivity.


【关 键 词】列宁/垄断 /规模垄断/技术垄断Lenin/monopoly/scale monopoly/technological monopoly


【 正 文 】
20世纪初期,列宁在总结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垄断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在该书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垄断问题进行了总结性阐述,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系统理论。应该肯定,在该书中列宁正确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的真实情况,但是,囿于当时垄断发展阶段的限制,列宁对垄断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趋势的分析是不充分的。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了,我们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列宁有关垄断的理论。
一、20世纪初垄断方式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生产集中和大规模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这一阶段垄断资本最主要的特征。列宁的垄断理论集中概括了这一特征。列宁认为,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工业领域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加剧了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导致经济生活出现巨型的垄断组织,这些垄断组织对生产和市场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在垄断阶段,由生产集中生长起来的资本家垄断同盟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完全的优势,其中卡特尔已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流通领域,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集中于少数的大银行,银行业也日益趋于集中,导致银行业的垄断和金融资本、金融寡头的出现。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标志。由此可见,生产集中和大型垄断组织的形成是20世纪初垄断资本的主要特征。
垄断是企业凭借自己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因此,垄断实质上是一种市场控制力。由于形成垄断控制的因素可分为规模和技术两方面,据此,垄断就具有了两种控制形式,即规模垄断和技术垄断。很显然,由列宁上述分析可知,规模垄断成为二战前发达国家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规模垄断是厂商凭借其规模优势,通过对产品和市场的多方面控制获得高额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第二次科技革命使钢铁、汽车、造船、冶金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为适应新领域的发展,大规模企业迅速从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个别企业在规模上的优势使其具有了某种垄断控制力。行业集中率和企业的体制壁垒反映了规模垄断市场结构的程度。规模垄断的产生对自由竞争形成极大的限制,这是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理论的重要根据。
首先,规模壁垒对竞争形成的限制。巨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大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享有规模经济的利益和优势,这在客观上为新企业的进入造成严重的困难和障碍。这不仅是因为潜在竞争者没有足够的资本建立起能够与现存大公司相匹敌的大公司,更由于一旦形成新的进入,就会造成现有部分生产能力和产量的急剧扩大,从而使价格回落,利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新资本因惧怕蒙受巨大亏损而对投资踌躇不前。这种对进入的规模壁垒尤其阻碍新资本进入资本集约型的大工业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的最低限度效益规模非常巨大,这样使部门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
其次,寡头勾结对竞争形成的限制。当一个部门有众多企业时,它们之间的勾结是很困难的,但是,当部门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程度,使该部门绝大部分的生产和销售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时,它们之间的勾结就成为必然。这时,寡头们就会相互勾结并通过控制部门的产出率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寡头生产同质产品的前提下,无论是有勾结寡头市场,还是无勾结寡头市场,它们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都会导致市场垄断。寡头勾结是对部门内部竞争的一种限制。
最后,混合联合大企业多样化生产对竞争的限制。混合联合大企业的迅速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变化的最突出现象之一。该类型企业的产生之所以使竞争受到限制,不仅是由于这类企业的产生与大公司绝对规模的增大和总体集中率的上升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是由于这类企业会形成独特的市场势力,包括实行企业内部的“互惠交易”以及在发生竞争关系的市场上趋向于“互相依存和竞争性克服”。当然,大公司的多样化经营是双刃利剑,它在形成竞争克制,加强规模垄断势力的同时,也能成为垄断企业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强竞争的强有力武器。无论怎样,大公司生产的多样化与跨部门经营,是加强大公司垄断势力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规模垄断对竞争的限制必然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20世纪初,列宁正确概括了规模垄断时代的发展趋势。他认为,资本主义新变化在生产和技术方面会导致两种趋势:一方面,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垄断价格,资本家可以通过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发展生产、改进技术的动因消失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存在,必然会使垄断资本家为了某种经济上的利益,人为地阻碍技术的改进或采用新技术;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必然使他们占有特别广大、特别富饶或地理位置方便的殖民地,从而不通过改进技术也可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样就出现了生产和技术停滞的趋势。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决不可能完全地、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出现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新的工艺方法,因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利润,这样也就出现了帝国主义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趋势。他甚至说:“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列宁选集》,3版,第2卷,第6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尽管,列宁也预见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趋势,但仅限于对事实的肯定,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列宁还是用较多的笔墨分析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趋势。很显然,仅用规模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存在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趋势是不够的,二战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事实需要我们根据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予以说明。
二、当代资本主义产业组织关系的新变化
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首先表现为买方市场的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这一变化的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本质上是动力革命,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工业规模化经营把人类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以产出率为标志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随着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创新,生产的供给约束大大地降低了。
这时,市场需求的扩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条件下,需求层次的提高对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追求高品质和多样化的生产方式。这时,高品质多样化生产成为企业征服市场的关键因素,而以追求高品质和多样化为宗旨的技术创新则成为企业根本性的经营战略。其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企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的投入要素,柔性自动控制系统取代传统的生产系统,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推动人类的生产体系由追求数量上升转变为追求质量。因此,现代技术完全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形成不断更新和不断递增的一组知识集,掌握这组知识集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成为现代生产方式的本质。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垄断逐渐加强。这主要表现在:(1)企业对特殊技术的垄断。现代技术具有高智能、高信息的特点,越是高技术,所含知识的密集度越高,技术就越不易扩散,其垄断程度就越高。因此,科技进步是技术和产品市场垄断的一般基础。(2)技术垄断形式的多样化和技术垄断制度的完善。二战后,在专利制度得到完善巩固的基础上,技术垄断的非制度形式得到发展。“商业秘密”、时间领先以及销售、服务上的努力都被看作比专利更有效的技术垄断方式。
在上述经济技术条件发生变化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产业组织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由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向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转变。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型的垄断关系走向成熟。
技术垄断形态是指厂商凭借其在生产和销售中的特殊技术、知识以及在产品品质和品种上的优势,通过移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或改变需求曲线的斜率,提高产品的价格,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经济权利,或是垄断厂商借此优势所拥有的能够限制竞争的市场份额。技术垄断形态本质上是厂商从生产到销售所具备的特殊技术、知识市场优势的体现,是厂商所拥有的以专利和专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垄断形式的市场竞争优势的体现。一般来讲,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必然导致其在产品市场上的垄断优势,也就是说厂商拥有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必然要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在:(1)创新产品的技术垄断常常是支配性市场结构和寡头市场结构的起点。(2)差异产品的技术垄断是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3)厂商产前特殊准备工作、特殊的销售和服务活动以及经营价值链的变化都能使企业 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因而也成为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与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主要通过行业集中率和体制壁垒来测度不同,技术垄断形态主要通过产品市场需求弹性、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壁垒来测度。
技术垄断形态是与规模垄断性质完全不一样的垄断形式。(1)技术垄断形态会导致一种“创造性破坏”,而规模垄断则具有继承性和保守性。熊彼特认为,与技术创新相伴而生的是旧产品不断遭到淘汰和原有企业资产的损失。(2)技术垄断形态具有开放性,而规模垄断具有封闭性。在技术垄断形态下,没有任何力量会阻止潜在竞争者开发出比现有市场先导者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新技术、新产品是没有穷尽的,竞争也就不可能停止。(3)技术垄断形态是进攻性的,而规模垄断却是防御性的。技术垄断形态是建立在不断打破旧的壁垒、开拓新产品、新产业基础上的,而规模垄断却是建立在巩固已有的资产并有效防止潜在进入者的基础之上的。(4)技术垄断形态具有动态性质,而规模垄断却相对静止和稳定。技术进步的目标是动态的,因而易导致企业之间的勾结和垄断。
当生产和市场的发展使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技术品质在限制竞争和形成垄断控制力方面发挥决定作用时,规模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就让位于技术垄断主导的市场结构关系。技术垄断形态主导性的形成意味着相对于规模垄断而言,技术垄断形态成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垄断方式,是企业获得市场垄断力的关键因素。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系列下,规模扩张和规模垄断以技术和产品的优势为先导,任何不具备技术优势的规模扩张,都不能获得持久的市场垄断力。当然,在技术垄断主导条件下,并不排除规模垄断的基础作用,因为规模垄断既是企业实现技术垄断的重要条件,又是增加技术垄断收益、提高技术垄断程度的途径。因此,在技术垄断形态下,以技术优势为主导、技术和规模的内在统一是企业寻求市场控制、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垄断控制方式的变化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组织关系的新变化。
技术垄断形态在市场控制力上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同一部门内部,以特殊技术为基础的差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而企业在市场份额、垄断利润和收益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2)就不同的部门和产业而言,技术、知识含量高的产业和部门在部门收益和利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技术垄断形态不仅决定着厂商的规模优势,而且还是冲破规模壁垒的决定性因素。在技术垄断形态主导下,企业的规模依赖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完全取决于适销对路、品质优良的产品。实践证明,没有产品优势的规模优势,很难获得持久的市场控制力。在高科技领域,由于成本消耗并不重要,企业的产品优势是其成长的决定性条件。(4)在传统产业的竞争中,仍然体现出技术垄断形态市场控制力的作用。尽管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优势仍然是传统产业竞争的重点,但竞争的实践说明,传统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新技术对其产品的渗透和改造,只有这样,传统产业才能获得新的生机。
与规模垄断相比,技术垄断之所以更具有市场控制力,是因为:(1)技术垄断形态具有产品和产业的开拓性。企业可通过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投资机会,建立起新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组合和竞争地位;通过产品差异的创新,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改变产品的需求弹性,扩大市场份额,战胜竞争对手。(2)技术垄断形态的高收益。企业之所以承担高风险进行技术创新,首先是因为一旦创新成功,企业就可以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哪怕这种高额利润的获得是短暂的,而收益增长的数量是可观的。(3)技术垄断形态在竞争中具有克敌制胜的决定作用。在规模垄断的条件下技术和产品的市场优势是打破市场垄断,战胜竞争对手的利器。技术垄断形态就是在不断打破规模垄断的基础上形成的。